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联球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462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6
一种双联球阀,包括一个阀体和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阀体的上方,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一个介质进口、一个介质出口、一个第一阀腔和一个第二阀腔,所述的介质进口与所述的第一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介质出口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的另一侧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另一侧通过一个阀腔间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第一启闭组件,所述的第二阀腔内设置有第二启闭组件;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动组件、第二气动组件、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副气源、主气源和控制器。有益效果是设置有四重密封副,设置二路气源,可以实现紧急关闭阀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控制机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联球阀
本技术涉及阀门领域,具体是一种双联球阀。
技术介绍
氧气管道紧急切断系统中普遍采用球阀作为控制元件。现有技术中,采用两台球阀串联,并采用两套控制机构控制。阀门接受到控制信号时候执行启闭动作,利用软件来实现阀门的先后启闭顺序。由于阀门密封采用固定球阀DDB结构(即双堵塞双排放球阀),每台阀门在介质流向方向只有一道密封,两台球阀串联后只有两道密封能够实现紧急切断。因此容易泄漏,使用寿命短,且控制机构复杂,成本高,体型大,难以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双联球阀,所述的这种双联球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结构容易泄漏、控制机构复杂、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联球阀,包括一个阀体和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阀体的上方,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一个介质进口、一个介质出口、一个第一阀腔和一个第二阀腔,所述的介质进口与所述的第一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介质出口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的另一侧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另一侧通过一个阀腔间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第一启闭组件,所述的第二阀腔内设置有第二启闭组件;所述的第一启闭组件包括第一球体,所述的第一球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上阀杆,所述的第一球体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下阀杆,所述的第一上阀杆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下阀杆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一上阀杆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进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上阀杆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上阀杆、所述的第一下阀杆分别和所述的阀体设置为转动副,所述的第一球体内设置有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上阀杆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球体与所述的介质进口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支撑圈,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的第一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一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一预紧弹簧,所述的第一预紧弹簧位于所述的第一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之间,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和所述的第一球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所述的第一阀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上,所述的第一阀座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一球体匹配的第一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一球体构成第一密封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外O型圈,所述的第一外O型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第一密封面的外径;所述的第一球体与所述的阀腔间通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支撑圈,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的第二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二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二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二预紧弹簧,所述的第二预紧弹簧位于所述的第二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和第二阀座支撑圈之间,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和所述的第一球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所述的第二阀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上,所述的第二阀座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一球体匹配的第二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一球体构成第二密封副,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外O型圈,所述的第二外O型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面的外径;所述的第二启闭组件包括第二球体,所述的第二球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上阀杆,所述的第二球体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下阀杆,所述的第二上阀杆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二下阀杆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二上阀杆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出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二上阀杆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二上阀杆和所述的第二下阀杆分别和所述的阀体设置为转动副,所述的第二球体内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二上阀杆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二球体与所述的阀腔间通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阀座支撑圈,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与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第三台阶面,所述的第三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三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三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三预紧弹簧,所述的第三预紧弹簧位于所述的第三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之间,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和所述的第二球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阀座,所述的第三阀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上,所述的第三阀座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二球体匹配的第三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二球体构成第三密封副,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外O型圈,所述的第三外O型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第三密封面的外径;所述的第二球体与所述的介质出口之间设置有一个第四阀座支撑圈,第四阀座支撑圈与所述的第二阀腔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四阀座支撑圈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第四台阶面,所述的第四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四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四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四预紧弹簧,所述的第四预紧弹簧位于所述的第四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四阀座支撑圈之间,所述的第四阀座支撑圈和所述的第二球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四阀座,所述的第四阀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四阀座支撑圈上,所述的第四阀座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二球体匹配的第四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二球体构成第四密封副,所述的第四阀座支撑圈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四外O型圈,所述的第四外O型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面的外径。优选的,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动组件、第二气动组件、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副气源、主气源和控制器,所述的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一气动阀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二气动阀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副气源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气动阀、所述的第二气动阀的关闭端相连,所述的主气源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二电磁阀的供气端相连,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二电磁阀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主气源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气动阀、所述的第二气动阀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气动组件与所述的第一上阀杆相连,所述的第二气动组件与所述的第二上阀杆相连。优选的,所述的阀体在入口处和所述的第三密封副之间设置有旁通阀。