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志发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216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秧盘,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体、充气环和外充气挡沿,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所述盘体由上下两层塑料布压合组成,盘体的外边缘设置有外充气挡沿,盘体内设置有多行和多列的充气环,多个充气环和外充气挡沿均由盘体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之间充入空气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秧盘,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CN201520009470.4公开的一种毯式水稻育秧盘,它涉及农田幼苗培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毯式水稻育秧盘。该技术为解决现有648毯式育秧盘在插秧机进行插秧的过程中,纵向的取苗无法进行精确的控制,导致插秧机取苗不均匀,插秧的均匀性差,秧苗的成活率低,最终导致水稻的产量低的问题。该技术所述毯式水稻育秧盘为一长方形盘体,育秧盘内均布设有若干个隔条,隔条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育秧盘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平行设置,若干个隔条平行设置将育秧盘均布分隔成若干个空穴,每个空穴的底部均布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育秧盘内还设有若干个加强筋,每两个相邻隔条之间固接有一个加强筋。该技术用于农田幼苗培植领域。但是该专利无法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其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秧盘,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体、充气环和外充气挡沿,本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所述盘体由上下两层塑料布压合组成,盘体的外边缘设置有外充气挡沿,盘体内设置有多行和多列的充气环,多个充气环和外充气挡沿均由盘体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之间充入空气形成。优选地,所述充气水稻育秧盘还包括进气道、闭气点I、闭气点II和分支气道,进气道设置在盘体上,进气道与外充气挡沿相连通,进气道上设置有两个闭气点II,两个闭气点II分别位于外充气挡沿的两侧,进气道上设置有多个分支气道,多个分支气道分别与多个充气环相连通,多个分支气道上均设置有闭气点I,进气道和多个分支气道均由盘体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形成。优选地,所述进气道的一端开放,通过进气道的开放端能够向外充气挡沿和多个充气环充气;多个闭气点I分别将多个分支气道封闭,防止多个充气环漏气;两个闭气点II将外充气挡沿的两个通气点封闭,防止外充气挡沿漏气。优选地,所述充气水稻育秧盘还包括通孔,多个充气环的内部均设置有多个通孔。优选地,所述闭气点I和闭气点II均通过热压形成。本专利技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本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中:盘体1;充气环2;通孔3;进气道4;闭气点I5;闭气点II6;分支气道7;外充气挡沿8。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秧盘,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体1、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本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所述盘体1由上下两层塑料布压合组成,盘体1的外边缘设置有外充气挡沿8,盘体1内设置有多行和多列的充气环2,多个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均由盘体1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之间充入空气形成。由于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均为充气式的,因此可以一次性形成多个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面积较小,需要人工摆放多个育秧盘的问题;多个充气环2相当于传统的小育秧盘,外充气挡沿8形成一个大育秧盘,多个充气环2内均可以进行水稻育秧,必要时可以对盘体1进行裁剪,将多个充气环2均裁剪下来使用。本专利技术采用充气式的水稻育秧盘,解决传统的水稻育秧盘体积较大的缺陷。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水稻育秧盘还包括进气道4、闭气点I5、闭气点II6和分支气道7,进气道4设置在盘体1上,进气道4与外充气挡沿8相连通,进气道4上设置有两个闭气点II6,两个闭气点II6分别位于外充气挡沿8的两侧,进气道4上设置有多个分支气道7,多个分支气道7分别与多个充气环2相连通,多个分支气道7上均设置有闭气点I5,进气道4和多个分支气道7均由盘体1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形成。具体实施方式三: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进气道4的一端开放,通过进气道4的开放端能够向外充气挡沿8和多个充气环2充气;多个闭气点I5分别将多个分支气道7封闭,防止多个充气环2漏气;两个闭气点II6将外充气挡沿8的两个通气点封闭,防止外充气挡沿8漏气。通过进气道4通气即可将外充气挡沿8和多个充气环2一次性全部充气,瞬间形成多个小育秧盘。具体实施方式四: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水稻育秧盘还包括通孔3,多个充气环2的内部均设置有多个通孔3。多个通孔3用来通过水,进而调整充气环2内泥土的水份。具体实施方式五: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闭气点I5和闭气点II6均通过热压形成。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体(1)、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由上下两层塑料布压合组成,盘体(1)的外边缘设置有外充气挡沿(8),盘体(1)内设置有多行和多列的充气环(2),多个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均由盘体(1)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之间充入空气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体(1)、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由上下两层塑料布压合组成,盘体(1)的外边缘设置有外充气挡沿(8),盘体(1)内设置有多行和多列的充气环(2),多个充气环(2)和外充气挡沿(8)均由盘体(1)上的上下两层塑料布之间充入空气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水稻育秧盘还包括进气道(4)、闭气点I(5)、闭气点II(6)和分支气道(7),进气道(4)设置在盘体(1)上,进气道(4)与外充气挡沿(8)相连通,进气道(4)上设置有两个闭气点II(6),两个闭气点II(6)分别位于外充气挡沿(8)的两侧,进气道(4)上设置有多个分支气道(7),多个分支气道(7)分别与多个充气环(2)相连通,多个分支气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发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