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60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22
一种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包含支架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第一床架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扬倾的第一驱动单元,及顶腰单元。所述顶腰单元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两个连动件、枢接于所述连动件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两个顶出件,及连接于所述顶出件的顶腰件。借此,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改变其与所述支架单元的夹角同时,通过所述连动件、所述顶出件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连动关系,在共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情形下,使所述顶腰件同步远离所述第一床架单元,达到顶靠人体腰部的效果,能够提升舒适性,且能够简化构造及节省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床,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
技术介绍
一般电动床能够以电动的方式,调整床垫对应于人体上半身、或下半身的扬倾角度,进而提升使用者坐、或卧、或躺时的舒适性。以美国专利公开号第US20140041121号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现有的电动床,除了可以调整床垫的后板、大腿板与小腿板的扬倾角度外,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床垫的头板的扬倾角度,及另外提供顶靠人体腰部的功能。惟,由第US20140041121号专利案的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第US20140041121号专利案为了兼具有顶靠人体腰部,及调整头板角度的功能,总共使用了四组马达,分别推动后板、小腿板、头板,及顶腰的装置,不但构造复杂,且耗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舒适性,且能够简化构造及节省电能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包含支架单元、第一床架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及顶腰单元。所述第一床架单元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与所述支架单元成第一夹角的背板架,所述第一夹角介于0度~100度,所述背板架可相对所述支架单元在一个起始位置与一个扬倾位置间移动,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背板架邻近所述支架单元,在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背板架远离所述支架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沿宽度方向相间隔两个接轨组、连接于所述接轨组的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伸缩组,及连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马达组,每一个接轨组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所述顶腰单元,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间隔的两个连动件、枢接于所述连动件与所述背板架且穿出所述背板架的两个顶出件,及连接于所述顶出件的顶腰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顶腰件邻近所述背板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顶腰件远离所述背板架。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第一床架单元还包括枢接于所述背板架且可与所述背板架成第二夹角的头板架,所述第二夹角介于120~180度。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接轨组具有枢接于所述背板架且滑行于所述头板架的第一轨件,及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第一轨件的第二轨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接轨组的第二轨件。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每一个接轨组还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轨件且滑行于所述头板架的第一滚轮,及枢接于所述第二轨件且滑行于所述第一轨件的第二滚轮。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第一伸缩组具有相互套合的套管与伸缩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侧且枢接于所述伸缩杆的至少一个耳座。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还包含第二床架单元,所述第二床架单元反向于所述第一床架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邻近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大腿板架,及枢接于所述大腿板架与所述支架单元间且与所述大腿板架成第三夹角的小腿板架,所述第三夹角介于120~180度。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还包含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间隔两个滑动件、连接于所述滑动件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伸缩组,及连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伸缩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马达组,每一个滑动件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小腿板架。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还包括两个第三滚轮,每一个第三滚轮枢接于各自的滑动件且滑行于所述小腿板架。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第二伸缩组具有相互套合的套管与伸缩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侧且枢接于所述伸缩杆的至少一个耳座。本技术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所述顶腰单元的每一个顶出件与各自的连动件成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介于0~100度,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第四夹角介于0~10度,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第四夹角介于80~100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改变与所述支架单元的夹角同时,通过所述连动件、所述顶出件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连动关系,在共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情形下,使所述顶腰件同步远离所述第一床架单元,而达到顶靠人体腰部的效果,不但能够提升舒适性,且能够简化构造及节省电能。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图1是一底视图,说明本技术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的一个实施例;图2是一前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中一个第一床架单元位于一个扬倾位置;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是一个类似于图2的前视图,但所述第一床架单元位于一个起始位置;及图7是一个类似于图6的局部前视图,但第一夹角不同。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本技术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一个支架单元1、一个第一床架单元2、一个第二床架单元3、一个第一驱动单元4、一个第二驱动单元5,及一个顶腰单元6。所述支架单元1包括呈矩形的一个框架11,及连接于所述框架11的六个支架12。参阅图2、图3、图4与图5,所述第一床架单元2沿一个长度方向X延伸,并包括以一端枢接于所述框架11的一个背板架21,及枢接于所述背板架21的一个头板架22。所述背板架21与所述框架11成一个第一夹角θ1,且可相对于所述框架11在一个起始位置(如图6)与一个扬倾位置(如图2)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θ1介于0度~100度,在所述背板架21位于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角θ1=0度,且所述背板架21邻近且叠合于所述框架11,在所述背板架21位于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角θ1=45度,且所述背板架21远离所述框架11。所述头板架22与所述背板架21成一个第二夹角θ2。所述第二夹角θ2介于120~180度。所述第二床架单元3反向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2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1的框架11,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2相隔一个的间距。所述第二床架单元3包括以一端枢接于所述框架11且邻近所述第一床架单元2的一个大腿板架31,及枢接于所述大腿板架31与所述框架11间且与所述大腿板架31成一个第三夹角θ3的一个小腿板架32,所述第三夹角θ3介于120~180度。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包括沿一个宽度方向Y相间隔的两个接轨组41、连接于所述接轨组41的一个第一连接件4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2的一个第一伸缩组43,及连接于所述框架11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组43沿所述长度方向X伸缩的一个第一马达组44。每一个接轨组41具有以一端枢接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包含:/n支架单元;/n第一床架单元,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与所述支架单元成第一夹角的背板架,所述第一夹角介于0度~100度,所述背板架可相对所述支架单元在一个起始位置与一个扬倾位置间移动,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背板架邻近所述支架单元,在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背板架远离所述支架单元;/n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还包含:/n第一驱动单元,包括沿宽度方向相间隔两个接轨组、连接于所述接轨组的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伸缩组,及连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马达组,每一个接轨组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及/n顶腰单元,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间隔的两个连动件、枢接于所述连动件与所述背板架且穿出所述背板架的两个顶出件,及连接于所述顶出件的顶腰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顶腰件邻近所述背板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顶腰件远离所述背板架。/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21 TW 1092092881.一种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包含:
支架单元;
第一床架单元,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与所述支架单元成第一夹角的背板架,所述第一夹角介于0度~100度,所述背板架可相对所述支架单元在一个起始位置与一个扬倾位置间移动,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背板架邻近所述支架单元,在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背板架远离所述支架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还包含:
第一驱动单元,包括沿宽度方向相间隔两个接轨组、连接于所述接轨组的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伸缩组,及连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马达组,每一个接轨组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及
顶腰单元,包括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间隔的两个连动件、枢接于所述连动件与所述背板架且穿出所述背板架的两个顶出件,及连接于所述顶出件的顶腰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顶腰件邻近所述背板架,在所述第一床架单元的背板架位于所述扬倾位置时,所述顶腰件远离所述背板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架单元还包括枢接于所述背板架且可与所述背板架成第二夹角的头板架,所述第二夹角介于120~1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接轨组具有枢接于所述背板架且滑行于所述头板架的第一轨件,及枢接于所述支架单元且滑行于所述第一轨件的第二轨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接轨组的第二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顶腰功能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接轨组还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轨件且滑行于所述头板架的第一滚轮,及枢接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亚信
申请(专利权)人:丰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