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124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包括固定支架、调节组件、前方支架、后方支架、主支架、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调节组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其中的连接关系为:固定支架与前方支架连接,固定支架、调节组件以及后方支架活动连接,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以及后方支架连接,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主支架以及前方支架活动连接;还包括固定锁,其设置于调节组件表面的通孔内,固定锁下端设置一固定部,固定锁下端孔内连接解锁弹簧的一端,解锁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的U形弯曲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移动机构使头枕部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挥鞭伤,利于在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劳。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有利于消除颈部与头部疲劳的汽车头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驾驶重要性早已受到广大驾驶员们的日益重视,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确保安全驾驶的汽车用品,其中,汽车安全头枕不仅能够缓解驾驶员的疲劳,还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
[0003]据有关部门统计,约26%的追尾事故中,都会伤及到驾驶员的头部与颈部。其原因在于,当发生追尾事件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或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全都挤压在脆弱的颈部,使驾乘人员的脊椎很可能受到伤害,因而,颈部损伤是最常见的伤害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瘫痪,事实上,即使车速只有10km/h,发生碰撞时,车辆的加速与减速的力量依然全部挤压在人脆弱的颈部,如果得不到汽车头枕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颈部很容易受伤。而在同等条件下的追尾事故中,正确使用汽车头枕比不正确使用汽车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感到疼痛的概率减少 40%,使用质量良好的头枕比使用劣质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损伤概率要降低 24%,显然,汽车头枕可对交通事故起缓冲作用,保护驾驶员的头部,有了汽车头枕的存在,便可有效缓冲事故发生时巨大的瞬间冲击力,从而保护脆弱的颈骨,降低颈部受到伤害的几率。
[0004]在国家标准中,汽车头枕属于国家汽车整车强制认证检测项目中的一项,从材质、强度、吸能性、位置和大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汽车头枕的材质必须舒适,柔软度以及透气性能佳,并能有效缓解驾驶过程中的颈椎疲劳;汽车头枕的设计则要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弧度上尽量与人体相匹配;汽车头枕的外观一般选择洁净度高、不会退色、且容易清洗的面料;汽车头枕的类型会根据身高设计不同的调节方式。
[0005]通过对以往的汽车头枕构造与应用效果的评估,本技术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更加倾向于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一种能够促进后头部与头枕之间面接触的汽车头枕结构,当然,在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对于以往的同类简易头枕产品进行了分析,亦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以往的头枕大多是处于固定在靠背以上的状态,不可活动,其与后头部之间的接触一般为线接触,不具备相应的缓冲效果,其舒适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汽车头枕在与驾驶员后头部直接接触时无法确保支撑的稳定性。
[0006]综上分析,本技术技术方案之技术人员正是在结合目前汽车头枕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对本
内的汽车头枕提出进一步优化,提出一种能够促进后头部与头枕之间进行面接触以便进行缓冲的汽车头枕结构,其既能通过头枕向前移动而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的目的,还能在没有倾斜或防护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这个技术问题能够满足驾驶员的实际需求,所带来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经过研发人员的测试与众多驾驶人员的实际应用便可以知晓,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缓解、部分解决或能够完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通过具有移动机构的头枕部向前移动而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因直接碰撞头枕而造成挫伤或挥鞭伤,还利于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头枕部设置于靠背上方,头枕部的内部装配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包括:
[0010]固定支架,其固定设置于移动机构底部,并且其左、右两侧壁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
[0011]调节组件,其设置于固定支架上方,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
[0012]前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铆钉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前端的铆钉孔、前方支架下端的铆钉孔,使所述固定支架与前方支架连接;
[0013]后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轴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后端的轴孔、后方支架下端的轴孔、调节组件下端的轴孔,使固定支架、调节组件以及后方支架活动连接;
[0014]弹簧,其一端固定连接在后方支架下端的轴一,另一端卡接在固定支架的前部边缘处的卡口内;
[0015]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其各自均为L形结构,并且通过铆钉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后方支架上端的铆钉孔、左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从而使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以及后方支架连接;
[0016]主支架,其上端带有轴孔且下端设置U形弯曲部,并且通过轴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前端的轴孔、前方支架上端的轴孔、主支架上端的轴孔、左侧支架前端的轴孔,从而使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主支架以及前方支架活动连接;
[0017]固定锁,其设置于调节组件表面的通孔内,固定锁下端设置一固定部,固定锁通过铆钉三固定于主支架的轴孔,固定锁下端孔内连接解锁弹簧的一端,解锁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的U形弯曲部。
[0018]对于以上技术方案,还包括:
[0019]其中,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0020]其中,固定部与调整口的锯齿方向一致;
[0021]其中,调整卡口上部具有卡口。
[0022]相应地,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均由水平段与垂直段构成,其各自的垂直段均与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垂直;其中的水平段具有若干用于装配的固定孔。
[0023]针对以上技术方案,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需求结合现有常规技术手段进一步设置,包括:
[0024]对于固定支架,其水平装配于骨架顶部;
[0025]其中的前方支架与后方支架的形状不同;
[0026]该移动机构的左侧和右侧均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0027]当前方支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角度为80
°
初始状态,固定部与调整口的最下方的
齿重合锁紧。
[0028]本技术通过头枕内部设置移动机构,可使头枕部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因直接碰撞头枕而造成挫伤或挥鞭伤,还利于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附图说明
[0029]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图1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安装于汽车座椅靠背顶部状态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0034]图5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0035]图6是本技术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复位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0036]图中:
[0037]1、头枕部;
[0038]2、后靠背;
[0039]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头枕部设置于靠背上方,所述头枕部的内部装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支架,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机构底部,并且其左、右两侧壁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调节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方,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所述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前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铆钉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前端的铆钉孔、前方支架下端的铆钉孔,使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前方支架连接;后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轴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后端的轴孔、后方支架下端的轴孔、调节组件下端的轴孔,使所述固定支架、所述调节组件以及所述后方支架活动连接;弹簧,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方支架下端的轴一,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前部边缘处的卡口内;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其各自均为L形结构,并且通过铆钉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后方支架上端的铆钉孔、左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从而使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以及所述后方支架连接;主支架,其上端带有轴孔且下端设置U形弯曲部,并且通过轴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前端的轴孔、前方支架上端的轴孔、主支架上端的轴孔、左侧支架前端的轴孔,从而使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所述主支架以及所述前方支架活动连接;固定锁,其设置于所述调节组件表面的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承姜显锡姜顯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现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