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9034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包括有上鞋底、与上鞋底转动连接的下鞋底,上鞋底包括有厚度一致的上鞋跟和上鞋掌,下鞋底包括有下鞋跟、厚度小于下鞋跟的下鞋掌,上鞋掌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滑块之间设有气囊,气囊上设有气门芯,上鞋底的侧壁上设有与气门芯卡接的通孔,滑块上可拆卸连接有与上鞋底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在下山时通过调换鞋底的前后两端从而增高鞋底的前端的高度,同时能够增大此时鞋底前端的面积从而较小脚掌受到的作用力,使得下山时更加容易轻松。加容易轻松。加容易轻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底,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在闲余之时人们会走向户外参与一些户外活动来放松自己,并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其中登山运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在登山时,通常需要一双合适的登山鞋,而现有的登山鞋在上坡的时候比较轻松,但是在下坡的时候由于鞋跟较高,会加大脚掌与斜坡之间的夹角,就显得格外的吃力。
[0003]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4763652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登山用鞋底,包括鞋底上层和鞋底下层,鞋底下层包括鞋底下层前端和鞋底下层后端,鞋底下层后端的厚度大于鞋底下层前端的厚度,鞋底上层和鞋底下层通过设于鞋底中心位置的转轴转动连接,鞋底上层包括鞋底上层前端和鞋底上层后端,鞋底上层前端与鞋底上层后端均与鞋底下层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上述方案通过将鞋底上层和鞋底下层设置为转动连接,在下山时,通过转动鞋底下层,将鞋底下层的后端与鞋底下层的前端位置互换,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但是由于脚掌的面积大于脚跟的面积,使鞋底下层的后端的面积小于鞋底下层的前端的面积,在将鞋底下层的后端与鞋底下层的前端位置互换后,在下山时由于重力作用,使鞋底下层的后端为主要受力点,而由于鞋底下层的后端面积较小导致脚掌受到的作用力会变大,会加剧下山过程中脚掌产生的疲劳与不适。
[0004]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由于鞋底下层的后端的面积小于鞋底下层的前端的面积,在将鞋底下层的后端与鞋底下层的前端位置互换后,在下山时由于重力作用,使鞋底下层的后端为主要受力点,而由于鞋底下层的后端面积较小导致脚掌受到的作用力会变大,会加剧下山过程中脚掌产生的疲劳与不适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在下山时通过调换鞋底的前后两端从而增高鞋底的前端的高度,同时能够增大此时鞋底前端的面积从而较小脚掌受到的作用力,使得下山时更加容易轻松。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包括有上鞋底、与上鞋底转动连接的下鞋底,所述上鞋底包括有厚度一致的上鞋跟和上鞋掌,所述下鞋底包括有下鞋跟、厚度小于下鞋跟的下鞋掌,所述上鞋掌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滑块之间设有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气门芯,所述上鞋底的侧壁上设有与气门芯卡接的通孔,所述滑块上可拆卸连接有与上鞋底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下鞋底上可拆卸连接有与上鞋底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有上鞋底、与上鞋底转动连接的下鞋底,上鞋底包括有上鞋跟和上鞋掌,且上鞋跟与上鞋掌的厚度相等,下鞋底包括有下鞋跟和下鞋掌,下鞋跟
的厚度大于下鞋掌;在上鞋掌上设有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在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滑块之间设有采用PVC材料制成的气囊,且气囊的囊壁分别与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滑块为滑动连接,在上鞋底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在气囊上设有与通孔卡接的气门芯;在上山时上鞋跟与下鞋跟位置相对,且上鞋底与下鞋底通过第二连接件进行固定,滑块与上鞋底通过第一连接件进行固定;在下山时,拆除第一连接件并转动下鞋底,使上鞋掌与下鞋跟位置相对,并再次通过第一连接件将上鞋底与下鞋底固定连接,使上鞋底与下鞋底不会转动;拆除第二连接件,通过打气筒等物品对气门芯充气使气囊膨胀,由于下鞋跟的面积小于上鞋掌的面积,使气囊能够带动滑块向背离气囊的方向移动,当气囊完全处于完全膨胀状态时,滑块上远离气囊的一端与下鞋跟上远离下鞋底的一端平齐,且滑块未脱离第一凹槽,并再次通过第二连接件将滑块与上鞋底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下山时下鞋掌与斜坡的接触面积,减小了人体的脚掌受到的作用力,使得下山时更加容易轻松。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凹槽设有两组,转动所述下鞋底使下鞋跟与上鞋掌贴合时,两组所述第一凹槽分布在下鞋跟的两侧。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凹槽设有两组,当通过转动下鞋底使下鞋跟与上鞋掌贴合时,下鞋跟的两侧无法对上鞋掌进行覆盖,此时两组第一凹槽设置在下鞋跟的两侧,不仅不会影响滑块的移动,还能够增强平衡感。