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明艳专利>正文

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700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本体、进气组件和呼气组件;进气组件包括第一进气管和集氧件;集氧件具有集氧区域;鼻头和鼻孔靠近集氧区域;第一进气管设置有第一阀瓣;呼气组件包括多根呼气管;集氧件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气孔,吸氧面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气孔;呼气管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地与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连接并连通;呼气管设置有第二阀瓣;第一出气孔的孔径小于进气孔的孔径。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氧气流失,同时减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在吸入氧气中的掺杂量,使病患吸入更纯净的氧气,最大程度地排出二氧化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吸氧装置在急诊科的使用频率较高。很多急诊病患由于呼吸困难需要通过佩戴吸氧面罩来进行供氧。现有技术中,在病患佩戴吸氧面罩时,患者嘴鼻附近的面部与吸氧面罩之间形成一个呼吸空间,吸氧面罩通过吸氧管道向呼吸空间供氧,从而供患者吸氧,并通过吸氧面罩上开设的排气孔进行换气。现有技术中的吸氧面罩,在呼吸空间内,氧气内掺杂的二氧化碳较多,二氧化碳的排出时间较长,同时还会带走部分氧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氧气流失,同时减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在吸入氧气中的掺杂量,使病患吸入更纯净的氧气,最大程度地排出二氧化碳。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本体、进气组件和呼气组件;进气组件包括设置于吸氧面罩本体内侧的第一进气管以及集氧件;集氧件具有集氧区域;鼻头和鼻孔靠近集氧区域;集氧件开设有进气孔;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吸氧面罩本体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进气孔的孔壁连接并连通;第一进气管设置有第一阀瓣;第一阀瓣具有与第一进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一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端靠近吸氧面罩本体设置,第二端远离吸氧面罩本体设置;呼气组件包括多根呼气管;集氧件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气孔,吸氧面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气孔;呼气管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地与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连接并连通;呼气管设置有第二阀瓣;第二阀瓣具有与呼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三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四端;其中第三端靠近集氧件设置,第四端远离集氧件设置;第一出气孔的孔径小于进气孔的孔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段、弯段和第二直段;第一直段远离弯段的一端与吸氧面罩本体连接并连通,第二直段远离弯段的一端与进气孔的孔壁连接并连通。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阀瓣铰接连接于第二直段;第一端靠近弯段设置,第二端远离弯段设置。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进气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吸氧面罩本体外侧的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连接并连通。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出气孔等距间隔围设于进气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吸水管;吸水管的一端位于吸氧面罩本体的外侧,另一端贯穿于吸氧面罩本体并位于靠近嘴部位置。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吸氧面罩本体的边沿设置有防压海绵。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本体、进气组件和呼气组件;根据上述进气组件、呼气组件各自的结构设计和连接方式,以及与吸氧面罩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的设计,得到的吸氧装置;患者在吸气时由于吸气使得集氧区域处于负压,第一阀瓣自动打开,在吸气过程中第一阀瓣持续打开,氧气由第一进气管进入集氧区域供患者吸氧,呼气时,第一阀瓣自动关闭,第二阀瓣受到气流冲击打开,二氧化碳由呼气管排出。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氧气流失,同时减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在吸入氧气中的掺杂量,使病患吸入更纯净的氧气,最大程度地排出二氧化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在佩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急诊科用吸氧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急诊科用吸氧装置的第一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急诊科用吸氧装置的呼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急诊科用吸氧装置,100-吸氧面罩本体,200-进气组件,300-呼气组件,400-吸水管,500-鼻头,600-鼻孔,700-嘴部,800-防压海绵,210-第一进气管,220-集氧件,230-第二进气管,211-第一直段,212-弯段,213-第二直段,240-第一阀瓣,241-第一端,242-第二端,310-呼气管,110-第二出气孔,320-第二阀瓣,321-第三端,322-第四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10,请参阅图1和2,该急诊科用吸氧装置10包括吸氧面罩本体100、进气组件200、呼气组件300和吸水管400。其中,进气组件200包括设置于吸氧面罩本体100内侧的第一进气管210,集氧件220,以及设置于吸氧面罩本体100外侧的第二进气管230。其中,第二进气管230与第一进气管210连接并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集氧件220具有集氧区域(图中未标注)。鼻头500和鼻孔600靠近集氧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集氧件220开设有进气孔(图未示)。进气孔与集氧区域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2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段211、弯段212和第二直段213。第一直段211远离弯段212的一端与第二进气管230连接并连通,第二直段213远离弯段212的一端与进气孔的孔壁(图未示)连接并连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3,第一进气管210设置有第一阀瓣240。第一阀瓣240具有与第二直段213的内壁(图中未标注)铰接连接的第一端241,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500和鼻孔600的第二端242。其中第一端241靠近吸氧面罩本体100设置,第二端242远离吸氧面罩本体100设置。根据上述进气组件200的设置方式,当患者吸气时,集氧区域的气体被吸入,在持续吸气的过程中,集氧区域处于负压,由于第一进气管210内有由第二进气管230输送进来的氧气,此时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氧面罩本体、进气组件和呼气组件;/n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吸氧面罩本体内侧的第一进气管以及集氧件;所述集氧件具有集氧区域;鼻头和鼻孔靠近所述集氧区域;所述集氧件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孔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有第一阀瓣;所述第一阀瓣具有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一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端靠近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设置,第二端远离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设置;/n所述呼气组件包括多根呼气管;所述集氧件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气孔,所述吸氧面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气孔;所述呼气管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一出气孔和所述第二出气孔连接并连通;所述呼气管设置有第二阀瓣;所述第二阀瓣具有与所述呼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三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四端;其中第三端靠近所述集氧件设置,第四端远离所述集氧件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气孔的孔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氧面罩本体、进气组件和呼气组件;
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吸氧面罩本体内侧的第一进气管以及集氧件;所述集氧件具有集氧区域;鼻头和鼻孔靠近所述集氧区域;所述集氧件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孔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有第一阀瓣;所述第一阀瓣具有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一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端靠近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设置,第二端远离所述吸氧面罩本体设置;
所述呼气组件包括多根呼气管;所述集氧件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气孔,所述吸氧面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气孔;所述呼气管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一出气孔和所述第二出气孔连接并连通;所述呼气管设置有第二阀瓣;所述第二阀瓣具有与所述呼气管的内壁铰接连接的第三端,以及可在气流的冲击下靠近或远离鼻头和鼻孔的第四端;其中第三端靠近所述集氧件设置,第四端远离所述集氧件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气孔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明艳李梦君
申请(专利权)人:袁明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