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塔里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6282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变量施肥机包括:牵引机、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车载计算机、两个液压式开沟机构、双肥箱、两个液压式绞龙机构、两个液压式排肥机构、两个覆土器、分动齿轮箱、液压动力系统;其中采用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在GNSS定位信号较差时,自动切换到INS定位,避免果树郁闭导致GNSS定位信号较差或者丢星现象,保证了机组的精确导航,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车载计算机控制液压动力系统可分别实现对液压式开沟机构、液压式绞龙机构、液压式排肥机构的闭环控制,并可完成开双沟、变量施用两种颗粒肥料、覆土一体化作业,且作业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变量投入方法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实现果园行间靠近果树一侧开双沟、变量施用两种颗粒肥料、覆土作业的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
技术介绍
土壤肥力空间变异性、施肥方式科学性,导致作物产量、质量和效益差异明显。精准增施有机肥和减施化肥是果园土壤改良、提质增效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果园施肥方式主要有:条沟施肥、挖坑施肥、全园撒施、灌溉施肥;其中,挖坑施肥工作效率低,全园撒施肥料利用率低,灌溉施肥设施投入大,因此,条沟施肥方式最适宜机械化作业。机械化开沟施肥步骤依次是:开沟、排肥入沟、覆土。果树开沟施肥农艺要求:一是开沟深度根据果树类型、树龄可调节,开沟深度可达40厘米以上;二是开沟施肥尽量靠近果树树冠滴水线,便于果树根系吸收肥料养分;三是在不同区位、不同果树、不同树龄、不同时间等条件下,果树各元素肥料施用量不同。目前,果园开沟施肥机械装备主要有三种:牵引机牵引式、牵引机悬挂式、履带自走式。在机组前进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排肥轴的转速越快,单位面积投入的肥料越多,反之,越少。现有机具大部分采用定量施肥方式;其排肥轴的驱动方式主要有三种:地轮通过链传动驱动、牵引机液压输出驱动排肥马达、牵引机动力输出轴传递动力,而现有机具普遍缺少施肥量、开沟深度自动控制装置。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变量施肥实现方式主要有实时控制、处方信息控制施肥两种。实时控制变量施肥采用传感器实时获得土壤或作物信息,通过计算机决策控制施肥量。处方信息控制变量施肥是基于施肥处方信息,结合卫星定位信息,决定所在区位的肥料投入量。国外变量施肥机主要依赖GPS导航定位,多由传统的施肥机具加装电子控制系统而成。目前,国外以一种肥料的施撒为主,正在向多种肥料同时变量施撒转变。我国变量施肥技术主要利用GNSS定位、地理信息及农业专家决策生成处方图,变量控制器进行大田变量施肥作业。与大田作物相比,果园变量施肥较为少见,主要原因如下所述:1.传统密植果树种植模式行距较小,机具无法进入,制约了机械化发展,导致劳动强度高、人工费用高。2.果树郁闭导致卫星定位信号较差或者丢星,果园机具行间定位、导航相对难度大。3.果树施肥开沟深度远大于大田作物,且需要开沟、排肥、覆土一体化作业,其机具结构和控制相对复杂。国内外变量施肥都是控制排肥轴转速来实现,排肥轴的驱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液压马达、电机、电控变速箱。由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便于实现计算机控制、成本较低、便于改造升级,大部分变量施肥采用电液比例阀控马达,实现排肥轴转速控制。现有变量施肥机的缺点如下所述:1.电液比例控制采用牵引机液压输出,不具备独立油源,容易产生油液污染,导致电液比例阀的阀芯卡死。2.由于液压动力系统采用节流调速的工作方式,油液温升较大,容易导致马达内泄漏,产生马达转速不稳定。3.当外槽轮排肥器转速较高、肥箱内剩余肥料较少时,在自重作用下,肥料无法快速填充排肥器的凹槽空间,造成排肥量不稳定。我国处于传统果园向现代果园过渡阶段,宜机化改造的老果园、标准新建果园具有较大的行距,便于机具进入作业。克服现有机具的缺点,促进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在果园装备上的应用,实现果园变量施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备独立油源、马达转速稳定、排肥量稳定、且可设置开沟深度、作业效率高、果园导航效果好的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备独立油源、马达转速稳定、排肥量稳定、且可设置开沟深度、作业效率高、果园导航效果好的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及施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包括:牵引机,所述牵引机上设置有车载计算机;机架,所述机架前端通过牵引装置与所述牵引机连接,所述机架上方安装有与所述车载计算机无线连接的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所述机架下方左右对称各安装有一号行走轮和二号行走轮;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前侧,且位于所述一号行走轮和所述二号行走轮前侧;肥箱,所述肥箱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方,所述肥箱内通过隔板分隔为一号肥箱和二号肥箱,所述一号肥箱和所述二号肥箱底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排肥口;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和所述二号肥箱内部;液压式排肥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和所述二号肥箱上的排肥口位置处;覆土器,所述覆土器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机架后侧,且位于相应的所述排肥口后方位置;分动齿轮箱,所述分动齿轮箱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前部,且所述分动齿轮箱的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牵引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以及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车载计算机电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动齿轮箱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油路连接。