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鞋掌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第一连接件螺纹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鞋掌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螺纹孔,且螺纹孔位于上鞋掌的侧壁上靠近下鞋底的一端,使滑块完全纳入第一凹槽内或向背离气囊的一端移动至气囊完全膨胀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均能够对滑块起到抵触作用,保证滑块的稳定。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远离第一凹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接件上远离第一凹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在第一限位块的作用下方便转动第二连接件。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鞋掌、上鞋跟上均设有第一圆孔,两组所述第一圆孔沿上鞋底、下鞋底的转动轴心呈对称设置,所述下鞋掌、下鞋跟上均设有与第一圆孔同圆心设置的第二圆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卡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鞋掌、上鞋跟上设有第一圆孔,在下鞋掌、下鞋跟上均设有与第一圆孔同圆心设置的第二圆孔,两组第一圆孔沿着上鞋底、下鞋底的转动轴心呈对称设置,使能够保证转动下鞋底后第一圆孔与第二圆孔仍能够同圆心对接,并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的过盈配合实现上鞋底、下鞋底的固定。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鞋底上远离上鞋底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圆孔同圆心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凹槽等高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孔且小于第二凹槽。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鞋底上远离上鞋底的一端内设有与第二圆孔同圆心设置的第二凹槽,在第二连接件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第二凹槽与第二限位块等高,使第二限位块能够完全设置在第二凹槽内,不会凸出下鞋底而影响行走、攀爬,第二限位块的
直径大于第二圆孔且小于第二凹槽,使第二限位块的侧壁与第二凹槽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方便手指拆除或安装第二限位块。
[00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鞋底上远离上鞋底的一端设有防滑纹。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鞋底上远离上鞋底的一端设有防滑纹,防滑纹用于增强粗糙程度,增强了下鞋底上远离上鞋底的一端的摩擦系数,从而增强了下鞋底的摩擦力。
[0020]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在上山时上鞋跟与下鞋跟位置相对,厚度较厚的下鞋跟能够减小人体的脚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上山时跟省力;在下山时通过转动下鞋底使下鞋跟与下鞋掌的位置互换,减小人体的脚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并通过向气门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包括有上鞋底(2)、与上鞋底(2)转动连接的下鞋底(1),所述上鞋底(2)包括有厚度一致的上鞋跟(202)和上鞋掌(201),所述下鞋底(1)包括有下鞋跟(102)、厚度小于下鞋跟(102)的下鞋掌(1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掌(201)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3),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滑块(3)之间设有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气门芯(7),所述上鞋底(2)的侧壁上设有与气门芯(7)卡接的通孔,所述滑块(3)上可拆卸连接有与上鞋底(2)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2),所述下鞋底(1)上可拆卸连接有与上鞋底(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有两组,转动所述下鞋底(1)使下鞋跟(102)与上鞋掌(201)贴合时,两组所述第一凹槽分布在下鞋跟(102)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登山鞋上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掌(201)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螺纹孔(11),所述螺纹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金榜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纪氏鞋材辅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