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72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由储油腔室和清水腔室组成;储油腔室与清水腔室底部之间由连通孔道连通;储油腔室侧壁上开设有油水混合液进水口;清水腔室侧壁上开设有清水排水口;清水腔室内设有汇流腔室,汇流腔室上端开口,沿开口端设有薄壁堰,厚度小于汇流腔室开口端边缘的厚度;薄壁堰的顶部高程大于清水排水口的顶部高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汇流腔室的溢出部位设置了很薄的一段薄壁堰,排水的敏感度非常高;在回流腔室中设置了格栅,变相增大了油水混合物到达连通孔道前的距离,使油和清水的分离效果大幅提升;油水自动分离,清水自动排外,减少了人工劳动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廉。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


[0001]本技术事故油池
,具体地涉及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

技术介绍

[0002]变压器事故油池作为变压器故障或火灾发生后排油的主要构筑物,对有效避免损失扩大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0003]变压器的消防通常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消防系统启动后会喷洒大量水,此时油水混合液落入主变油坑,通过底部鹅卵石和铸铁格栅空隙,经排油管道汇集至事故油池中。非事故时,雨水和废油也会通过同样的路径汇集至事故油池中。
[0004]目前在建或运行中的变电站等变压器事故油池设计普遍较为简易,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简易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具有防止火灾扩大、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经济可靠,方便运行维护甚至免维护。但正是由于结构过于简单,目前在建或运行中的变电站等变压器事故油池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油水分离效果差,以致于废油外排产生二次污染。
[0005]当前也有关于在将事故油池内部进行分割,提高油水分离效果的研究,其中一种做法是设置汇流腔室,分离后的水溢过一段墙头再排出。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水分离效果,但仍然具有以下缺点:
[0006]1.汇流腔室的墙头很厚,清水水位需要比墙头的高程高一些才能开始溢出,以至于汇流腔室的敏感度不高。
[0007]2.汇入油池的油水混合物直接经连通孔道到达汇流腔室,油和清水尚未完全分离,以致排除的液体中仍然参杂相当比例的油。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通过设置薄壁堰,达到提高排水敏感度的目的;通过设置格栅,变相增大油水混合物到达连通孔道前的距离,达到使油和清水的分离效果大幅提升的目的;此外还能让油水自动分离,清水自动排外,达到减少人工劳动量的目的;且最终得到的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10]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由储油腔室和清水腔室组成;储油腔室与清水腔室底部之间由连通孔道连通;
[0011]储油腔室侧壁上开设有油水混合液进水口;清水腔室侧壁上开设有清水排水口,油水混合液进水口和清水排水口均位于连通孔道上方;
[0012]在清水腔室内位于清水排水口的侧壁处设有与清水腔室隔开的汇流腔室,清水排水口通往该汇流腔室内,汇流腔室上端开口,开口处与清水腔室相通,汇流腔室开口端设有薄壁堰;
[0013]薄壁堰沿汇流腔室开口端边缘固定设置,薄壁堰的厚度小于汇流腔室开口端边缘
的厚度;薄壁堰的顶部高程大于清水排水口的顶部高程。
[0014]优选地,清水腔室为长方体盒状结构,包含一个矩形底面、三个垂直于底面且高程相同的清水腔室侧壁和一个矩形清水腔室顶部;清水腔室顶部可拆卸安装有清水腔室盖板;清水腔室盖板上开设有气孔;
[0015]储油腔室与清水腔室之间由一面隔墙分隔开;隔墙底部设有连通孔道;储油腔室顶部可拆卸安装有储油腔室盖板;储油腔室盖板上开设有气孔。
[0016]优选地,汇流腔室包含一个汇流腔室侧壁和一块汇流腔室底板;汇流腔室底板为与底面平行的矩形,汇流腔室底板的四条边分别与三个清水腔室侧壁以及汇流腔室侧壁无缝连接;汇流腔室侧壁与汇流腔室底板垂直。
[0017]优选地,储油腔室内设有回流腔室;回流腔室包含格栅;格栅为实心墙体,下端与储油腔室底部固定连接,上端与储油腔室顶部固定连接。
[0018]优选地,储油腔室的底部设有吸油泵平台;吸油泵平台位于储油腔室盖板的正下方;吸油泵平台高程大于连通孔道顶部高程。
[0019]优选地,油水混合液进水口中心高程与汇流腔室的顶部高程相同。
