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901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属于伴热电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包括伴热电缆本体,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和第二伴热带,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所述第二伴热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伴热带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所述第二伴热带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所述发热结构、第二隔热层外侧包裹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侧包裹有护套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过程中,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伴热的同时,对外接空气进行隔离,能够提高对被伴热管道的伴热效果。热管道的伴热效果。热管道的伴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伴热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技术介绍

[0002]伴热作为一种有效的管道(储罐)保温及防冻方案一直被广泛应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伴热媒体散发一定的热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补充被伴热管道的损失,以达到升温、保温或防冻的正常工作要求。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电伴热方案来替代蒸汽伴热的设想。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能源行业在内的很多工业部门已广泛推广了电伴热技术,以电伴热全面代替蒸汽伴热。电伴热技术发展至今,已由传统的恒功率伴热发展到以导电塑料为核心的自控温电伴热。
[0003]现有技术中,伴热电缆在工业方面主要利用在石油、化工、热电厂等需要防止管道或罐内的液体物质凝固/流动速度慢的场所,在公共设施方面主要用于消防管道的伴热,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室内取暖以及冬季室外管道防冻方面。
[0004]现有技术中的伴热电缆包括内部发热的伴热带、包裹在伴热带外侧的绝缘层、屏蔽层和防护层。在一些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伴热电缆工作时散发出的热量部分与被伴热管道热量交换,另一部分与空气热量交换,伴热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过程中,能够提高伴热效果。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包括伴热电缆本体,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和第二伴热带,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所述第二伴热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伴热带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所述第二伴热带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所述发热结构、第二隔热层外侧包裹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侧包裹有护套层。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或所述第二伴热带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位于所述芯线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和包裹在所述PTC导电材料层外侧的绝缘层。
[0009]优选的,所述发热结构包括发热块和发热层;所述发热块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伴热带;所述发热块位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第一隔热层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之间形成有填充块。
[0010]优选的,所述发热块在靠近所述发热层的一端面积较大,远离所述发热层的一端面积较小。
[0011]优选的,所述发热块在靠近所述发热层的一侧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截面呈“V”形;所述发热层在靠近所述发热块的一侧成型有若干嵌合块,所述嵌合块呈“三角形”,且可嵌合在所述嵌合槽内。
[0012]优选的,所述发热块沿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在所述伴热电缆
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隔热层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伴热带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热层。
[0014]优选的,所屏蔽层与所述护套层之间设置有防火玻璃纤维层。
[0015]优选的,所述护套层外侧设置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包括靠近第一伴热带一侧的第一装饰层、和靠近第二伴热带一侧的第二装饰层;所述第一装饰层和第二装饰层不同。
[0016]优选的,所述绝缘层采用复合氟塑料制成。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通过设置的第一伴热带可以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升温、防冻处理。通过设置的发热块和发热层,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隔热层,在工作过程中,极大的避免了第一伴热带与外界空气热量交换,进而保证对被伴热管道的温度保护。同时,设置在第一伴热带远离被伴热管道一侧的第一隔热层、第二伴热带,可以对第一伴热带进行隔热保护,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能够升温至适当的温度值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保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中突出发热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中附图标记:
[0022]100、第一伴热带;110、芯线;120、PTC导电材料层;130、绝缘层;
[0023]200、第二伴热带;
[0024]300、第一隔热层;
[0025]400、第二隔热层;
[0026]500、发热结构;510、发热块;511、嵌合槽;520、发热层;521、嵌合块;530、第三隔热层;540、填充块;
[0027]600、屏蔽层;
[0028]700、护套层;710、防火玻璃纤维层;
[0029]800、导热层;
[0030]900、装饰层;910、第一装饰层;920、第二装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实施例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参见图1-图3,包括伴热电缆本体,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在工作时,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进行发热,对被伴热管道进行升温、保温或防冻。
[0034]具体的,在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300,第一伴热
带100在远离第一隔热层300的一侧面设置有发热结构500,第二伴热带200的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400,发热结构500、第二隔热层400外侧包裹有屏蔽层600,在屏蔽层600外侧包裹有护套层700。第一伴热带100的作用是对被伴热管道进行加热、升温或保温,第二伴热带200的作用是隔热,在工作工程中对第一伴热带100进行保温,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100温度的有效利用率。
[0035]第一伴热带100和/或第二伴热带200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110、位于芯线110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120和包裹在PTC导电材料层120外侧的绝缘层130。当需要对被伴热管道保温保护时,连通芯线110,两条芯线110的电子在经过PTC导电材料层120时,PTC导电材料层120发热,当温度较低时,增大发热功率,使温度升高,当温度上升至一定程度时,普通车导电材料层电阻变大,减小发热功率,保持一定的温度范围,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
[0036]发热结构500包括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其中,发热块510截面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伴热带100;其中,发热块510位于发热层520和第一隔热层300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510之间形成有填充块540。通过设置的呈"凸"形的发热块510,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若干第一伴热带100进行发热,发热后与发热块510热量交换,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包括伴热电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所述第一伴热带(100)和所述第二伴热带(20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300);所述第一伴热带(100)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300)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500);所述第二伴热带(200)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400);所述发热结构(500)、第二隔热层(400)外侧包裹有屏蔽层(600),在所述屏蔽层(600)外侧包裹有护套层(7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伴热带(100)和/或所述第二伴热带(200)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110)、位于所述芯线(110)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120)和包裹在所述PTC导电材料层(120)外侧的绝缘层(1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500)包括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所述发热块(510)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伴热带(100);所述发热块(510)位于所述发热层(520)和所述第一隔热层(300)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510)之间形成有填充块(5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块(510)在靠近所述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大,远离所述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贻连卜基峰姚月凤
申请(专利权)人: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