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92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路堤层、渗水层和路床原土层,所述渗水层内设有纵向盲沟和若干横向盲沟,所述路床原土层内设有若干与所述纵向盲沟连通的集水井,若干所述集水井通过管道与外部市政管网连通,所述横向盲沟沿道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若干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一端伸入所述渗水层中,另一端倾斜朝下延伸至所述横向盲沟中,位于一条所述横向盲沟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引水管之间设置有两个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设置在引水管的两端,所述连接件将多根引水管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引水管的安装更加牢固稳定,不易发生移动或沉降现象。象。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道路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容易造成流砂现象,流砂在工程施工中能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致使地表塌陷或建筑物的地基破坏,能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或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及附近建筑物的稳定,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采用必要的排水或隔水措施,避免或减轻水对路基施工和使用的危害。
[0003]申请号为CN201920826983.2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路堤层、渗水层和路床原土层,所述渗水层内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盲沟和若干沿道路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盲沟,若干所述横向盲沟均匀分布于所述纵向盲沟的相对两侧并与纵向盲沟连通,所述路床原土层内设有若干与所述纵向盲沟连通的集水井,若干所述集水井通过管道与外部市政管网连通,所述横向盲沟沿道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若干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一端伸入所述渗水层中,另一端倾斜朝下延伸至所述横向盲沟中。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引水管的安装方式是通过掩埋砾石层设置在横向盲沟内,安装不稳定、牢固,在地下水的长期冲刷下,引水管容易发生偏移或沉降,当发生沉降或偏移后,难以保证引水管的一端仍处于横向盲沟内,另外相邻两根引水管之间的间距可能会变小,引水管的位置分布不均,引水管的引水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引水管的安装更加牢固稳定,不易发生移动或沉降现象。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路堤层、渗水层和路床原土层,所述渗水层内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盲沟和若干沿道路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盲沟,若干所述横向盲沟均匀分布于所述纵向盲沟的相对两侧并与纵向盲沟连通,所述路床原土层内设有若干与所述纵向盲沟连通的集水井,若干所述集水井通过管道与外部市政管网连通,所述横向盲沟沿道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若干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一端伸入所述渗水层中,另一端倾斜朝下延伸至所述横向盲沟中,位于一条所述横向盲沟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引水管之间设置有两个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设置在引水管的两端,所述连接件将多根引水管连接在一起。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直接将引水管埋设于横向盲沟内,本方案通过连接件将横向盲沟同一侧的多根引水管连接在一起,加强了引水管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在引水管的两端均设置了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与横向盲沟同一侧的多根引水管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方形结构,这个方形结构不易发生形变,即相邻的两根水管之间的距离能够始终保持一
致,多根引水管分摊承担地下水的冲刷力,即使长期处于地下水的冲刷,其位置不易发生偏移,也不易发生沉降,路堤层和路床原土层中的地下水渗透至渗水层中,渗水层中的水从各个方向渗透至若干横向盲沟和纵向盲沟中,若干横向盲沟中的渗透水再汇聚到纵向盲沟中,然后渗透水流入纵向盲沟底部的集水井内,最后通过管道进入外部市政管网中,实现对地下水的收集与利用;路堤层和路床原土层中的地下水通过渗水层进行渗透,减少路堤层和路床原土层中的地下水含量,提高道路的防沉降性能;渗水层中的渗透水通过纵向盲沟和若干横向盲沟进行导流并利用若干集水井进行收集,将地下水收集至市政管网系统中,既减少地下水对道路性能的不利影响,也可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000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件包括:底杆、上管夹、下管夹、第一螺栓组件,所述底杆的布设方向与引水管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上管夹的底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杆的顶部,所述上管夹的顶部、下管夹的底部均开设有半圆形槽,所述上管夹的一侧与下管夹的一侧铰接,所述上管夹的另一侧和所述下管夹的另一侧均固定设有耳板,所述上管夹的另一侧朝向下管夹的另一侧转动且当两块耳板贴合时,此时所述上管夹的半圆形槽和下管夹的半圆形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槽,所述引水管贯穿圆形槽,所述引水管的外直径与圆形槽的内直径相同,所述第一螺栓组件设置在两块耳板之间,所述第一螺栓组件将两块耳板夹紧固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管夹安装在底杆上时,先转动上管夹使其远离下管夹,此时上管夹的半圆形槽和下管夹的半圆形槽是分离状态,将引水管放置在上管夹的半圆形凹槽内,再转动上管夹使其靠近下管夹,当两个耳板相互贴合时,上管夹和下管夹正好配合将引水管包围住,再通过第一螺栓组件将两块耳板夹紧固定,限制两块耳板的移动范围,上管夹的转动被限制,引水管的外直径与圆形槽的内直径相同,此时引水管的外壁与圆形槽的内壁完全接触,接触面积较大,摩擦力较大,引水管在圆形凹槽内不易移动,通过同样的方式将多根引水管连接在一起,这一安装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多根引水管的安装也比较牢固、稳定,即使在地下水的长期冲刷下,多根连接在一起的引水管也不易分离。
