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7796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两静触点和两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上设有用于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触点,所述两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左静触点与第一铜排一端电连接,右静触点与第二铜排一端电连接,两动触头均与一第三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铜排另一端、第二铜排另一端均穿过壳体左侧并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三铜排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或壳体下侧以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二铜排包括位于开关组件右侧的一段、位于开关组件下侧的二段以半围绕所述开关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双路电源能同侧进线,能节省柜体电源进线的优点。源进线的优点。源进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具体涉及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壳体、两静触点铜排及一动触点铜排,壳体内设有开关组件,两静触点铜排分别与市电及发电机连接,动触点铜排用于与电柜内设备连接。两静触点铜排远离静触点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壳体左侧和壳体右侧,动触点铜排远离动触点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右侧。使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安装时只有一个静触点铜排远离电柜设备,另一个静触点铜排和一个动触点铜排都接近电柜设备,使用者需要外接两条很长的铜排,一个外接铜排用于静触点铜排与电源的连接,另一个外接铜排用于动触点铜排与电柜设备的连接,且铜排要大幅度折弯接线,铜排耗费较高,并使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安装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更为方便,双路电源能同侧进线,能节省柜体电源进线的铜排使用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两静触点和两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上设有用于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触点,所述两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左静触点与第一铜排一端电连接,右静触点与第二铜排一端电连接,两动触头均与一第三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铜排另一端、第二铜排另一端均穿过壳体左侧并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三铜排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或壳体下侧以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二铜排包括位于开关组件右侧的一段、位于开关组件下侧的二段以半围绕所述开关组件,且第二铜排的一段或二段位于第三铜排前侧,所述第三铜排与第二铜排的一段或二段之间设有绝缘块。
[0005]本技术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用于与静触点连接的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均是延伸至壳体左侧,且第三铜排延伸至壳体外的一端距离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较远,便于电源、双电源转换开关、电柜设备间的连接安装,能使电源进行铜排设置的更短,装配更为方便,且减少铜排使用,装配成本更低。为保证爬电距离,在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间设置绝缘块。其中,静触点可与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一体成型设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铜排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以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二铜排的二段位于第三铜排下侧,所述第二铜排的一段与第三铜排间设有所述绝缘块。上述设置以使第三铜排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与第一第二铜排位于壳体外的一端间的距离更远,以保证电源与双电源转换开关间、双电源转换开关与电柜设备间的安装空间。且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只有交叉处设置绝缘块,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间的电气隔离效果更好。
[0007]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块前侧设有左右贯穿以供第三铜排通过的第一限位槽,所述
绝缘块后侧设有上下贯穿以供第二铜排通过的第二限位槽。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以使绝缘块的固定效果更好,且能通过绝缘块以保持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的位置,便于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的位置。
[0008]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由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构成,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第二壳体前侧,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固定以将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夹紧限制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
[0009]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固定有导电块,所述第三铜排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导电块连接,所述两动触头间分别与通电导线两端的其中一端电连接,所述通电导线中部与导电块连接固定。通电导线两动触头用于与第三铜排的电连接。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两动触头均通过转轴可转动固定于壳体内,所述转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两动触头均与转换块联动,所述动触头远离动触点的一端的外表面包括圆弧面,所述导电块左右两端均弯折以形成有弧段,所述两动触头远离动触点的一端均位于两弧段之间。动触头能与导电块接触,通电导线能与导电块接触,以保证动触点与第三铜排间的电连接效果。
[0011]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块外表面与壳体内表面间设有定位槽及能伸入定位槽内的定位凸起。上述设置以用于绝缘块的定位固定,以避免绝缘块晃动。
[0012]本技术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双路电源能同侧进线,能节省柜体电源进线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绝缘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6]由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开关组件1,开关组件1包括两静触点和两动触头2,动触头2上设有用于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触点21,两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11和右静触点12,左静触点12与第一铜排3一端电连接,右静触点12与第二铜排4一端电连接,两动触头2均与一第三铜排5的一端连接,第一铜排3另一端、第二铜排4另一端均穿过壳体左侧并延伸至壳体外,第三铜排4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以延伸至壳体外,第二铜排4包括位于开关组件1右侧的一段41、位于转换组件1下侧的二段42以半围绕所述开关组件1,且第二铜排4的一段位于第三铜排5前侧,第二铜排4的二段42位于第三铜排5下侧,第三铜排3与第二铜排的一段41间设有绝缘块6。其中,壳体由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构成,第一壳体10位于第二壳体前侧,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固定以将第一铜排3、第二铜排4和第三铜排5夹紧限制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之间。
[0017]由图2所示,绝缘块6前侧设有左右贯穿以供第三铜排5通过的第一限位槽61,绝缘块6后侧设有上下贯穿以供第二铜排4通过的第二限位槽62。其中,绝缘块6外表面与第一壳体内表面间设有定位槽63及能伸入定位槽63内的定位凸起。
[0018]由图1所示,壳体内固定有导电块7,第三铜排5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导电块7连接,
两动触头2间分别与通电导线21两端的其中一端电连接,通电导线21中部与导电块7焊接固定。两动触头2均通过转轴22可转动固定于壳体内,转轴22沿前后方向设置,两动触头2均通过连杆结构与转换块23联动,动触头2远离动触点21的一端的外表面包括圆弧面24,导电块7左右两端均弯折以形成有弧段71,两动触头24远离动触点21的一端均位于两弧段71之间,且圆弧面24均与弧段71接触。
[0019]本技术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双路电源能同侧进线,能节省柜体电源进线的优点。
[0020]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两静触点和两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上设有用于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触点,所述两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左静触点与第一铜排一端电连接,右静触点与第二铜排一端电连接,两动触头均与一第三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铜排另一端、第二铜排另一端均穿过壳体左侧并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三铜排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或壳体下侧以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二铜排包括位于开关组件右侧的一段、位于开关组件下侧的二段以半围绕所述开关组件,且第二铜排的一段或二段位于第三铜排前侧,所述第三铜排与第二铜排的一段或二段之间设有绝缘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铜排另一端穿过壳体右侧以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二铜排的二段位于第三铜排下侧,所述第二铜排的一段与第三铜排间设有所述绝缘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侧进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前侧设有左右贯穿以供第三铜排通过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绝缘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清叶金飞董天亮张旭林郑灿
申请(专利权)人:一二三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