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中采用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在GNSS定位信号较差时,自动切换到INS定位,避免果树郁闭导致GNSS定位信号较差或者丢星现象,保证了机组的精确导航,并且本专利技术可同步开出双沟,并可完成开沟、施肥、覆土一体化作业,作业效率高。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包括:一号开沟油缸,所述一号开沟油缸的缸筒垂直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一号开沟油缸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一号开沟器,所述一号开沟器与所述一号开沟油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包括:二号开沟油缸,所述二号开沟油缸的缸筒垂直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二号开沟油缸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二号开沟器,所述二号开沟器与所述二号开沟油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包括:一号绞龙液压马达,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所述一号肥箱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一号绞龙驱动轴,所述一号绞龙驱动轴横向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内部,且其一端与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绞龙驱动轴上设置有双向运输的螺旋叶片,且二者构成一号绞龙,所述一号绞龙用于将位于所述一号肥箱内的颗粒肥料输送至所述一号肥箱上的所述排肥口处;另一个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包括:二号绞龙液压马达,所述二号绞龙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所述二号肥箱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二号绞龙驱动轴,所述二号绞龙驱动轴横向设置在所述二号肥箱内部,且其一端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牵引机,所述牵引机上设置有车载计算机(11);/n机架(18),所述机架(18)前端通过牵引装置(17)与所述牵引机连接,所述机架(18)上方安装有与所述车载计算机(11)无线连接的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1),所述机架(18)下方左右对称各安装有一号行走轮(23)和二号行走轮(16);/n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18)前侧,且位于所述一号行走轮(23)和所述二号行走轮(16)前侧;/n肥箱,所述肥箱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上方,所述肥箱内通过隔板分隔为一号肥箱(5)和二号肥箱(2),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底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排肥口;/n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内部;/n液压式排肥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上的排肥口位置处;/n覆土器,所述覆土器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机架(18)后侧,且位于相应的所述排肥口后方位置;/n分动齿轮箱(34),所述分动齿轮箱(34)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前部,且所述分动齿轮箱(34)的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牵引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万向联轴器(10)连接;以及/n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机架(18)上,且与所述车载计算机(11)电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动齿轮箱(34)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油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牵引机,所述牵引机上设置有车载计算机(11);
机架(18),所述机架(18)前端通过牵引装置(17)与所述牵引机连接,所述机架(18)上方安装有与所述车载计算机(11)无线连接的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1),所述机架(18)下方左右对称各安装有一号行走轮(23)和二号行走轮(16);
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18)前侧,且位于所述一号行走轮(23)和所述二号行走轮(16)前侧;
肥箱,所述肥箱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上方,所述肥箱内通过隔板分隔为一号肥箱(5)和二号肥箱(2),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底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排肥口;