[001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杆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布设方向与底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底杆在凹槽的两相对侧壁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与底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下管夹的下表面固定设有插块,所述插块的一侧开设安装孔,当所述插块插接在所述凹槽内时,此时安装槽与安装孔相通,所述底杆和插块之间设有第二螺栓组件,所述第二螺栓组件贯穿安装孔和安装槽设置,所述第二螺栓组件将插块和底杆夹紧固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施工中,相邻两根引水管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的施工工况会设计不同的间距,因此本方案中的插块能够在凹槽内任意滑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位置,当插块滑动至合适的位置时,通过第二螺栓组件将插块与底杆夹紧固定在一起,安装槽的第二螺栓组件的安装基础,不论插块在凹槽内的何处,第二螺栓组件均能将插块与凹槽固定连接。
[001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相邻两条所述横向盲沟的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件的两端。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的连接杆将相邻两个连接件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
加强了多根引水管之间的连接关系,多根引水管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牢固、稳定。
[00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杆的两端均固定设有方形套筒,所述方形套筒内开设有方形通孔,所述方形通孔的布设方向与连接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连接杆为长条的方形结构,所述连接杆一端贯穿方形套筒,所述方形套筒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方形套筒在螺纹通孔处螺纹装配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端贯穿螺纹通孔并与连接杆的上表面抵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形通孔设计便于连接杆的贯穿,连接杆与方形通孔适配,连接杆不易在方形套筒内转动,当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贯穿相邻两个连接件的方形套筒时,再通过拧入螺杆,螺杆与连接杆的上表面抵接进而将连接杆与方形套筒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路堤层(1)、渗水层(2)和路床原土层(3),所述渗水层(2)内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盲沟(4)和若干沿道路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盲沟(5),若干所述横向盲沟(5)均匀分布于所述纵向盲沟(4)的相对两侧并与纵向盲沟(4)连通,所述路床原土层(3)内设有若干与所述纵向盲沟(4)连通的集水井(6),若干所述集水井(6)通过管道与外部市政管网连通,所述横向盲沟(5)沿道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若干引水管(7),所述引水管(7)一端伸入所述渗水层(2)中,另一端倾斜朝下延伸至所述横向盲沟(5)中,其特征在于,位于一条所述横向盲沟(5)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引水管(7)之间设置有两个连接件(8),两个所述连接件(8)分别设置在引水管(7)的两端,所述连接件(8)将多根引水管(7)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包括:底杆(81)、上管夹(82)、下管夹(83)、第一螺栓组件(84),所述底杆(81)的布设方向与引水管(7)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上管夹(82)的底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杆(81)的顶部,所述上管夹(82)的顶部、下管夹(83)的底部均开设有半圆形槽(85),所述上管夹(82)的一侧与下管夹(83)的一侧铰接,所述上管夹(82)的另一侧和所述下管夹(83)的另一侧均固定设有耳板(86),所述上管夹(82)的另一侧朝向下管夹(83)的另一侧转动且当两块耳板(86)贴合时,此时所述上管夹(82)的半圆形槽(85)和下管夹(83)的半圆形槽(85)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槽,所述引水管(7)贯穿圆形槽,所述引水管(7)的外直径与圆形槽的内直径相同,所述第一螺栓组件(84)设置在两块耳板(86)之间,所述第一螺栓组件(84)将两块耳板(86)夹紧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床地下水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8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811),所述凹槽(811)的布设方向与底杆(8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底杆(81)在凹槽(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刚喻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铁甲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