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上阀杆、所述的第一下阀杆、所述的第二上阀杆和所述的第二下阀杆分别通过轴承和所述的阀体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置有四重密封副,设置二路气源,可以实现紧急关闭阀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控制机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联球阀的阀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联球阀的控制机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联球阀,包括一个阀体(1)和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1)内设置有一个介质进口、一个介质出口、一个第一阀腔和一个第二阀腔,所述的介质进口与所述的第一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介质出口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的另一侧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另一侧通过一个阀腔间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第一启闭组件,所述的第二阀腔内设置有第二启闭组件;/n所述的第一启闭组件包括第一球体(201),所述的第一球体(20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上阀杆(701),所述的第一球体(20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下阀杆(801),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下阀杆(801)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进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1)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所述的第一下阀杆(801)分别和所述的阀体(1)设置为转动副,所述的第一球体(201)内设置有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与所述的介质进口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支撑圈(301),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的第一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一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一预紧弹簧(401),所述的第一预紧弹簧(401)位于所述的第一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之间,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和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501),所述的第一阀座(501)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上,所述的第一阀座(501)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一球体(201)匹配的第一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一球体(201)构成第一密封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外O型圈(601),所述的第一外O型圈(601)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第一密封面的外径;/n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与所述的阀腔间通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支撑圈(302),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第二阀座支撑圈(302)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的第二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二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二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二预紧弹簧(402),所述的第二预紧弹簧(402)位于所述的第二台阶面相邻的第一阀腔侧壁和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之间,第二阀座支撑圈(302)和第一球体(20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502),所述的第二阀座(502)固定连接在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上,第二阀座(502)具有一个与第一球体(201)匹配的第二密封面并与第一球体(201)构成第二密封副,第二阀座支撑圈(302)的外周和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外O型圈(602),所述的第二外O型圈(602)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面的外径;/n所述的第二启闭组件包括第二球体(202),所述的第二球体(20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上阀杆(702),所述的第二球体(20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下阀杆(802),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二下阀杆(802)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出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1)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和所述的第二下阀杆(802)分别和所述的阀体(1)设置为转动副,所述的第二球体(202)内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二球体(202)与所述的阀腔间通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阀座支撑圈(303),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303)与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303)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出口轴向的第三台阶面,所述的第三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三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三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三预紧弹簧(403),所述的第三预紧弹簧(403)位于所述的第三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303)之间,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303)和所述的第二球体(20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阀座(503),所述的第三阀座(503)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三阀座支撑圈(303)上,所述的第三阀座(5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球阀,包括一个阀体(1)和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1)内设置有一个介质进口、一个介质出口、一个第一阀腔和一个第二阀腔,所述的介质进口与所述的第一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介质出口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的另一侧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另一侧通过一个阀腔间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第一启闭组件,所述的第二阀腔内设置有第二启闭组件;
所述的第一启闭组件包括第一球体(201),所述的第一球体(20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上阀杆(701),所述的第一球体(20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下阀杆(801),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下阀杆(801)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进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1)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所述的第一下阀杆(801)分别和所述的阀体(1)设置为转动副,所述的第一球体(201)内设置有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一上阀杆(701)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与所述的介质进口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支撑圈(301),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的第一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一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一预紧弹簧(401),所述的第一预紧弹簧(401)位于所述的第一台阶面相邻的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和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之间,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和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阀座(501),所述的第一阀座(501)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上,所述的第一阀座(501)具有一个与所述的第一球体(201)匹配的第一密封面并与所述的第一球体(201)构成第一密封副,所述的第一阀座支撑圈(301)的外周和所述的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外O型圈(601),所述的第一外O型圈(601)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第一密封面的外径;
所述的第一球体(201)与所述的阀腔间通道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支撑圈(302),所述的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与所述的第一阀腔之间设置为沿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滑动副,第二阀座支撑圈(302)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垂直于所述的介质进口轴向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的第二台阶面中沿圆周向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二盲孔,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二盲孔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第二预紧弹簧(402),所述的第二预紧弹簧(402)位于所述的第二台阶面相邻的第一阀腔侧壁和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之间,第二阀座支撑圈(302)和第一球体(20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阀座(502),所述的第二阀座(502)固定连接在第二阀座支撑圈(302)上,第二阀座(502)具有一个与第一球体(201)匹配的第二密封面并与第一球体(201)构成第二密封副,第二阀座支撑圈(302)的外周和第一阀腔侧壁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外O型圈(602),所述的第二外O型圈(602)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面的外径;
所述的第二启闭组件包括第二球体(202),所述的第二球体(20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上阀杆(702),所述的第二球体(20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下阀杆(802),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的轴向与所述的第二下阀杆(802)的轴向重合,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的轴向与所述的介质出口的轴向垂直,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向上穿出所述的阀体(1)后与所述的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二上阀杆(702)和所述的第二下阀杆(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力卓志鹏吴帮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双高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