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内部;
液压式排肥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为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和所述二号肥箱(2)上的排肥口位置处;
覆土器,所述覆土器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机架(18)后侧,且位于相应的所述排肥口后方位置;
分动齿轮箱(34),所述分动齿轮箱(34)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前部,且所述分动齿轮箱(34)的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牵引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万向联轴器(10)连接;以及
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机架(18)上,且与所述车载计算机(11)电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动齿轮箱(34)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油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包括:
一号开沟油缸(20),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的缸筒垂直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上,且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一号开沟器(21),所述一号开沟器(21)与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
另一个所述液压式开沟机构包括:
二号开沟油缸(31),所述二号开沟油缸(31)的缸筒垂直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8)上,且所述二号开沟油缸(31)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二号开沟器(57),所述二号开沟器(57)与所述二号开沟油缸(31)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包括:
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固定安装在所述一号肥箱(5)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一号绞龙驱动轴(30),所述一号绞龙驱动轴(30)横向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内部,且其一端与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绞龙驱动轴(30)上设置有双向运输的螺旋叶片,且二者构成一号绞龙(6),所述一号绞龙(6)用于将位于所述一号肥箱(5)内的颗粒肥料(58)输送至所述一号肥箱(5)上的所述排肥口处;
另一个所述液压式绞龙机构包括:
二号绞龙液压马达(4),所述二号绞龙液压马达(4)固定安装在所述二号肥箱(2)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二号绞龙驱动轴(26),所述二号绞龙驱动轴(26)横向设置在所述二号肥箱(2)内部,且其一端与所述二号绞龙液压马达(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绞龙驱动轴(26)上设置有双向运输的螺旋叶片,且二者构成二号绞龙(3),所述二号绞龙(3)用于将位于所述二号肥箱(2)内的颗粒肥料(58)输送至所述二号肥箱(2)上的所述排肥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包括:
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固定安装在所述一号肥箱(5)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一号排肥轴(28),所述一号排肥轴(28)横向设置在所述一号肥箱(5)上的所述排肥口的正下方,且其一端与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的驱动端固定连接;
一号肥箱第一排肥器(36),所述一号肥箱第一排肥器(36)为外槽轮式排肥器,其安装在所述一号排肥轴(28)上,且对应其中一个所述排肥口;
一号肥箱第二排肥器(29),所述一号肥箱第二排肥器(29)为外槽轮式排肥器,其安装在所述一号排肥轴(28)上,且对应另一个所述排肥口;
另一个所述液压式排肥机构包括:
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固定安装在所述二号肥箱(2)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输出端油路连接;
二号排肥轴(27),所述二号排肥轴(27)横向设置在所述二号肥箱(2)上的所述排肥口正下方,且其一端与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的驱动端固定连接;
二号肥箱第一排肥器(13),所述二号肥箱第一排肥器(13)为外槽轮式排肥器,其安装在所述二号排肥轴(27)上,且对应其中一个所述排肥口;
二号肥箱第二排肥器(12),所述二号肥箱第二排肥器(12)为外槽轮式排肥器,其安装在所述二号排肥轴(27)上,且对应另一个所述排肥口;
其中,两个所述覆土器分别为一号覆土器(24)、二号覆土器(37),且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机架(18)后侧,且位于相应的所述排肥口后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阀组(9)、液压油箱(8)、一号双联泵(35)、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所述二号绞龙液压马达(4)、所述二号开沟油缸(31)、二号双联泵(33)、一号过滤器(38)、二号过滤器(52),所述液压油箱(8)、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均安装在一号肥箱(5)的前壁上;所述一号双联泵(35)、所述二号双联泵(33),其动力输入轴分别与分动齿轮箱(34)的两个动力输出轴连接;
