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44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冷凝管和固定于所述冷凝管上的散热结构,所述冷凝管包括若干平行延伸的直管段和连接相邻两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所述冷凝管和所述散热结构相配合使所述冷凝器整体呈六边形蜂窝状设置,所述直管段均设置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六边形顶角处。本发明专利技术冷凝器可以极大地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冷凝器可以极大地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冷凝器可以极大地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更优的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冰箱的冷凝器上的散热结构一般为沿冷凝管的管壁缠绕设置的翅片式散热结构,而且该翅片式散热结构自冷凝管的制冷剂入口端直至制冷剂出口端的分布均相同。然而,制冷剂在冷凝管的入口端处的温度最高,并在流动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这就使得冷凝管的入口端处的翅片散热结构无法吸收过多的热量,只能让制冷剂继续流动让剩下的翅片散热结构继续吸热,而冷凝管的出口端处的翅片散热结构由于制冷剂温度已经较低已无较多的热量可吸收容易造成散热结构的浪费,此种散热结构不仅吸热效率低,而且换热效果差。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冷凝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热效率高且散热效果更优的冷凝器。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冷凝管和固定于所述冷凝管上的散热结构,所述冷凝管包括若干平行延伸的直管段和连接相邻两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其中,所述冷凝管和所述散热结构相配合使所述冷凝器整体呈六边形蜂窝状设置,所述直管段均设置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六边形顶角处。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管呈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的通过所述弯管段衔接连通,每排所述冷凝管的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呈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交替排列,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呈交错排布,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蜂窝状结构由多个正六边形构成,所述第一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的两倍,相邻两排冷凝管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间距的倍。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呈平板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板缘与所述直管段呈线接触。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片设有位于中间的平板部和位于所述平板部两侧的圆弧部,所述圆弧部与所述直管段呈面接触。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管段外的所述圆弧部相互连接围设成空心圆柱状。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互呈120
°
夹角设置于所述直管段上。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沿横向方向上最外侧的两排所述直管段上的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设有第一平板和自所述第一平板的两端朝同
一侧弯折的第二平板和第三平板,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直管段上的所述第一散热片形成六边形。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沿前后方向上最外侧的两行所述直管段上的第三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设有互呈一定夹角设置的第四平板和第五平板,所述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直管段上的所述第一散热片形成六边形。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冷凝器通过冷凝管的直管段上设置散热结构,冷凝管和散热结构相配合使冷凝器整体呈六边形蜂窝状设置,六边形蜂窝状结构的截面积较大可使流通的空气更多,提高了散热效率,而且散热结构将所有冷凝管连接至一起,吸热时可将热量不断地传递至周围的散热结构,极大地提高了传热效率,从而使得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冷凝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冷凝器第二实施例中直管段与第一散热片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5是图4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2]请参图1至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冷凝器的第一实施例,首先定义X轴为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也称横向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所述冷凝器可应用于冰箱上。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管1和固定于所述冷凝管1上的散热结构2,所述冷凝管1包括若干平行延伸的直管段11和连接相邻两所述直管段11的弯管段12,其中,所述冷凝管1和所述散热结构2相配合使所述冷凝器整体呈六边形蜂窝状设置,所述直管段11均设置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六边形顶角处。
[0023]具体地,请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1呈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1通过所述弯管段12衔接连通。例如,第一排与第二排的所述冷凝管1于前侧通过所述弯管段12连接,第二排与第三排的所述冷凝管1于后侧通过所述弯管段12连接,第三排与第四排的所述冷凝管1又于前侧通过所述弯管段12连接,如此,制冷剂在所述冷凝管1内呈“W”状往复流动直至流出所述冷凝管1。
[0024]在本实施例中,每排所述冷凝管1的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11之间呈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交替排列,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1的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呈前后交错排布,而且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0025]例如,中间一排所述冷凝管1自前向后初始为所述第一间距,然后为所述第二间距,再为所述第一间距,如此交替排列,那么该排所述冷凝管1的左右两排的所述冷凝管1自前向后初始为所述第二间距,然后为所述第一间距,再为所述第二间距,如此交替排列,反
之同理。
[0026]在本实施例中,中间一排所述冷凝管1的所述第二间距位于左右两排所述冷凝管1的所述第一间距正中间,如此可使整个冷凝器呈规则的六边形蜂窝状结构,六边形结构的截面积较大可使更多的空气流通,可大大提高散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1的所述第二间距也可不位于左右两排所述冷凝管1的所述第一间距正中间。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的两倍,相邻两排冷凝管1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间距的倍,使得所述蜂窝状结构由多个正六边形构成。正六边形的截面积最大,即流通的空气量最大,因此可大大提高散热效率。
[0028]请参图3所示,所述散热结构2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21,所述第一散热片21呈平板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片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直管段11一致,所述直管段11和所述第一散热片21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沿水平方向延伸。
[0029]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左右最外侧的两排所述直管段11和上下最外侧的两行所述直管段11外,其余每一所述直管段11上设有三个互呈一定夹角设置的所述第一散热片21,所述第一散热片21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直管段11。如此可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片21将所述直管段11连接至一起呈蜂窝状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片21充当正六边形的边,所述直管段11充当正六边形的顶角,也类似于多个苯环相连的结构。
[0030]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器,包括冷凝管和固定于所述冷凝管上的散热结构,所述冷凝管包括若干平行延伸的直管段和连接相邻两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和所述散热结构相配合使所述冷凝器整体呈六边形蜂窝状设置,所述直管段均设置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六边形顶角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呈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的通过所述弯管段衔接连通,每排所述冷凝管的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呈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交替排列,相邻两排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呈交错排布,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由多个正六边形构成,所述第一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的两倍,相邻两排冷凝管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间距的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呈平板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板缘与所述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坤坤王海娟李鹏高元锋刘站站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