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6513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包括弧形监护体、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压力监测及处理系统。弧形监护体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固定连接于病床,并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跟随病床进行双摇运动;弧形监护体与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之间通过多个顶端带有齿轮的支承轴和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实现连接,其中一个齿轮在电机驱动下成为动力齿轮,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摇摆动力;压力监测系统及信息接收处理系统监测病人身体所受的压力,驱动电机使弧形体向有利于压力减轻的方向转动,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对卧床患者实施自动压力监测和智能翻身护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安放在医院各科室不同类型病床上使用的“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简称:监护)”,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医院、养老院或家庭中患者卧床,尤其是较长时间、甚至是长期卧床的病症众多,而卧床除需他人护理外,尚容易产生诸多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骨质疏松、骨关节及肌肉粘连、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消化不良和便秘等。压疮是卧床最常见的并发症,受累人群的数量及花费极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使重返家庭和工作岗位延迟,并增加并发症(如感染)发生率的危险。1992年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机构制定的临床指南中,就将压疮列为需要解决的七个医学问题之一,并确定压疮是可以预防的。压疮的定义:一定身体部位、特别是骨突部位受持续压力而引起的组织缺血、坏死,并最终导致的组织溃疡性病变。压疮是临床上卧床和坐轮椅的患者、特别是昏迷和截瘫的患者经常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感染等严重后果。身体骨突部位的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潮湿和身体滑动时产生的组织剪切力是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每2小时至少翻身一次)、防潮和避免组织剪切是有效防止压疮发生的重要措施。翻身困难是不能及时翻身而致压疮的重要原因。困难的原因常见于病情危重和体重较沉但又无自我翻身能力的患者,有时需要2-4个人协助才能完成翻身。尽管临床常用气垫、海绵垫和水床等软性物质,通过缓冲作用以期预防压疮的发生,但这些材料均不透气而易使床面潮湿之外,材料的弹性会使骨突部位受力较多,故仍旧存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此,定时翻身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超过95%的压疮发生在身体下半部的骨突处,67%发生于髋周和臀部,29%发生于下肢。最常见的部位是坐骨、骶骨、股骨大粗隆及足跟,也可发生于身体软组织受压的任何部位,包括来自夹板、矫形器或矫形固定物的压迫。截瘫患者骶骨是压疮最常见的部位,在轮椅上度过的时间越长,坐骨结节和足跟的压疮发病率则越高。在10周到13岁的儿童患者中,枕部是压伤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则改变为骶部。压疮的预防是基于对病因学的理解,着重于能影响患者损伤的危险因子。1.定时翻身:对运动障碍患者进行身体抬高和翻身是避免持久受压的最简单和常用的方法。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已被广泛接受及应用。2.改变体位姿势:主要体位有4种:仰卧位、俯卧位、右侧和左侧卧位。侧卧位应避免粗隆区直接收压。Seiler建议侧卧时以倾斜30°的体位为宜。3.防止骨突部和足跟受压:通过使用楔形物或枕头防止骨突部受压。使用完全将足抬离支撑面的装置才能有效的防止足跟受压。4.将患者抬离床面时,要尽量减少身体与床或轮椅面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5.轮椅坐姿应保证所达座位区域的最大支持:将足踏板置于不将重量传送到坐骨而让大腿承重的高度。每半小时进行一次姿势改变,如向后、侧面倾斜或向上抬高身体等。6.每天至少2次全面检查身体皮肤,特别是骨突部位和皮肤情况。其支撑面可通过最紧密的接触和较大面积上的重量再分布,以减少骨突部受压。在目前应用的支撑面中,有放在床上的支撑物、可更换的床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能够有效防止压疮的发生并成为压疮患者的护理常规,但护理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目前,广泛应用的多种防治设施和器具,如各类气垫、静态支撑物和软性床垫。气垫虽价格便宜,但防治效果差。各种器具优缺点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以安放在医院各科室不同类型病床上使用的“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该装置由至于病床上并与之固定的弧形监护装置体和压力监测及反馈处理系统组成,其特点是预防并随时监测卧床患者骨突部位承受的压力变化,并通过系统的反馈处理系统,驱动弧形体向有利于压力减轻的方向转动,并可使患者保持在有利于呼吸、拍背按摩、减轻肺水肿、方便二便护理等体位,起到预防、治疗和护理卧床并发症的作用。本装置的专利技术是依据形成和防治压疮的研究成果而设计的。研究表明:人体软组织承受70mmHg压力持续2小时可造成病理性改变,为每2小时翻身1次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人体组织耐受间歇性压力比持续性压力的能力要强的多,如每隔3-5min解除压力1次,则能耐受更高的压力。肌肉对压力的耐受能力不如皮肤,骨突部位上的组织承受的压力最大,应注意防护。动脉输入毛细血管端平均压力为32mmHg,到静脉末梢端则减至12mmHg,故,平均毛细血管压约为20mmHg。因此,应将皮肤的压力减至32mmHg以下,才能较好预防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持续较长时间的低压力比短时间的高压力造成的组织损害更为严重。人体组织承受的压力呈锥形分布,是导致皮肤损伤轻而皮下损伤重现象的基础。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1.能使人体组织间歇性受压则能较好预防压疮发生的作用,每2小时定时翻身3-5min解除压力1次,则能明显增加人体组织的抗压及预防压疮发生的能力和作用。2.将皮肤的压力保持在32mmHg以下,则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3.骨突部位是躯干承受压力最大之处,是临床上形成压疮的好发部位,应作为预防的重点。4.我们通过实际临床试验发现,躯干背部承受压力的减少与翻身角度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平卧位时(设定此时为00)躯体后部承受的压力最大,当向压力承受部位的方向(如左侧)翻身时,随着翻身角度的增加、躯干后部承受的压力随之明显减小,至900时承受的压力为0;相反,当翻身角度减小时,躯干后部承受的压力随之增大,恢复至00时,其承受的压力最大。翻身角度和躯体后部承受压力的相关关系可用一次性函数公式表达:y=kx+b其中,y:因变量(角度);x:自变量(压力);k:斜率;b:常数。经多点计算,获得均值k=0.1,即y=kx=0.1*x。假设压力为64mmHg,此时弧形体只需转动y=0.1*64=6.40,就能将骨突部承受的压力降至安全范围之内。