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848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承重安全带,承重主线,承重副线和主动挂钩,承重主线和承重副线一端均固定设有连接挂钩,承重主线和承重副线通过连接挂钩与承重安全带搭接,承重主线表面设有收线装置,收线装置包括棘轮装置和收线盒,收线盒内部固定杆两端固定设有棘轮装置,棘轮装置外部设有收线套管,承重主线远离承重安全带的一端缠绕位于固定杆表面,收线装置顶部与主动挂钩底端固定连接,采用收线装置对承重主线进行缠绕回收,通过作业人员使用时通过棘轮装置控制承重主线的缓慢释放,使收线装置突然受到极大拉力时,棘轮装置与固定杆两端卡合,停止承重主线的释放,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便于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
,尤其涉及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

技术介绍

[0002]高空作业通常指的是高处作业,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防止高空坠落事故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生产现场不可轻视的管控点,在有移动需求的高空作业中,作业人员通常需要进行攀爬或横移,例如建设工人在脚手架或桥梁上进行施工或维护作业、电力工人检修高空电塔、勘探人员下入深井等,在这些场景下,作业人员的移动并不十分便利,同时,由于通常在户外进行高空作业,可能由于天气等原因导致作业环境十分恶劣,稍不留神便有滑落、坠落的风险。
[0003]但现有的安全带在使用时仅仅对作业人员进行固定作用,在作业人员控制作业移动位置时常常因为作业安全线的长度过长缠绕阻碍移动的进行,安全线过短而使移动位置不足,不利于作业人员的安全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包括承重安全带,承重主线,承重副线和主动挂钩,所述承重主线和承重副线一端均固定设有连接挂钩,所述承重主线和承重副线通过连接挂钩与承重安全带搭接,所述承重主线表面设有收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包括棘轮装置和收线盒,所述收线盒内部固定杆两端固定设有棘轮装置,所述棘轮装置外部设有收线套管,承重主线远离承重安全带的一端缠绕位于固定杆表面,收线装置顶部与主动挂钩底端固定连接。<br/>[0006]优选的,所述承重安全带表面设有微型装置,所述微型装置表面设有报警器,且报警器与微型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承重副线远离承重安全带的一端固定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管表面贯穿固定设有从动挂钩,所述从动挂钩与主动挂钩均与微型装置和报警器电性连接,所述承重副线对称分布于承重主线两侧。
[0007]优选的,所述棘轮装置包括及轮盘和棘轮导向杆,所述棘轮盘中心位置与固定杆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棘轮导向杆与棘轮盘远离固定杆的侧面中心位置铰接,且棘轮导向杆底部与收线套管内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棘轮导向杆表面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远离棘轮导向杆的一端与棘轮盘侧面齿纹卡合。
[0008]优选的,所述承重安全带一端设有固定搭扣,所述承重安全带另一端设有固定搭座,所述固定搭扣与固定搭座内部连接处设有对应的电路连接开关,所述固定搭扣与固定搭座通过电路连接开关与微型装置电性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承重安全带表面贯穿承重主线和承重副线通过端部的连接挂钩内部,所述承重主线与承重副线内部均固定设有压力传感器。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钩外部表面涂覆设有防滑硅胶涂层,所述主动挂钩与从动挂钩表面均匀设有防滑凸点。
[0011]优选的,所述主动挂钩与从动挂钩内部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主动挂钩与从动挂钩通过压力传感器与微型装置电性连接。
[0012]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收线装置对承重主线进行缠绕回收,通过作业人员使用时通过棘轮装置控制承重主线的缓慢释放,使收线装置突然受到极大拉力时,棘轮装置与固定杆两端卡合,停止承重主线的释放,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便于使用。
[0013]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微型装置对主动挂钩和从动挂钩电性连接,使主动挂钩与从动挂钩与外部连接少与两个时发出警报,保障作业人员的位置移动安全性,同时通过操作安全带两端的固定卡扣与微型装置的连接,使作业人员在安全带使用不规范不固定的情况下发出提醒,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的正面剖视图;图3为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的俯视图;图4为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的棘轮装置结构图。
