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蚕机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36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蚕养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养蚕机架,其蚕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中进行收集,可取代对养殖盘的清理,避免多次对蚕进行移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实用性;包括立柱、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底板、养殖盘和收集盘,每两组立柱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四组立柱之间底部通过底板连接,每组立柱内侧均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块,养殖盘放置在第一支撑块顶端,养殖盘中部设置有网,立柱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块,收集盘放置在第二支撑块顶端,收集盘位于养殖盘底侧,收集盘顶端周圈设置有围挡,收集盘前端设置有挡板,挡板底端与第二支撑块顶端可旋转连接,挡板前端设置有第一把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蚕机架
本技术涉及蚕养殖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养蚕机架。
技术介绍
桑蚕的用途极广,但其饲养过程非常繁琐,幼蚕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成为熟蚕,最后吐丝结茧,蚕从幼虫到大蚕期,均饲养在养蚕架中。现有的蚕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养殖盘内的蚕排泄物和变质的桑叶清理不方便,经常对蚕移动生存空间对蚕的影响较大等弊端,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蚕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中进行收集,可取代对养殖盘的清理,避免多次对蚕进行移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实用性的养蚕机架。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包括立柱、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底板、养殖盘和收集盘,每两组立柱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四组立柱之间底部通过底板连接,每组立柱内侧均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块,养殖盘放置在第一支撑块顶端,养殖盘中部设置有网,立柱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块,收集盘放置在第二支撑块顶端,收集盘位于养殖盘底侧,收集盘顶端周圈设置有围挡,收集盘前端设置有挡板,挡板底端与第二支撑块顶端可旋转连接,挡板前端设置有第一把手。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养殖盘顶端周圈设置有L型挡板。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挡板和围挡之间通过键销配合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还包括脚轮,每组立柱底端均设置有脚轮支座,脚轮支座底端与脚轮中部可旋转连接,脚轮底端与地面相对滑动。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脚轮支座左端设置有锁片,锁片右端与脚轮支座左端可旋转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第一连接杆左端设置有第二把手,第二把手右端与第一连接杆左端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两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后端均设置有后挡板。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两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后端均设置有后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操作人员在养殖盘内进行对蚕的养殖,蚕食用后的碎桑叶,以及蚕产生的排泄物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内,当对第二支撑块进行清理时,手握第一把手打开挡板,将收集盘顶端的垃圾进行清除,通过设置以上装置,蚕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中进行收集,可取代对养殖盘的清理,避免多次对蚕进行移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收集盘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立柱;2、第一连接杆;3、第二连接杆;4、底板;5、第一支撑块;6、养殖盘;7、第二支撑块;8、收集盘;9、围挡;10、挡板;11、第一把手;12、L型挡板;13、脚轮支座;14、脚轮;15、锁片;16、第二把手;17、后挡板;18、把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包括立柱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底板4、养殖盘6和收集盘8,每两组立柱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2和第二连接杆3连接,四组立柱1之间底部通过底板4连接,每组立柱1内侧均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块5,养殖盘6放置在第一支撑块5顶端,养殖盘6中部设置有网,立柱1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块7,收集盘8放置在第二支撑块7顶端,收集盘8位于养殖盘6底侧,收集盘8顶端周圈设置有围挡9,收集盘8前端设置有挡板10,挡板10底端与第二支撑块7顶端可旋转连接,挡板10前端设置有第一把手11;操作人员在养殖盘6内进行对蚕的养殖,蚕食用后的碎桑叶,以及蚕产生的排泄物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8内,当对第二支撑块7进行清理时,手握第一把手11打开挡板10,将收集盘8顶端的垃圾进行清除,通过设置以上装置,蚕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8中进行收集,可取代对养殖盘6的清理,避免多次对蚕进行移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养殖盘6顶端周圈设置有L型挡板12;通过设置L型挡板12,可防止蚕在饲养过程中爬出养殖盘6,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挡板10和围挡9之间通过键销配合连接;通过将围挡9和挡板10之间设置成配合连接,可防止挡板10自动打开,导致垃圾掉落,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还包括脚轮14,每组立柱1底端均设置有脚轮支座13,脚轮支座13底端与脚轮14中部可旋转连接,脚轮14底端与地面相对滑动;通过设置脚轮14,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移动装置,提高了便利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脚轮支座13左端设置有锁片15,锁片15右端与脚轮支座13左端可旋转连接;装置运转时脚轮支座13容易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通过设置锁片15,扳动锁片15将脚轮支座13锁定,防止其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稳固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第一连接杆2左端设置有第二把手16,第二把手16右端与第一连接杆2左端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把手16,操作人员可以手握第二把手16推动装置,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两组第一支撑块5和第二支撑块7后端均设置有后挡板17;通过设置后挡板17,可在放置养殖盘6和收集盘8时,防止从后端掉落,提高了限位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两组第一支撑块5和第二支撑块7后端均设置有后挡板17;通过在第二把手16上设置把套18,可增大操作人员手与第二把手16的摩擦力,便于推动装置,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其在工作时,首先操作人员手握第二把手16将装置推动环境适宜处,之后扳动锁片15将脚轮14锁定,之后操作人员在养殖盘6内进行对蚕的养殖,蚕食用后的碎桑叶,以及蚕产生的排泄物通过网掉落至收集盘8内,当对第二支撑块7进行清理时,手握第一把手11打开挡板10,将收集盘8顶端的垃圾进行清除即可。本技术的一种养蚕机架,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养蚕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底板(4)、养殖盘(6)和收集盘(8),每两组立柱(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2)和第二连接杆(3)连接,四组立柱(1)之间底部通过底板(4)连接,每组立柱(1)内侧均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块(5),养殖盘(6)放置在第一支撑块(5)顶端,养殖盘(6)中部设置有网,立柱(1)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块(7),收集盘(8)放置在第二支撑块(7)顶端,收集盘(8)位于养殖盘(6)底侧,收集盘(8)顶端周圈设置有围挡(9),收集盘(8)前端设置有挡板(10),挡板(10)底端与第二支撑块(7)顶端可旋转连接,挡板(10)前端设置有第一把手(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蚕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底板(4)、养殖盘(6)和收集盘(8),每两组立柱(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2)和第二连接杆(3)连接,四组立柱(1)之间底部通过底板(4)连接,每组立柱(1)内侧均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块(5),养殖盘(6)放置在第一支撑块(5)顶端,养殖盘(6)中部设置有网,立柱(1)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块(7),收集盘(8)放置在第二支撑块(7)顶端,收集盘(8)位于养殖盘(6)底侧,收集盘(8)顶端周圈设置有围挡(9),收集盘(8)前端设置有挡板(10),挡板(10)底端与第二支撑块(7)顶端可旋转连接,挡板(10)前端设置有第一把手(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蚕机架,其特征在于,养殖盘(6)顶端周圈设置有L型挡板(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养蚕机架,其特征在于,挡板(10)和围挡(9)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慧宋雪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震泽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