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15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该技术方案将前、后两个半壳相互扣合,构成盘状的完整壳体,在该完整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通孔,前端设置补光灯及端口,顶端增设内凸槽,并在后半壳上设置过线管;电路板位于内腔中,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上,电路板上的镜头经由端口伸出至前半壳前方,线缆的内端分别与电路板及补光灯电性连接,外端经由过线管穿出并与电源连接,在线缆与过线管的交接位置设置有保护套。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摄像头构型的扁平化,而且其结构紧凑,便于分拆,充分满足常规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头
,具体涉及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
技术介绍
六氟化硫密度表能通过指针及刻度来实时显示六氟化硫密度值,但其外凸于设备表面,容易存在误碰现象,而六氟化硫密度表自身精密度较高,对气密性要求也较高,因此,上述误碰现象容易导致仪表损坏。针对这一问题,本申请人设计了能够对六氟化硫密度表起到笼罩式保护作用的保护外壳;为了便于远程查看仪表读数,申请人在该保护外壳中增设了用于容纳摄像头的容纳腔,用于承载摄像头以实时采集仪表盘图像;为了节省内部空间、并确保必要的焦距,该腔体适宜被设计为扁平形状,然而,常规摄像头普遍呈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等形态,不仅占用空间较大,而且不适于设置在上述扁平腔体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摄像头难以设置于扁平腔体中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扁平构型的摄像头。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包括前半壳,后半壳,完整壳体,通孔,补光灯,端口,缺口部,内凸槽,内腔,过线管,线缆,保护套,电路板,镜头,其中,前半壳与后半壳相互扣合构成完整壳体,在完整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在完整壳体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补光灯,在完整壳体的前端开设有端口,在完整壳体的顶端具有缺口部,在缺口部处固定连接有内凸槽;完整壳体的内部具有内腔,在后半壳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线管,所述过线管向外伸出至后半壳外部,电路板位于内腔中,电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上,在电路板上具有镜头,所述镜头经由端口伸出至前半壳前方,线缆贯穿过线管,线缆的内端分别与电路板及补光灯电性连接,线缆的外端伸出至完整壳体外部,在线缆与过线管的交接位置设置有保护套。作为优选,还包括耳座和通孔,其中,在镜头的侧端具有耳座,在耳座上开设有通孔,螺钉贯穿通孔并与电路板丝接固定。作为优选,补光灯有两排,两排补光灯分别位于镜头两侧。作为优选,内凸槽的上端封闭所述缺口部。作为优选,所述完整壳体呈圆盘形状,所述完整壳体的轴线与镜头的轴线相互重合。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前半壳和后半壳用于通过相互扣合来构成完整壳体;完整壳体呈圆盘或类似圆盘的形状,完整壳体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结构;通孔用于在手动分开前半壳和后半壳时,作为手指的着力点;前半壳前端的补光灯可为拍摄提供背景光;前半壳前端的端口用于供镜头伸出;缺口部用于设置内凸槽;内凸槽向内伸入至完整壳体内部,用于作为支架来固定电路板,这一固定作用可以是利用螺栓实现的;内腔即为完整壳体的内部腔体,用于容纳电路板及必要的线路;过线管用于供线缆外穿,以便同外部的电源相连接,为本专利技术供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也可在内腔中内置电池进行供电,此时,可省去过线管、线缆、保护套等结构;位于线缆与过线管交接处的保护套,用于对线缆起到保护作用,以避免线缆弯折过度导致折断;电路板及镜头为常规电气元件,可模块化的自市面购得,其接线方式亦依照本领域的一般技术常识实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该技术方案将前、后两个半壳相互扣合,构成盘状的完整壳体,在该完整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通孔,前端设置补光灯及端口,顶端增设内凸槽,并在后半壳上设置过线管;电路板位于内腔中,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上,电路板上的镜头经由端口伸出至前半壳前方,线缆的内端分别与电路板及补光灯电性连接,外端经由过线管穿出并与电源连接,在线缆与过线管的交接位置设置有保护套。本专利技术在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摄像头构型的扁平化,而且其结构紧凑,便于分拆,充分满足常规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当从斜前方观察时,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结构图;图2是当从斜后方观察时,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后半壳的内部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镜头及电路板的结构图;图中:1、前半壳2、后半壳3、完整壳体4、通孔5、补光灯6、端口7、缺口部8、内凸槽9、内腔10、过线管11、线缆12、保护套13、电路板14、镜头15、耳座16、