[0015]图例说明:1、承重安全带;2、微型装置;3、警报器;4、固定搭座;5、固定搭扣;6、连接挂钩;7、主动挂钩;8、从动挂钩;9、承重主线;10、承重副线;11、连接环;12、收线装置;1201、收线盒;1202、固定杆;1203、收线套管;13、棘轮装置;1301、棘轮盘;1302、棘轮导向杆;1303、第一转轴;1304、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7]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18]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4,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包括承重安全带1,承重主线9,承重副线10和主动挂钩7,承重主线9和承重副线10一端均固定设有连接挂钩6,承重主线9和承重副线10通过连接挂钩6与承重安全带1搭接,承重主线9表面设有收线装置12,收线装置12包括棘轮装置13和收线盒1201,收线盒1201内部固定杆1202两端固定设有棘轮装置13,棘轮装置13外部设有收线套管1203,承重主线9远离承重安全带1的一端缠绕位于固定杆1202表面,收线装置12顶部与主动挂钩7底端固定连接,采用收线装置12对承重主线9进行缠绕回收,通过作业人员使用时通过棘轮装置13控制承重主线9的缓慢释放,使收线装置12突然受到极大拉力时,棘轮装置13与固定杆1202两端卡合,停止承重主线9的释放,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便于使用,承重安全带1表面设有微型装置2,微型装置2表面设有警报器3,且警报器3与微型装置2电性连接,承重副线10远离承重安全带1的一端固定设有连接环11,连接管表面贯穿固定设有从动挂钩8,承重副线10对称分布于承重主线9两侧,主动挂钩7与从动挂钩8内部均设有压力传感器,主动挂钩7与从动挂钩8通过压力传感器与微型装置2电性连接正常作业的状况下至少保障承重主线9端部的主动挂钩7与外部连接接触,至少一个从动挂钩8与外部连接接触,当从动挂钩8与外部连接少于一个时,微型装置2驱动警报器3发出警报,提醒作业人员,棘轮装置13包括及棘轮盘1301和棘轮导向杆1302,棘轮盘1301中心位置与固定杆1202两端固定连接,棘轮导向杆1302与棘轮盘1301远离固定杆1202的侧面中心位置铰接,且棘轮导向杆1302底部与收线套管1203内部端面固定连接,棘轮导向杆1302表面设有第一转轴1303和第二转轴1304,第一转轴1303和第二转轴1304远离棘轮导向杆1302的一端与棘轮盘1301侧面齿纹卡合,作业人员对承重主线9进行释放时,通过向外部提拉承重主线9,减少承重主线9的紧绷拉力,使承重主线9对固定杆1202给予变向拉力,使棘轮盘1301旋转带动承重主线9从固定杆1202表面释放一定长度后,随作业人员对承重主线9向外施加的拉力停止,承重主线9停止释放,当承重主线9受到垂直方向的急剧拉力时,第一转轴1303与第二转轴1304端部与棘轮盘1301侧面齿轮卡合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包括承重安全带(1),承重主线(9),承重副线(10)和主动挂钩(7),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主线(9)和承重副线(10)一端均固定设有连接挂钩(6),所述承重主线(9)和承重副线(10)通过连接挂钩(6)与承重安全带(1)搭接,所述承重主线(9)表面设有收线装置(12),所述收线装置(12)包括棘轮装置(13)和收线盒(1201),所述收线盒(1201)内部固定杆(1202)两端固定设有棘轮装置(13),所述棘轮装置(13)外部设有收线套管(1203),承重主线(9)远离承重安全带(1)的一端缠绕位于固定杆(1202)表面,收线装置(12)顶部与主动挂钩(7)底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安全带(1)表面设有微型装置(2),所述微型装置(2)表面设有警报器(3),且警报器(3)与微型装置(2)电性连接,所述承重副线(10)远离承重安全带(1)的一端固定设有连接环(11),所述连接管表面贯穿固定设有从动挂钩(8),所述从动挂钩(8)与主动挂钩(7)均与微型装置(2)和警报器(3)电性连接,所述承重副线(10)对称分布于承重主线(9)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报警安全带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装置(13)包括及轮盘和棘轮导向杆(1302),所述棘轮盘(1301)中心位置与固定杆(1202)两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文梁勇胡鑫王然倪媛傅殿浩叶柳张丽娜相鹏程李国龙姚晓红贾珊魏巍任军张建石静祝家岳徐凌梅范明晰张伊侬刘涛涛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