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092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回转窑,具体是一种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托轮轴上的止推圈、托轮轴承组的上下壳体,上下壳体内设置有洒油盘和油池,上下壳体的内侧板外侧的托轮轴上设置有挡油环,挡油环与上下壳体的内侧板、止推圈构成迷宫式密封结构,挡油环上通过压紧件安装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压紧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下壳体的内侧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迷宫密封配合胶圈密封,密封性能更强,解决托轮轴承组的漏油问题;使用挡油环保护托轮轴,防止托轮轴磨损引发的安全问题。轮轴磨损引发的安全问题。轮轴磨损引发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回转窑,具体是一种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广泛应用于建材、水泥、冶金、矿山机械、垃圾焚烧、农业生产中的回转窑、混料机、烘干机、垃圾窑、造粒机都需要使用托轮轴承组进行支撑。现有的托轮轴承组多是使用密封圈形式的机械密封结构,这种密封结构存在密封圈磨损托轮轴颈部、润滑油容易泄漏的情况。而托轮轴承组是这类回转设备的重要承载点,加之重量大、价值高、结构复杂,在轴颈磨损后不能轻易进行更换;每次更换密封都要经历停窑-冷却-拆卸-更换-复装-热窑等繁复的工作,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既能够减少托轮轴轴颈磨损,同时又能够解决润滑油泄漏的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托轮轴上的止推圈、托轮轴承组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内设置有洒油盘和油池,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内侧板外侧的托轮轴上设置有挡油环,挡油环与内侧板、止推圈构成迷宫式密封结构,挡油环上通过压紧件安装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压紧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内侧板上。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0007]本技术迷宫密封配合胶圈密封,密封性能更强,解决托轮轴承组的漏油问题;使用挡油环保护托轮轴,防止托轮轴磨损引发的安全问题。
[0008]作为优选,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0009]止推圈的上端高度高于洒油盘的安装高度,挡住油盘飞洒溅出的润滑油,进而在结构上形成了迷宫密封的第一层。
[0010]挡油环与托轮轴之间过盈配合安装;保证托轮轴与挡油环配合的紧密。
[0011]油池侧面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外侧板上设置有油位孔;方便油池中的油随时排放。
[0012]挡油环的本体包括密封圈安装部和高出密封圈安装部的凸起部,密封圈套装在密封圈安装部上,凸起部上设置有V型油槽,V型油槽设置在密封圈与内侧板之间;阻止少部分越过止推圈的润滑油,并使该部分润滑油顺着挡油环的侧面下滑流进油池中。
[0013]压紧件包括截面呈Z字型的第一压盖、截面呈L型的第二压盖、压块;密封圈包括呈楔形状的内圈和外圈;第二压盖罩在外圈上,压块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内侧板上,用于竖向压紧第二压盖内的外圈,第一压盖通过螺栓固定在压块上,用于横向压紧内圈,内圈和外圈在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的压紧力作用下斜面贴合安装,实现对挡油环的密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托轮轴承组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托轮与托轮组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托轮轴1;托轮2;V型油槽3;洒油盘4;上壳体5;下壳体6;油位孔7;止推圈8;压紧件9;第一压盖9.1;第二压盖9.2;压块9.3;挡油环10;密封圈11;内圈11.1;外圈11.2;内侧板12;油池13;外侧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一种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托轮轴1上的止推圈8、托轮轴承组的上壳体5与下壳体6,上壳体5与下壳体6内设置有洒油盘4和油池13,上壳体5与下壳体6的内侧板12外侧的托轮轴上设置有挡油环10,挡油环10和托轮轴1间的过盈配合阻拦被甩起的润滑油从上部泄漏,同时挡油环10还能保护托轮轴1,防止密封圈11对托轮轴1的磨损;挡油环10与内侧板12、止推圈8构成迷宫式密封结构,挡油环10上通过压紧件9安装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11,压紧件9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内侧板12上。
