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972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包括管路本体,管路本体顶部固定设置安装座,管路本体底部与吸痰腔连通,靠近吸痰腔的管路本体一端的外壁上套设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管路本体内部包括吸气腔和位于吸气腔外围的环形外腔;环形外腔顶部与入药管连通,环形外腔底部开设若干个出药孔;吸气腔内置与吸痰腔连通的吸气管;吸痰腔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吸痰孔;吸气管与负压装置连通,入药管与注射器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的
,具体涉及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
技术介绍
痰术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昏迷病人、痰液特别多有窒息可能的情况、需气管内给药,注入造影剂或稀释痰液的病人。在需要对病人的痰液进行检验或是病人的痰液已经阻碍呼吸时,需要用吸痰管伸入到病人的呼吸道内,进行吸痰,以取样或是清通呼吸道。经人工气道吸痰是带人工气道患者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根据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可将吸痰分为深吸痰和浅吸痰。深吸痰是将吸痰管插入至有抵抗(即气管隆突处),再往外回提1cm;浅吸痰是指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末端。深吸痰、浅吸痰各有利弊,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深吸痰或浅吸痰。而现有深浅吸痰管吸痰时,需要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患者气管粘膜损伤,且吸痰效率不高,同时现有的吸痰管清洗需要额外增加冲洗管,且清洗不干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以解决现有吸痰管吸痰效率低和清洗不干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其包括管路本体,管路本体顶部固定设置安装座,管路本体底部与吸痰腔连通,靠近吸痰腔的管路本体一端的外壁上套设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管路本体内部包括吸气腔和位于吸气腔外围的环形外腔;环形外腔顶部与入药管连通,环形外腔底部开设若干个出药孔;吸气腔内置与吸痰腔连通的吸气管;吸痰腔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吸痰孔;吸气管与负压装置连通,入药管与注射器连通。优选地,负压装置为气囊。通过挤压气囊将吸痰腔内的空气吸收,吸痰腔内形成负压,进而开始吸痰。优选地,管路本体外壁分布若干刻度线,每个刻度线上设有距离吸痰腔底端的距离示数。对应不同型号导气管导管长度,刻度线为非等间距分布,刻度线便于实现深浅吸痰,当达到浅吸痰的深度后再继续插入3-5cm遇阻力后,再往外回提1cm,即达到深吸痰的深度。优选地,若干个出药孔均匀分布于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之间的管路本体外壁。在吸痰作业时,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作用于患者气管管壁,此时,出药孔不会直接与患者气管管壁接触,故可高效的进行药物的注射,使得药物快速的流出。优选地,吸气管依次贯通安装座、吸气腔和吸痰腔。吸气管最后与吸痰腔连通,用于抽取吸痰腔内的气体,形成负压。优选地,吸痰腔纵剖为椭圆状。椭圆状的吸痰腔相对于剖面为长方形的吸痰腔,可有效减少吸痰孔与患者气管管壁的直接接触,避免吸痰孔被患者气管管壁遮盖,影响吸痰效率。优选地,吸痰腔顶部开设有供吸气管穿插的通气孔。优选地,吸痰腔和安装座均通过螺纹与管路本体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以及后期的清洗。本技术提供的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开设的出药孔在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的配合下,可将药物快速导入患者气管;并在椭圆状的吸痰腔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吸痰作业。吸痰腔和安装座均为螺纹连接,便于快速安装和拆卸,也便于对吸痰管的高效清洁。刻度线作为导入标识,实现深浅吸痰,当达到浅吸痰的深度后再继续插入3-5cm遇阻力后,再往外回提1cm,即达到深吸痰的深度。附图说明图1为深浅可视化吸痰管的结构图。