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49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临床护理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带有轮体的椅体,椅体的至少一侧布置有起身组件,所述起身组件包括定位筒及支撑杆,支撑杆中段杆身处径向外凸限位板或限位杆;限位板的下板面与定位筒的孔肩之间布置弹性座,以使得支撑杆具备初始及下压两种位置状态;当支撑杆处于初始状态时,支撑杆在弹性座的弹性力作用下处于脱离地面状态,此时支撑杆的底端面高度高于地面;当支撑杆受力下压时,支撑杆克服弹性座的弹性力下行,直至支撑杆底端面接触地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满足轮椅上病人的单人起身需求,且使用方便快捷,利于临床使用。利于临床使用。利于临床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


[0001]本技术属于临床护理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

技术介绍

[0002]轮椅可满足下肢伤残者或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需求。对于上述人士,不可能事事都需护理人员或陪护家属陪同;当其独立如厕或外出,并需要单人从轮椅上起身时,往往是通过轮椅扶手,依靠自己双臂的力量支撑起自己,进而起身。上述操作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轮椅是通过轮体滚动前行的;在双臂支撑轮椅扶手并向前向上施力时,由于轮体相对地面的滚动性,稍稍施力角度不对就容易导致轮椅外滑状况,进而造成病人摔倒等意外伤害问题。虽然后期生产的轮椅均带有轮体自锁结构,但该结构需额外操作,病人经常容易大意疏漏该步骤,同时单单依靠自锁轮体,可靠性不足,从而对病人的单人出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轮椅扶手设计的初衷,是在于方便病人坐姿时,手臂能更舒适放置,因此轮椅扶手的高度往往不高。当病人手撑轮椅扶手起立时,常起立至中途时,手臂已经撑直,后续起立动作往往更多借助病人下肢力量进行。对于下肢伤残者或行动不便人士,下肢力量较弱甚至没有,这显然对该类人士产生较大的使用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其能满足轮椅上病人的单人起身需求,且使用方便快捷,利于临床使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包括带有轮体的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椅体的至少一侧布置有起身组件,所述起身组件包括定位筒,定位筒筒腔呈上粗下细的二段式阶梯孔状;所述起身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中段杆身处径向外凸有可沿定位筒的大孔径段所在筒腔作铅垂滑移动作的限位板或限位杆;所述限位板的下板面与定位筒的孔肩之间布置弹性座,以使得支撑杆具备初始及下压两种位置状态;当支撑杆处于初始状态时,支撑杆在弹性座的弹性力作用下处于脱离地面状态,此时支撑杆的底端面高度高于地面;当支撑杆受力下压时,支撑杆克服弹性座的弹性力下行,直至支撑杆底端面接触地面。
[0006]优选的,限位板为长轴方向平行扶手延伸方向的椭圆板状,定位筒的大孔径段所在筒腔的外形与限位板外形相适配;所述弹性座包括压缩弹簧及与定位筒的大孔径段所在筒腔的外形相适配的导向压板,压缩弹簧底端抵紧于定位筒的孔肩处,压缩弹簧的顶部铅垂向上延伸并抵紧于导向压板下板面,导向压板上板面与限位板的下板面间面抵靠配合;导向压板上贯穿布置有可供支撑杆的杆身穿过的避让孔。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横截面呈椭圆状,且在铅垂俯视方向上,支撑杆横截面处椭圆圆心与限位板处椭圆圆心相异设置。
[0008]优选的,以限位板为界,支撑杆分为上段杆身及下段杆身,上段杆身的顶端设置便
于病人腋部托撑的托撑垫;所述上段杆身及下段杆身均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限位板上则布置有与支撑杆相避让的可供病人手部穿过的握持孔。
[0009]优选的,所述定位筒为两组,且分别一一对应的一体式的布置于椅体的两侧扶手上。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1)、抛弃了传统的直接手撑扶手单人起身所导致的诸如操作安全性差等诸多缺陷,本技术通过在轮椅的椅体上增设起身组件,以定位筒作为限位件,以支撑杆作为支撑件,依靠支撑杆相对定位筒的弹性铅垂升降动作,来最终满足轮椅上病人的单人起身需求。在病人起身时,首先刹停轮椅,之后手握支撑杆并向下施力,支撑杆会克服弹性座的弹性力而下行,直至支撑杆底端接触地面。此时,支撑杆相当于是在传统的四组轮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地面锚定点,且支撑杆受定位筒限位而使得支撑杆的锚定稳定性更高;后续再对弹性座的弹性力设计合理,轮椅更不会产生意外滑移动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支撑杆的设计,不可避免会使得支撑杆的顶端高度高于扶手高度,更高的施力高度可延长病人起身时健康手臂施力的时长,而进一步缩短需病人患肢施力的时长,也即大部分时间依靠病人手臂即可满足基本起身需求,从而更利于诸如下肢行动不便病人等轮椅常用人员的起身操作,使用方便快捷,利于临床使用。
