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中隔缝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2455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鼻中隔缝合器,包括铰接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第一钳臂的顶端连接有下持针座,第一钳臂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指环;第二钳臂的顶端连接有上持针座,上持针座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穿过的进针孔,第二钳臂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指环,第一剪切刀片设置在第一钳臂靠近铰接处的位置,第二剪切刀片设置在第二钳臂的铰接处,第一钳臂的内侧靠近第一指环处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弹性钢片,弹性钢片的另一端通过卡爪与第二钳臂内侧滑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时进针孔设置为条形孔更便于对缝合针的夹持,提高定位效率,能够在长时间缝合时减少医生的用力,提高缝合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鼻中隔缝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鼻中隔缝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开始使用鼻中隔缝合术取代术后填塞,在避免鼻腔填塞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在手术中通过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对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和碎骨片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然后缝合鼻中隔。具体做法为:术者使用鼻内窥镜时,需要单手操作,和助手密切配合,使用4-0可吸收缝线,在两侧鼻腔反复进针出针,但是由于鼻腔狭窄,穿线过程中视野受限,进而导致穿线过程异常麻烦,因此急需设计一种鼻中隔缝合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鼻中隔缝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鼻中隔缝合器,包括:第一钳臂,所述第一钳臂的顶端连接有下持针座,所述下持针座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针尾放入的推针孔,所述第一钳臂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指环;第二钳臂,所述第二钳臂与所述第一钳臂铰接,所述第二钳臂的顶端连接有上持针座,所述上持针座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穿过的进针孔,所述进针孔为纵向贯穿所述第二钳臂顶端及所述上持针座的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缝合针的直径,所述第二钳臂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指环;第一剪切刀片,所述第一剪切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钳臂靠近铰接处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钳臂一体式连接;第二剪切刀片,所述第二剪切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钳臂的铰接处,所述第二剪切刀片与所述第一剪切刀片适配。本专利技术通过指环、钳臂的作用,将缝合针固定与上夹持座以及下夹持座之间,使用时,缝合针通过推针孔推动,依次穿过鼻中隔和进针孔,完成缝合,进针孔设置为条形孔更便于对缝合针的夹持,提高定位效率,保证缝合针缝合后留置在进针孔中并由其带出,便于进行缝合及打结操作;通过铰接处的剪切刀片方便的剪断线头,减少更换手术工具的时间。进一步的,所述下持针座与所述上持针座的内侧均横向设置有多道条形槽。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条形槽的设计可以在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闭合时,下持针座与上持针座之间可以利用条形槽夹住并拾取细小的缝合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的内侧靠近第一指环处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弹性钢片,所述弹性钢片的另一端通过卡爪与所述第二钳臂内侧滑动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只要放松钳口在弹性钢片的作用下自动张开,这样就解决了每次缝合闭合钳口后,放松再次使用是需要人们推开钳口的麻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指环与第二指环外围均包覆有防滑层。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防止在缝合过程中出现手指滑落,保证了手术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钳臂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钳臂、2第二钳臂、3第一剪切刀片、4第二剪切刀片、5弹性钢片、11下持针座、12第一指环、211进针孔、21上持针座、22第二指环;111-条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鼻中缝合器,如图1-3,包括:第一钳臂1,第一钳臂1的顶端连接有下持针座11,下持针座21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针尾放入的推针孔,第一钳臂1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指环12;第二钳臂2,第二钳臂2与第一钳臂1铰接,第二钳臂2的顶端连接有上持针座21,上持针座21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穿过的进针孔211,进针孔211为纵向贯穿第二钳臂2的顶端及上持针座21的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缝合针的直径,第二钳臂2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指环22;第一剪切刀片3,第一剪切刀片3设置在第一钳臂1靠近铰接处的位置,且与第一钳臂1一体式连接;第二剪切刀片4,第二剪切刀片4对应设置在第二钳臂2上,第二剪切刀片4与第一剪切刀片3适配,应当说明的是,两个剪切刀片的位置与两个持针座的距离应保证在缝合时不会对鼻子造成伤害。在手术过程为了便于拾取缝合针,在下持针座11与上持针座21的内侧均横向设置有多道条形槽,在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闭合时,下持针座与上持针座之间可以利用条形槽夹住并拾取细小的缝合针。有利的,第一钳臂1的内侧靠近第一指环12处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弹性钢片5,弹性钢片5的另一端通过卡爪与第二钳臂2内侧滑动连接;使得缝合之后由于弹性钢片的回复力两钳臂将自动往相反的方向运动,恢复初始状态;能够在长时间缝合时减少医生的用力,提高缝合效率。第一指环12与第二指环22外围均包覆有防滑层(图中未标注),防滑层可为天然橡胶,避免医生在对鼻中隔的缝合中造成手指滑落指环,易于操作、提高了缝合效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钳臂2与第一钳臂1的部可以设置为弯曲的弧形,不会出现钳臂或者钳臂上安装的零件遮挡针孔导致缝针看不清楚的情况,有利于手术视野。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中隔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钳臂(1),所述第一钳臂(1)的顶端连接有下持针座(11),所述下持针座(11)内侧设置有用于缝合针针尾放入的推针孔,所述第一钳臂(1)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指环(12);/n第二钳臂(2),所述第二钳臂(2)与所述第一钳臂(1)铰接,所述第二钳臂(2)的顶端连接有上持针座(21),所述上持针座(21)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穿过的进针孔(211),所述进针孔(211)为纵向贯穿所述第二钳臂(2)的顶端及所述上持针座(21)的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缝合针的直径,所述第二钳臂(2)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指环(22);/n第一剪切刀片(3),所述第一剪切刀片(3)设置在所述第一钳臂(1)靠近铰接处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钳臂(1)一体式连接;/n第二剪切刀片(4),所述第二剪切刀片(4)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钳臂(2)上,所述第二剪切刀片(4)与所述第一剪切刀片(3)适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中隔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钳臂(1),所述第一钳臂(1)的顶端连接有下持针座(11),所述下持针座(11)内侧设置有用于缝合针针尾放入的推针孔,所述第一钳臂(1)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指环(12);
第二钳臂(2),所述第二钳臂(2)与所述第一钳臂(1)铰接,所述第二钳臂(2)的顶端连接有上持针座(21),所述上持针座(21)内侧设置用于缝合针穿过的进针孔(211),所述进针孔(211)为纵向贯穿所述第二钳臂(2)的顶端及所述上持针座(21)的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缝合针的直径,所述第二钳臂(2)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指环(22);
第一剪切刀片(3),所述第一剪切刀片(3)设置在所述第一钳臂(1)靠近铰接处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钳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斌王波涛祝康高天喜夏翠俞超张璐瑶张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