[0019]止推圈8的上端高度高于洒油盘4的安装高度;保证阻挡大部分润滑油。
[0020]挡油环10与托轮轴1之间过盈配合安装,防止润滑油在两者中间流过。
[0021]油池13侧面的上壳体5与下壳体6的外侧板14上设置有油位孔7,用于排除油池中积累的润滑油。
[0022]挡油环10的本体包括密封圈11安装部和高出密封圈11安装部的凸起部,密封圈11套装在密封圈11安装部上,凸起部上设置有V型油槽3,V型油槽3设置在密封圈11与内侧板12之间。V型槽隔挡大部分并润滑油并将其导流进入油池,密封圈11阻挡其余的被挡油环10甩出的润滑油,使润滑油沿着挡油环10回到油池。
[0023]压紧件9包括截面呈Z字型的第一压盖9.1、截面呈L型的第二压盖9.2、压块9.3;密封圈11包括呈楔形状的内圈11.1和外圈11.2;第二压盖9.2罩在外圈11.2上,压块9.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下壳体6的内侧板上,用于竖向压紧第二压盖9.2内的外圈11.2,第一压盖9.1通过螺栓固定在压块9.3上,用于横向压紧内圈11.1,内圈11.1和外圈11.2在第一压盖9.1和第二压盖9.2的压紧力作用下斜面贴合安装,实现对挡油环10的密封。
[0024]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0025]托轮轴1与托轮2之间是过盈配合,在设备工作时托轮轴1和托轮2同时旋转,带动托轮轴1尾部的油勺转动,油勺在油池13舀入润滑油,在高点将润滑油倾入洒油盘4,洒油盘4上的润滑油通过盘底部的漏油点均匀的淋在托轮轴1上达到均匀润滑的效果。
[0026]止推圈8的上端高度高于洒油盘的安装高度,消除了当托轮轴1转速较大时,油勺3中的润滑油在倾入洒油盘4时容易发生飞溅越过止推圈8的漏油隐患。
[0027]少部分的越过止推圈8的油被托轮轴承组上壳体5的侧板挡住滴落在托轮轴1上,但因为挡油环10和托轮轴1是过盈配合,两者之间并无缝隙,润滑油不能从两者之间泄漏,只会顺着挡油环10的侧面滑下,流入托轮轴承组下壳体6的油池13中。
[0028]挡油环10的本体包括密封圈11安装部和高出密封圈11安装部的凸起部,密封圈11
套装在密封圈11安装部上,凸起部上设置有V型油槽3,V型油槽3设置在密封圈11与内侧板12之间。凸起部上设置有V型油槽3,防止部分被挡油环10带起的润滑油流出,极少部分被挡油环10甩出的润滑油最终会被密封圈11阻挡,而沿着挡油环10回到油池13。
[0029]过量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托轮轴承组下壳体6油池部位的侧面设有的油位孔7放出。而挡油环10的主体部分隔开了托轮轴1和密封圈11,保护了托轮轴1,使其在运行过程中不被磨损,维护时只需要更换密封圈11,降低了维护时的时间成本和物料成本,也杜绝了托轮轴1磨损而产生的安全隐患。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托轮轴(1)上的止推圈(8)、托轮轴承组的上壳体(5)与下壳体(6),上壳体(5)与下壳体(6)内设置有洒油盘(4)和油池(13),其特征在于:上壳体(5)与下壳体(6)的内侧板(12)外侧的托轮轴上设置有挡油环(10),挡油环(10)与内侧板(12)、止推圈(8)构成迷宫式密封结构,挡油环(10)上通过压紧件安装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11),压紧件(9)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内侧板(1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止推圈(8)的上端高度高于洒油盘(4)的安装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挡油环(10)与托轮轴(1)之间过盈配合安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轴承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油池(13)侧面的上壳体(5)与下壳体(6)的外侧板(14)上设置有油位孔(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轴承组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道奎付春雨包得力刘福来张艳昭常俊晖高勇周洋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