[0012]2)、为进一步的增加支撑杆沿定位筒动作的稳定性,通行座由压缩弹簧与导向压板形成,同时限位板与定位筒彼此外形吻合,以保证支撑杆沿铅垂向动作的稳定性。同时,椭圆横截面的支撑杆甚至是限位板,可保证起身组件在横向上不占用太多空间,整体构造上也更为紧凑合理。
[0013]3)、椭圆圆心彼此相异的支撑杆与限位板,空出了限位板更多的空白空间,以便于布置如握持孔等。对于下肢行动不便的病人,可通过伸缩杆结构将支撑杆进一步伸长,从而形成肘部拐杖甚至是腋下拐杖,以提升本技术的实际适用面。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及图3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6]图4为支撑杆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7]本技术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0018]10-椅体 11-轮体 12-扶手
[0019]20-起身组件 21-定位筒
[0020]22-支撑杆 22a-限位板 22b-托撑垫 22c-握持孔
[0021]23-弹性座 23a-压缩弹簧 23b-导向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0023]本技术具体结构参照图1-4所示,其以常规的轮椅为主体,并如图1所示的在轮椅的椅体10两侧的扶手12处集成起身组件20,从而起到便于行动不便的病人的独立起身
功能。实际操作时,可视情况来决定是单侧布置起身组件20还是双侧均设置,此处就不再赘述。
[0024]图2-3所示结构中,明确了定位筒21的具体安装位置,应当位于扶手12的弯折结构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以紧凑化整个轮椅构造。实际操作时,由于扶手12的位置往往位于整个轮椅的前后轮体11的中部处,因此一旦对起身组件20施力,整个轮椅不会产生前倾和后倒动作,使用上安全性更高。更具体而言,定位筒21具备二段式的阶梯孔状筒腔,且筒腔分为孔径更大的上孔径段及孔径相对较小的下孔径段。在大孔径段内放置由压缩弹簧23a及导向压板23b配合形成的弹性座23。当带有限位板22a的支撑杆22由上而下的放入定位筒21筒腔时,支撑杆22的下段杆身依序穿过导向压板23b处避让孔、压缩弹簧23a的簧腔及定位筒21的小孔径段,直至穿出定位筒21。为提升支撑杆22的适用面,支撑杆22一方面在限位板22a上布置握持孔22c,从而配合位于支撑杆22顶端处的托撑垫22b,来实现腋下拐杖功能。握持孔22c可布置为图4所示样式,也即靠限位板22a板缘的一侧呈波纹状,以便于手指弯曲穿入并握持。另一方面,支撑杆22的上段杆身及下段杆身均为可伸缩杆,以针对不同病人来实现长度可调效果。
[0025]本技术实际工作前的状态参照图1-2所示,此时,支撑杆22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包括带有轮体(11)的椅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椅体(10)的至少一侧布置有起身组件(20),所述起身组件(20)包括定位筒(21),定位筒(21)筒腔呈上粗下细的二段式阶梯孔状;所述起身组件(20)还包括支撑杆(22),支撑杆(22)中段杆身处径向外凸有可沿定位筒(21)的大孔径段所在筒腔作铅垂滑移动作的限位板(22a)或限位杆;所述限位板(22a)的下板面与定位筒(21)的孔肩之间布置弹性座(23),以使得支撑杆(22)具备初始及下压两种位置状态;当支撑杆(22)处于初始状态时,支撑杆(22)在弹性座(23)的弹性力作用下处于脱离地面状态,此时支撑杆(22)的底端面高度高于地面;当支撑杆(22)受力下压时,支撑杆(22)克服弹性座(23)的弹性力下行,直至支撑杆(22)底端面接触地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协助起身功能的轮椅,其特征在于:限位板(22a)为长轴方向平行扶手(12)延伸方向的椭圆板状,定位筒(21)的大孔径段所在筒腔的外形与限位板(22a)外形相适配;所述弹性座(23)包括压缩弹簧(23a)及与定位筒(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丽曹晓光倪明明周康彭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