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升专利>正文

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52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特别是涉及五金模具技术领域,包括下模座、下模、上模座和上模,上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方,下模布置在下模座上端中间,上模布置在上模座下端中间,上模与下模相接触,打气泵往输气管内部输入空气,可以使空气输入气腔,随后空气会进入气垫慢慢使气垫膨胀,这样利用气垫可以当下模座与上模座之间拉近距离时,增加下模座与上模座之间的缓冲性;当下模与上模相接触时,插板会完全插入插槽内部,这时,随着线圈通电,而使插板与下锁座相吸,使得下锁座与上锁座卡接着,从而更加便于下模与上模之间的卡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缓冲性过差和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卡接过于复杂的问题。过差和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卡接过于复杂的问题。过差和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卡接过于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五金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五金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加工成零件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目前在进行五金零件的压铸时,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缓冲性过差,而且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卡接过于复杂,导致达不到工作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缓冲性过差和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卡接过于复杂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包括下模座、下模、上模座和上模,所述上模座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方,所述下模布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端中间,所述上模布置在所述上模座下端中间,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相接触,所述下模座上端且位于所述下模周围固定有下密封框,所述上模座下端且位于所述上模周围固定有上密封框,所述下密封框上端外侧开有框槽,所述框槽槽底左右两侧均嵌入设置有输气管,所述上密封框下端外侧固定有嵌入框,所述嵌入框与所述框槽插接,所述嵌入框内部上侧设有气腔,所述嵌入框下端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插管,所述嵌入框外侧和内侧的上方均通过粘合剂粘结有气垫,所述气垫与所述嵌入框之间均匀贯穿固定有至少四根连接管,所述气垫分别与所述下密封框和所述上密封框相贴;所述下模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下锁座,所述上模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上锁座,所述上锁座与所述下锁座一一对应卡接,每个所述上锁座下端均固定有插板,每个所述下锁座上端均开有插槽,所述插板与所述插槽插接,所述插板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内部水平均匀布置有至少三根铁杆,每根所述铁杆外壁均缠绕有线圈。
[0005]进一步的,所述输气管上端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框槽嵌入设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输气管末端贯穿过所述下密封框连接有打气泵,所述输气管呈L字形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插管与所述输气管一一对应插接且相通,所述插管上端贯穿到所述气腔内部与所述气腔相通,所述连接管头尾两端分别贯穿到所述气垫内部和所述气腔内部,所述连接管分别与所述气垫内部和所述气腔相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下锁座由铁制成。
[0009]进一步的,所述线圈头尾两端均贯穿过所述上模座上端。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该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打气泵往输气管内部输入空气,可以使空气输入气腔,随后空气会进入气垫慢慢使气垫膨胀,这样利
用气垫可以当下模座与上模座之间拉近距离时,增加下模座与上模座之间的缓冲性;当下模与上模相接触时,插板会完全插入插槽内部,这时,随着线圈通电,而使插板与下锁座相吸,使得下锁座与上锁座卡接着,从而更加便于下模与上模之间的卡接。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上密封框和下密封框的A局部放大图;
[0013]图3为图1上锁座和下锁座的B局部放大图。
[0014]图中:1-下模座、2-下模、3-上模座、4-上模、5-上密封框、6-下密封框、7-上锁座、8-下锁座、9-嵌入框、10-框槽、11-输气管、12-插管、13-气腔、14-气垫、15-连接管、16-密封圈、17-内腔、18-铁杆、19-线圈、20-插板、21-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16]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包括下模座1、下模2、上模座3和上模4,所述上模座3设置在所述下模座1上方,所述下模2布置在所述下模座1上端中间,所述上模4布置在所述上模座3下端中间,所述上模4与所述下模2相接触,所述下模座1上端且位于所述下模2周围固定有下密封框6,所述上模座3下端且位于所述上模4周围固定有上密封框5,所述下密封框6上端外侧开有框槽10,所述框槽10槽底左右两侧均嵌入设置有输气管11,所述上密封框5下端外侧固定有嵌入框9,所述嵌入框9与所述框槽10插接,所述嵌入框9内部上侧设有气腔13,所述嵌入框9下端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插管12,所述嵌入框9外侧和内侧的上方均通过粘合剂粘结有气垫14,所述气垫14与所述嵌入框9之间均匀贯穿固定有至少四根连接管15,所述气垫14分别与所述下密封框6和所述上密封框5相贴,所述输气管11末端贯穿过所述下密封框6连接有打气泵,所述输气管11呈L字形结构,所述插管12与所述输气管11一一对应插接且相通,所述插管12上端贯穿到所述气腔13内部与所述气腔13相通,所述连接管15头尾两端分别贯穿到所述气垫14内部和所述气腔13内部,所述连接管15分别与所述气垫14内部和所述气腔13相通,当上模座3往下压的时候,会带动上密封框5往下压,使得上密封框5与下密封框6之间的间距拉近,此时上密封框5下的嵌入框9会插入下密封框6的框槽10内部起到限位对接的作用,当嵌入框9往下插入至插管12插入输气管11内部后,通过打气泵往输气管11内部输入空气,可以使空气沿着输气管11和插管12输入气腔13,随后空气会沿着连接管15进入气垫14慢慢使气垫14膨胀,这样利用气垫14可以当下模座1与上模座3之间拉近距离时,且下密封框6与密封框5快相贴时,增加下模座1与上模座3之间的缓冲性。
[0017]所述下模2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下锁座8,所述上模4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上锁座7,所述上锁座7与所述下锁座8一一对应卡接,每个所述上锁座7下端均固定有插板20,每个所述下锁座8上端均开有插槽21,所述插板20与所述插槽21插接,所述插板20内部设有内腔17,所述内腔17内部水平均匀布置有至少三根铁杆18,每根所述铁杆18外壁均缠绕有线圈19,所述下锁座8由铁制成,所述线圈19头尾两端均贯穿过所述上模座3上端,当下模2
与上模4相接触时,上锁座7中的插板20会完全插入下锁座8的插槽21内部,这时,随着线圈19通电,而使铁杆18形成电磁铁,这样吸力会透过插板20与下锁座8相吸,使得插板20与下锁座8相吸,这样下锁座8与上锁座7就卡接着,从而更加便于下模2与上模4之间的卡接。
[0018]所述输气管11上端套接有密封圈16,所述密封圈16与所述框槽10嵌入设置,通过密封圈16,可以增加输气管11与框槽10之间的密封性。
[001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金模具压铸结构,包括下模座、下模、上模座和上模,所述上模座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方,所述下模布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端中间,所述上模布置在所述上模座下端中间,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相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端且位于所述下模周围固定有下密封框,所述上模座下端且位于所述上模周围固定有上密封框,所述下密封框上端外侧开有框槽,所述框槽槽底左右两侧均嵌入设置有输气管,所述上密封框下端外侧固定有嵌入框,所述嵌入框与所述框槽插接,所述嵌入框内部上侧设有气腔,所述嵌入框下端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插管,所述嵌入框外侧和内侧的上方均通过粘合剂粘结有气垫,所述气垫与所述嵌入框之间均匀贯穿固定有至少四根连接管,所述气垫分别与所述下密封框和所述上密封框相贴;所述下模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下锁座,所述上模前后左右四端均固定有上锁座,所述上锁座与所述下锁座一一对应卡接,每个所述上锁座下端均固定有插板,每个所述下锁座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B二二D一七二二
申请(专利权)人:黄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