图2为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吸痰腔的纵剖图。其中,1、管路本体;2、吸气腔;3、环形外腔;4、第一凸型环;5、第二凸型环;6、出药孔;7、入药管;8、吸气管;9、安装座;10、吸痰腔;11、吸痰孔;12、螺纹;13、通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本方案的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包括管路本体1,管路本体1顶部固定设置安装座9,管路本体1底部与吸痰腔10连通。安装座9用于吸气管8和入药管7的固定,吸痰腔10用于实现患者气管内的吸痰作业。第一凸型环4和第二凸型环5套设并固定于管路本体1的底部外壁上,第一凸型环4和第二凸型环5与患者气管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通道,在该环形通道内,分布的出药孔6不会被气管内壁遮挡,故可实现药物的快速导入,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效率。管路本体1内部包括吸气腔2,吸气腔2的外围为环形外腔3。环形外腔3顶部与入药管7连通,环形外腔3底部开设多个个出药孔6。吸气腔2内插入吸气管8,吸气管8一端与吸痰腔10连通,另一端与气囊连通;通过挤压气囊将吸痰腔10内的空气吸收,吸痰腔10内形成负压,进而开始吸痰。吸痰腔10纵剖为椭圆状,其上开设多个吸痰孔11,吸痰腔10顶部开设有供吸气管8穿插的通气孔13。椭圆状的吸痰腔10相对于传统剖面为长方形的吸痰腔10,可有效减少吸痰孔11与患者气管管壁的直接接触,避免吸痰孔11被患者气管管壁遮盖,影响吸痰效率。入药管7与注射器连通,用于将药物注入。管路本体1外壁分布若干刻度线,对应不同型号导气管导管长度,刻度线为非等间距分布。每个刻度线上设有距离吸痰腔10底端的距离示数。刻度线作为标识,便于实现深浅吸痰,当达到浅吸痰的深度后再继续插入3-5cm遇阻力后,再往外回提1cm,即达到深吸痰的深度。吸痰腔10和安装座9均通过螺纹12与管路本体1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以及后期的清洗。本方案的工作流程为:当患者气管中出现痰液需要清理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中,在插入的过程中,参考刻度线指导插入的深度;当吸痰腔10底部到达指定深度后,挤压气囊,通过吸气管8将吸痰腔10内的气体抽出,吸痰腔10内形成负压,痰则从吸痰孔11进入吸痰腔10内,进而实现快速吸痰作业。随后,通过注射器将药物导入入药管7,药物从出药孔6流出,进而对气管内壁进行养护。本技术开设的出药孔6在第一凸型环4和第二凸型环5的配合下,可将药物快速导入患者气管;并在椭圆状的吸痰腔10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吸痰作业。吸痰腔10和安装座9均为螺纹12连接,便于快速安装和拆卸,也便于对吸痰管的高效清洁。刻度线作为导入标识,实现深浅吸痰,当达到浅吸痰的深度后再继续插入3-5cm遇阻力后,再往外回提1cm,即达到深吸痰的深度。虽然结合附图对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本体,所述管路本体顶部固定设置安装座,管路本体底部与吸痰腔连通,靠近吸痰腔的管路本体一端的外壁上套设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n所述管路本体内部包括吸气腔和位于吸气腔外围的环形外腔;所述环形外腔顶部与入药管连通,环形外腔底部开设若干个出药孔;所述吸气腔内置与吸痰腔连通的吸气管;所述吸痰腔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吸痰孔;所述吸气管与负压装置连通,入药管与注射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本体,所述管路本体顶部固定设置安装座,管路本体底部与吸痰腔连通,靠近吸痰腔的管路本体一端的外壁上套设第一凸型环和第二凸型环;
所述管路本体内部包括吸气腔和位于吸气腔外围的环形外腔;所述环形外腔顶部与入药管连通,环形外腔底部开设若干个出药孔;所述吸气腔内置与吸痰腔连通的吸气管;所述吸痰腔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吸痰孔;所述吸气管与负压装置连通,入药管与注射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为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浅可视化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本体外壁分布若干刻度线,每个刻度线上设有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丽黄霞红王茂娟李舟袁榕林灵旭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