所述液压阀组(9)通过阀块连接油路,且安装在所述机架(18)前端上方,所述液压阀组(9)包括一号调速阀(39)、一号换向阀(40)、一号溢流阀(41)、单向阀(42)、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二号调速阀(49)、二号换向阀(50)、二号溢流阀(51);
所述车载计算机(11)包括上位机、下位机,所述上位机可在人机界面设置开沟深度,并将开沟深度指令发送给下位机;所述下位机将上位机的开沟深度指令信息,经过信号放大电路,传递至所述一号换向阀(40)、所述二号换向阀(50),分别控制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和所述二号开沟油缸(31)的活塞杆到达指定深度;所述上位机通过读取施肥处方信息,获得不同区位果园地块的施肥量信息;所述上位机通过所述GNSS/INS组合定位装置(1),获得当前机组的位置信息;所述上位机读取当前区位对应的施肥量信息,发出对应的所述一号肥箱(5)的排肥指令、所述二号肥箱(2)的排肥指令给下位机;所述下位机将所述上位机的所述一号肥箱(5)的排肥指令信息、所述二号肥箱(2)的排肥指令信息,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分别传递至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分别控制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的转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果园牵引式双肥箱变量施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调速阀(39)、所述二号调速阀(49)均为电液比例调速阀;所述一号换向阀(40)、所述二号换向阀(50)均为三位四通电液比例换向阀,且阀芯位于中位时,其四个油口互不相通;
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包括一号电液比例节流阀(43)、一号安全阀(44)、一号主溢流阀(45)、一号温度补偿元件(53);所述一号主溢流阀(45)进油口a、所述一号电液比例节流阀(43)的进油口,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进油口P连通;所述一号主溢流阀(45)外控油口c、所述一号安全阀(44)的进油口、所述一号电液比例节流阀(43)的出油口,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出油口A连通;所述一号主溢流阀(45)出油口b,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回油口T连通;所述一号安全阀(44)的出油口、所述一号电液比例节流阀(43)的泄漏油口,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泄漏油口Y连通;
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包括二号电液比例节流阀(46)、二号安全阀(47)、二号主溢流阀(48)、二号温度补偿元件(54);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组成元件及其油路连通情况,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结构一致;
所述一号双联泵(35)的吸油口与所述一号过滤器(38)出油口连接;所述一号过滤器(38)的进油口,通过管件与所述液压油箱(8)内的液压油液连通;所述一号双联泵(35)的第一个泵,其出口与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进油口P连接;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出油口A,与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进油口连接;所述一号排肥调速模块(55)的所述泄漏油口Y、所述回油口T,与所述一号排肥液压马达(22)的回油口、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进油口、所述单向阀(42)的进油口连通;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回油口、所述单向阀(42)的回油口,均与所述液压油箱(8)连通;
所述一号双联泵(35)的第二个泵的出油口与所述一号换向阀(40)的P油口、所述一号调速阀(39)的进油口、所述一号溢流阀(41)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一号溢流阀(41)的出油口,与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一号换向阀(40)的T油口,与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进油口、所述单向阀(42)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一号换向阀(40)的A、B油口,分别连通所述一号开沟油缸(20)的无杆腔、有杆腔;所述一号调速阀(39)的出油口,与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一号绞龙液压马达(7)的回油口,与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进油口、所述单向阀(42)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二号双联泵(33)的吸油口与所述二号过滤器(52)出油口连接;所述二号过滤器(52)的进油口,通过管件与所述液压油箱(8)内的液压油液连通;所述二号双联泵(33)的第一个泵,其出口与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的进油口P连接;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的出油口A,与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进油口连接;所述二号排肥调速模块(56)的泄漏油口Y、回油口T,与所述二号排肥液压马达(25)的回油口、所述风冷式液压油散热器(32)的进油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畅周岭谭小华周滨
申请(专利权)人:塔里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