具体技术方案为:包括弧形监护装置体,和压力监测及处理系统两部分;所述的弧形监护装置体包括弧形体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弧形体具有沿弧形方向的自由度,弧形体为分段结构,每段之间留有间隙,铰链连接;所述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为分段结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段数、弧形体的段数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段数相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大小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大小相匹配,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相邻段通过铰链连接;弧形体通过下层的钢性固定支撑架固定连接于病床,病床内心的双摇体通过下层的刚性固定支撑架带动弧形体跟随病床进行双摇运动,满足患者不同的体位需求;弧形体与下层的刚性固定支撑架之间通过支承轴和横向弧形齿轮滑轨连接,所述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分别设置在弧形体其中两段的背部,每段各设有一条;所述支承轴用于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纵向支撑力,支承轴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上,另一端通过齿轮啮合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内,其中,位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中点下方的齿轮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监护装置体,和压力监测及处理系统两部分;所述的弧形监护装置体包括弧形体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弧形体具有沿弧形方向自由度,弧形体为分段结构,每段之间留有间隙,铰链连接;所述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为分段结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段数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段数相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大小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大小相匹配,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相邻段通过铰链连接;弧形体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固定连接于病床,病床内心的双摇体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带动弧形体跟随病床进行双摇运动,满足患者不同的体位需求;弧形体与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之间通过多个顶端带有齿轮的支承轴和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实现连接,所述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分别设置在弧形体其中两段的背部,每段各设有一条;所述支承轴用于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纵向支撑力,支承轴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上,另一端通过齿轮啮合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内,其中,位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中点下方的齿轮在电机驱动下成为动力齿轮,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摇摆动力;两段弧形体的摇摆运动相互独立,一段用于带动患者上半身摇摆,/n一段用于带动患者下半身摇摆。/n所述的压力监测系统及信息接收处理系统用于监测病人身体所受的压力,并做出相应动作进行调整,包括多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单元,/n所述多组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双侧肩胛区压力,双侧骶髂和腰骶部压力,双侧大粗隆区压力,以及双侧下肢踝关节处压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监护装置体,和压力监测及处理系统两部分;所述的弧形监护装置体包括弧形体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弧形体具有沿弧形方向自由度,弧形体为分段结构,每段之间留有间隙,铰链连接;所述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为分段结构,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段数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段数相同,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的大小与病床内心的双摇体大小相匹配,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相邻段通过铰链连接;弧形体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固定连接于病床,病床内心的双摇体通过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带动弧形体跟随病床进行双摇运动,满足患者不同的体位需求;弧形体与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之间通过多个顶端带有齿轮的支承轴和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实现连接,所述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分别设置在弧形体其中两段的背部,每段各设有一条;所述支承轴用于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纵向支撑力,支承轴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层刚性固定支撑架上,另一端通过齿轮啮合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内,其中,位于横向弧形齿轮滑轨中点下方的齿轮在电机驱动下成为动力齿轮,为横向弧形齿轮滑轨提供摇摆动力;两段弧形体的摇摆运动相互独立,一段用于带动患者上半身摇摆,
一段用于带动患者下半身摇摆。
所述的压力监测系统及信息接收处理系统用于监测病人身体所受的压力,并做出相应动作进行调整,包括多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单元,
所述多组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双侧肩胛区压力,双侧骶髂和腰骶部压力,双侧大粗隆区压力,以及双侧下肢踝关节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体有4段,其中、1段用于支撑腰、背,2段用于支撑臀部,3段用于支撑大腿,4段用于支撑小腿;
与弧形体对应,刚性固定支撑架有4段,且与弧形体各段一一对应;
横向弧形齿轮滑轨分别固定在弧形体的1、3段,或者固定在弧形体的1、4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床并发症自动监测和智能护理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汝贾路洋齐明李杰谢秀娟庞海英王盈王小欢王爱民苏洪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万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