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6730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设有通风孔的前立板,前立板外侧设有遮挡通风孔区域的外罩板,外罩板上设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上进风口的外侧上端设有向外斜伸的上活动板,上进风口的外侧下端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与上活动板之间设有弹簧,所述下进风口的外侧下端设有向外斜伸的下活动板,下进风口的外侧上端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活动板之间设有弹簧,对着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的外罩板内壁上设有隔音层一和风扇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前立板上的通风孔受到外罩板的遮挡,气流只能从外罩板上的上进风口或者下进风口迂回进入前立板的通风孔,而不会直接产生强气流,从而降低由前立板通风孔导致的风噪,降噪效果显著。降噪效果显著。降噪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高速电梯,特别是速度达到4米/秒以上的高速电梯,由于电梯井道一般都是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井道,电梯在井道内高速上下运行时,像活塞运动一样,会产生强大的气流,气流会从轿厢的各个空隙快速进出轿厢,使轿厢内气压产生波动,从而产生风噪,导致轿厢内的乘客头痛耳鸣,产生不适感。
[0003]众所周知,对于电梯轿厢,为了使乘客在轿厢内感觉舒适,必须要保持通风良好。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在轿厢顶部安装风扇,在轿厢下部设置多个孔径不大于 10的通风孔(一般将通风孔设置在轿厢门口两侧前立板的下部)。对于中低速的电梯,由于速度较低,是不会产生风噪的,这种设计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对于高速电梯,当电梯以高速运行时,其中一个不足支出就是气流会从通风孔快速进出轿厢,因此会导致风噪,从而影响人们搭乘电梯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包括电梯轿厢的前立板,所述前立板上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前立板的轿厢外侧设有遮挡通风孔区域的外罩板,所述外罩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所述上进风口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上活动板,所述上活动板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上,上进风口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上活动板之间设有弹簧,所述下进风口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下活动板,所述下活动板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上,下进风口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下活动板之间设有弹簧,对着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的外罩板内壁上设有隔音层一和风扇装置。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件上设有限位筒,所述弹簧位于固定件的一端套设在限位筒中。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活动板远离外罩板的一端设有向上弯曲的上承接板,所述下活动板远离外罩板的一端设有向下弯曲的下承接板,上活动板与上承接板、下活动板与下承接板均为一体成型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风扇装置包括扇框和扇叶,风扇装置设在靠近上进风口或下进风口的一侧,其中扇框固定在外罩板内侧壁之间,而扇叶固定在扇框中,所述隔音层一设置在风扇装置的里侧。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位于所述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之间的防护
罩内侧壁上固定有隔音层二,所述隔音层二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的圆心位于前立板这一侧区域。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前立板上的通风孔受到外罩板的遮挡,气流只能从外罩板上的上进风口或者下进风口迂回进入前立板的通风孔,而不会直接产生强气流,从而降低由前立板通风孔导致的风噪,降噪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4]图2为A处放大示意图。
[0015]图中符号说明:
[0016]1:前立板,2:通风孔,3:外罩板,4:上进风口,5:下进风口,6:上活动板, 7:上承接板,8:铰接件,9:下活动板,10:下承接板,11:固定件,12:弹簧,13:限位筒,14:隔音层一,15:扇框,16:扇叶,17:隔音层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如图1、图2所示,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包括电梯轿厢的前立板1,所述前立板1上设有若干通风孔2,所述前立板1的轿厢外侧设有遮挡通风孔区域的外罩板3,所述外罩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4和下进风口5,所述上进风口4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上活动板6,所述上活动板6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3上,如可通过铰接件8将上活动板6铰接在外罩板3上,使得上活动板6可以以铰接件8为轴转动,所述上活动板6远离外罩板3的一端设有向上弯曲的上承接板7,所述上承接板7与上活动板6为一体成型连接。上进风口4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固定件11,所述固定件11与上活动板6之间设有弹簧12,即弹簧1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件11上,弹簧12的另一端与上活动板6连接。所述下进风口5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下活动板9,所述下活动板9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3上,如可通过铰接件8将下活动板9铰接在外罩板3上,使得下活动板9可以以铰接件8为轴转动,下活动板9远离外罩板3 的一端设有向下弯曲的下承接板10,下活动板9与下承接板10为一体成型连接。下进风口5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固定件11,所述固定件11与下活动板之间设有弹簧12,即弹簧1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件11上,弹簧12的另一端与下活动板9连接。所述固定件11上设有限位筒13,所述弹簧12位于固定件11的一端套设在限位筒13中,当弹簧12被压缩时,限位筒13用于限制上活动板6或者下活动板9的转动行程。对着上进风口4和下进风口5的外罩板3内壁上设有隔音层一 14和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包括扇框15和扇叶16,风扇装置设在靠近上进风口4或下进风口5的一侧,使得风扇装置能够直面从上进风口4或下进风口5 进入外罩板3的气流,对气流进行“切割”,其中扇框15固定在外罩板3内侧壁之间,而扇叶16固定在扇框15中,所述隔音层一14设置在风扇装置的里侧。位于所述上进风口4和下进风口5之间的外罩板3内侧壁上固定有隔音层二17,所述隔音层二17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的圆心位于前立板1这一侧区域。
[0019]本技术使用时,当电梯高速上行时,上活动板6当成挡风板使用,在向下的气
流作用下被压向固定件11一侧,相当于关闭上进风口4,而上承接板7 的弯曲结构使得上活动板6能够承受更多向下的气流,使其受力更大,从而使得上进风口4关闭明显且稳定,同时下活动板9当成导风板使用,这时气流只能从下进风口进入外罩板内;当电梯高速下行时,则反之。而当强气流从上进风口或者下进风口9进入外罩板3内时,气流首先会遇到风扇装置,扇叶16在气流的作用下旋转,对气流进行“切割”,其中扇叶16越多可以将气流“切割”得更小块,使强气流变得柔和,静音效果更好,之后气流打到风扇装置里侧的隔音层一 14上,进一步进行吸音,又能使一部分气流转向,气流反向吹至隔音层二17的凹面上,在进行吸音同时又使得气流转向变得不定,相当于扰乱气流,进一步削弱了强气流效果,使最后通过通风口2的气流为柔风。
[0020]最后应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包括电梯轿厢的前立板(1),所述前立板(1)上设有若干通风孔(2),所述前立板(1)的轿厢外侧设有遮挡通风孔(2)区域的外罩板(3),所述外罩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4)和下进风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口(4)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上活动板(6),所述上活动板(6)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3)上,上进风口(4)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固定件(11),所述固定件(11)与上活动板(6)之间设有弹簧(12),所述下进风口(5)的外侧下端设有一向外斜伸的下活动板(9),所述下活动板(9)的一端铰接在外罩板(3)上,下进风口(5)的外侧上端设有一固定件(11),所述固定件(11)与下活动板(9)之间设有弹簧(12),对着上进风口(4)和下进风口(5)的外罩板(3)内壁上设有隔音层一(14)和风扇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电梯轿厢前立板风噪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1)上设有限位筒(13),所述弹簧(12) 位于固定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建元王志立仇一鸣周鹏徐钧姜超孙万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新马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