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如图1~4所示,包括前半壳1,后半壳2,完整壳体3,通孔4,补光灯5,端口6,缺口部7,内凸槽8,内腔9,过线管10,线缆11,保护套12,电路板13,镜头14,其中,前半壳1与后半壳2相互扣合构成完整壳体3,在完整壳体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4,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补光灯5,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开设有端口6,在完整壳体3的顶端具有缺口部7,在缺口部7处固定连接有内凸槽8;完整壳体3的内部具有内腔9,在后半壳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线管10,所述过线管10向外伸出至后半壳2外部,电路板13位于内腔9中,电路板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8上,在电路板13上具有镜头14,所述镜头14经由端口6伸出至前半壳1前方,线缆11贯穿过线管10,线缆11的内端分别与电路板13及补光灯5电性连接,线缆11的外端伸出至完整壳体3外部,在线缆11与过线管10的交接位置设置有保护套12。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前半壳1和后半壳2用于通过相互扣合来构成完整壳体3;完整壳体3呈圆盘或类似圆盘的形状,完整壳体3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结构;通孔4用于在手动分开前半壳1和后半壳2时,作为手指的着力点;前半壳1前端的补光灯5可为拍摄提供背景光;前半壳1前端的端口6用于供镜头14伸出;缺口部7用于设置内凸槽8;内凸槽8向内伸入至完整壳体3内部,用于作为支架来固定电路板13,这一固定作用可以是利用螺栓实现的;内腔9即为完整壳体3的内部腔体,用于容纳电路板13及必要的线路;过线管10用于供线缆11外穿,以便同外部的电源相连接,为本专利技术供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也可在内腔9中内置电池进行供电,此时,可省去过线管10、线缆11、保护套12等结构;位于线缆11与过线管10交接处的保护套12,用于对线缆11起到保护作用,以避免线缆11弯折过度导致折断;电路板13及镜头14为常规电气元件,可模块化的自市面购得,其接线方式亦依照本领域的一般技术常识实施。实施例2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如图1~4所示,包括前半壳1,后半壳2,完整壳体3,通孔4,补光灯5,端口6,缺口部7,内凸槽8,内腔9,过线管10,线缆11,保护套12,电路板13,镜头14,其中,前半壳1与后半壳2相互扣合构成完整壳体3,在完整壳体3的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半壳(1),后半壳(2),完整壳体(3),通孔(4),补光灯(5),端口(6),缺口部(7),内凸槽(8),内腔(9),过线管(10),线缆(11),保护套(12),电路板(13),镜头(14),其中,前半壳(1)与后半壳(2)相互扣合构成完整壳体(3),在完整壳体(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4),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补光灯(5),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开设有端口(6),在完整壳体(3)的顶端具有缺口部(7),在缺口部(7)处固定连接有内凸槽(8);完整壳体(3)的内部具有内腔(9),在后半壳(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线管(10),所述过线管(10)向外伸出至后半壳(2)外部,电路板(13)位于内腔(9)中,电路板(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8)上,在电路板(13)上具有镜头(14),所述镜头(14)经由端口(6)伸出至前半壳(1)前方,线缆(11)贯穿过线管(10),线缆(11)的内端分别与电路板(13)及补光灯(5)电性连接,线缆(11)的外端伸出至完整壳体(3)外部,在线缆(11)与过线管(10)的交接位置设置有保护套(12)。/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的摄像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半壳(1),后半壳(2),完整壳体(3),通孔(4),补光灯(5),端口(6),缺口部(7),内凸槽(8),内腔(9),过线管(10),线缆(11),保护套(12),电路板(13),镜头(14),其中,前半壳(1)与后半壳(2)相互扣合构成完整壳体(3),在完整壳体(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4),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补光灯(5),在完整壳体(3)的前端开设有端口(6),在完整壳体(3)的顶端具有缺口部(7),在缺口部(7)处固定连接有内凸槽(8);完整壳体(3)的内部具有内腔(9),在后半壳(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线管(10),所述过线管(10)向外伸出至后半壳(2)外部,电路板(13)位于内腔(9)中,电路板(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凸槽(8)上,在电路板(13)上具有镜头(14),所述镜头(14)经由端口(6)伸出至前半壳(1)前方,线缆(11)贯穿过线管(10),线缆(11)的内端分别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柯颖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赛威电气测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