[0020]优选地,薄壁堰固定插接在汇流腔室的上端。
[0021]优选地,油水混合液进水口的底部高程高于清水排水口的顶部高程。
[002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3]1.由于在汇流腔室的溢出部位设置了很薄的一段薄壁堰,所以只要有清水到达薄壁堰的高程,就会即时溢入汇流腔室,排水的敏感度非常高。
[0024]2.由于在回流腔室中设置了格栅,变相增大了油水混合物到达连通孔道前的距离,使油和清水的分离效果大幅提升。
[0025]3.油水自动分离,清水自动排外,减少了人工劳动量。
[0026]4.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0030]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0031]图5为图3的C-C剖视图。
[0032]图中标号如下:100.储油腔室,110.储油腔室侧壁,120.储油腔室顶部,130. 储油腔室盖板,140.油水混合液进水口,150.回流腔室,160.格栅,170.吸油泵平台,200.清水腔室,210.清水腔室侧壁,220.清水腔室顶部,230.清水腔室盖板,240.清水排水口,300.汇流腔室,320.薄壁堰,330.汇流腔室侧壁,340.汇流腔室底板,400.连通孔道,410.气孔,420.隔墙,43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
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34]如图1所示,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为长方体盒装结构,包含一个矩形的油池底面、四个垂直于油池底面的油池外墙;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由储油腔室100和清水腔室200组成。整个敏感型自拍式事故油池的高程不高于其所服务的变压器集油槽底部的高程,以确保变压器集油槽废油全部流入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
[0035]如图2所示,清水腔室200设在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的一角,为长方体盒状结构,包含一个矩形的清水腔室200底面、三个垂直于地面且高程相同的清水腔室侧壁210、一面用于将清水腔室200与储油腔室100之间分隔开的隔墙 420,和一个矩形清水腔室顶部220;其中:
[0036]如图1所示,两个相邻的清水腔室侧壁210与两个相邻的油池外墙重合,另一个清水腔室侧壁210设置于油池内部;在一个与油池外墙重合的清水腔室侧壁210上开设有清水排水口240;清水腔室200底面与油池底面重合。
[0037]隔墙420底部设有连通孔道400;清水腔室200与储油腔室100底部之间由连通孔道400连通;油水混合液进水口140和清水排水口240均位于连通孔道 400上方。
[0038]油水混合液进水口140的过流流量不大于连通孔道400的过流流量。
[0039]清水腔室顶部220可拆卸安装有清水腔室盖板230;清水腔室盖板230上开设有气孔410。
[0040]在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由储油腔室(100)和清水腔室(200)组成;所述储油腔室(100)与所述清水腔室(200)底部之间由连通孔道(400)连通;其特征在于:储油腔室侧壁(110)上开设有油水混合液进水口(140);清水腔室侧壁(210)上开设有清水排水口(240),所述油水混合液进水口(140)和清水排水口(240)均位于连通孔道(400)上方;在所述清水腔室内位于清水排水口(240)的侧壁(210)处设有与清水腔室隔开的汇流腔室(300),所述清水排水口(240)通往该汇流腔室(300)内,所述汇流腔室(300)上端开口,开口处与清水腔室(200)相通,所述汇流腔室(300)开口端设有薄壁堰(320);所述薄壁堰(320)沿所述汇流腔室(300)开口端边缘固定设置,所述薄壁堰(320)的厚度小于所述汇流腔室(300)开口端边缘的厚度;所述薄壁堰(320)的顶部高程大于清水排水口(240)的顶部高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敏感型自排式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腔室(200)为长方体盒状结构,包含一个矩形底面、三个垂直于底面且高程相同的所述清水腔室侧壁(210)和一个矩形清水腔室顶部(220);所述清水腔室顶部(220)可拆卸安装有清水腔室盖板(230);所述清水腔室盖板(230)上开设有气孔(410);所述储油腔室(100)与所述清水腔室(200)之间由一面隔墙(420)分隔开;所述隔墙(420)底部设有所述连通孔道(400);储油腔室顶部(120)可拆卸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谌伟宁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