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声
,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为了达到较好的音效,一般会将发声装置设计成双面发声,即双面发声的发声装置,双面发声的发声装置通过设置磁路系统和两套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同时驱动两套振动系统,使得两套振动系统各自发声,从而实现使得发声装置具有较好的音效的目的。然而,现有发声装置的磁路系统的磁路效率较低,导致两套振动系统的发声效果较差。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声效果较佳的发声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可以提升发声装置所发出声音的响度。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支架以及固接于所述支架的磁路系统、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支架具有朝向相反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磁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振动系统自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发声且驱动所述第二振动系统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发声,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音圈,所述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支架以及固接于所述支架的磁路系统、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支架具有朝向相反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磁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振动系统自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发声且驱动所述第二振动系统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发声,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第二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以及第三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中与所述第二磁钢相对的磁极的极性和所述第二磁钢中与所述第一磁钢相对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钢中与所述第三磁钢相对的磁极的极性和所述第三磁钢中与所述第二磁钢相对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一音圈同时套设在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外侧,所述第二音圈同时套设在所述第二磁钢与所述第三磁钢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第一极芯和第二极芯,所述第一极芯设置在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之间且所述第一极芯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音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芯设置在所述第二磁钢与所述第三磁钢之间且所述第二极芯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音圈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圈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极芯的中心点重合,所述第二音圈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极芯的中心点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的尺寸与所述第三磁钢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磁钢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的横截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磁钢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且第二磁钢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一磁钢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第一磁框和第二磁框,所述第一磁框设置有第一收纳空间,所述第一磁钢、所述第二磁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极芯以及所述第一音圈均容置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所述第二磁框设置有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第三磁钢、所述第二磁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极芯以及所述第二音圈均容置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框包括顶壁、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多个第一限位部,所述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围设于所述顶壁的周缘以形成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固接于所述顶壁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磁框包括底壁、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侧壁以及多个第二限位部,所述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侧壁围设于所述底壁的周缘以形成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二限位部固接于所述底壁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本体部和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承载部,所述本体部设置有容纳空间,每一所述承载部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绪东,邵涛,顾小江,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