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218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萤火虫培育领域,提供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设计一种地块布局,然后合理设计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体系,不仅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修复,还能大量节省农田用水,达到农用水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的目的。同时通过让萤火虫和水稻共作,检验生态环境修复程度,让萤火虫成为水稻有机健康食品的可视化检验标准。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不仅能通过生态修复产生极高的生态效益,还能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带动极大的社会效益,更能通过销售健康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萤火虫培育
,尤其涉及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
技术介绍
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生活中在野外、无污染、水域充分的地方,城市内少见萤火虫,而且目前由于环境污染,萤火虫数量逐年减少,甚至将来的某一天会有灭绝的风险。水稻是我国的基本粮食之一,种植非常广泛,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源。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都会使用农药,因此这种环境下生长的稻谷或多或少有污染,如果在萤火虫栖息地种植无农药的水稻,不仅能保证水稻纯天然无污染,提高了水稻品质,也可以恢复栖息地萤火虫数量,有利于修复环境生态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水稻种植和萤火虫修复无法共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按照地块布置要求施工地块,所述地块包括水质净化处理区以及水稻田,水稻田整体外周有内沟,内沟外侧有生态沟渠,即进水沟和排水沟,这里进水沟和排水沟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nS1、按照地块布置要求施工地块,所述地块包括水质净化处理区以及水稻田,水稻田整体外周有内沟,内沟外侧有生态沟渠,即进水沟和排水沟,这里进水沟和排水沟位于两侧相对设置,所述进水沟和排水沟连通至所述水质净化处理区,如果水稻田整体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水稻田内设置田中沟,其中生态沟渠中种植有用于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放置起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内沟中种植水草,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常年有水;/nS2、按照正常季节在秧田内育秧,育秧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nS3、在水稻田的内沟和生态沟渠中释放螺种源,以恢复螺类的生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按照地块布置要求施工地块,所述地块包括水质净化处理区以及水稻田,水稻田整体外周有内沟,内沟外侧有生态沟渠,即进水沟和排水沟,这里进水沟和排水沟位于两侧相对设置,所述进水沟和排水沟连通至所述水质净化处理区,如果水稻田整体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水稻田内设置田中沟,其中生态沟渠中种植有用于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放置起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内沟中种植水草,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常年有水;
S2、按照正常季节在秧田内育秧,育秧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
S3、在水稻田的内沟和生态沟渠中释放螺种源,以恢复螺类的生长;
S4、对所有水稻田使用有机肥,经过多次翻地,每次翻地时将水稻田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最后一次翻地后立即插秧;
S5、在内沟中采用网箱形式,投放饲养的4-6龄的水生萤火虫幼虫,并进行野外适应性管理;
S6、将完全适应了的萤火虫幼虫撤去网箱,完全投放至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中;
S7、水稻种植生长管理过程中只对水稻田内的杂草进行人工清除,且根据水稻长势进行补施有机肥和叶面肥,同时在水稻灌溉管理中要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的水未不低于10厘米,最后对水稻成熟后进行收割,其中水稻田用水全部从水质净化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新华刘全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洪山区萤火文化创意工作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