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38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围绕所述壳体内设置的定子装置、旋转设置在所述定子装置内的转子装置、吸入第一气体的第一叶轮、排出所述第一气体的第二叶轮、吸入第二气体的第三叶片、冷却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装置和流通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装置两端;所述第三叶片围绕所述第二叶轮设置;所述冷却通道围绕所述定子装置开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冷却通道的位置。解决了现有方案造成的叶片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电机过热影响电机的使用等问题。机的使用等问题。机的使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具体涉及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电机是一种旋转式电动机器,它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它主要包括一个用以产生磁场的电磁铁绕组或分布的定子绕组和一个旋转电枢或转子。在定子绕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其在铝框中有电流通过并受磁场的作用而使其转动。电机运行时产生的各种损耗转变成热量,使电机各部件发热,温度升高其温度升高直接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因此电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驱动电机的效率。如何解决电机的冷却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0003]现有的方案,采用在转子装置的尾端设置叶片,当转子装置旋转时带动叶片旋转,叶片将电机内热量抽出。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叶片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电机过热影响电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叶片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电机过热影响电机的使用等问题。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
[0007]包括壳体、围绕所述壳体内设置的定子装置、旋转设置在所述定子装置内的转子装置、吸入第一气体的第一叶轮、排出所述第一气体的第二叶轮、吸入第二气体的第三叶片、冷却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装置和流通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装置两端;所述第三叶片围绕所述第二叶轮设置;所述冷却通道围绕所述定子装置开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冷却通道的位置。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定子装置包括第一铁芯、开设在所述第一铁芯上的第一安装槽和绕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绕组;所述转子装置旋转设置在所述第一铁芯内;所述第一绕组围绕所述转子装置绕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转子装置包括旋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转轴、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二铁芯、开设在所述第二铁芯上的第二安装槽和绕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的第二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围绕所述第二铁芯绕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围绕所述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流入所述第二气体的第一连通口和流出所述第二气体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通口开设在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位置;所述冷却通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叶轮包括套设在转轴一端的第一架体和围绕所述
第一架体设置的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呈曲线向所述第一气体流动方向延伸。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叶轮包括套设在转轴另一端的第二架体、围绕所述第二架体设置的第二叶片和围绕所述第二叶片设置的第三架体;所述第二叶片呈曲线向所述第一气体流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三架体之间。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三叶片围绕所述第三架体设置;所述第三叶片呈曲线向所述第二气体流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叶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延伸方向相反。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围绕所述壳体设置的导向圈、并列设置在所述导向圈内的导向片和冷却所述第二气体的制冷片;所述导向圈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冷却通道的位置;所述导向片沿所述第二气体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导向圈内;所述制冷片围绕所述导向圈设置。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导热的导热片;所述导热片铺设在所述冷却通道内靠近所述定子装置的一侧。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设计了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采用第一叶轮吸入第一气体,第二叶轮排出第一气体。采用第三叶片吸入第二气体,冷却装置冷却第二气体。风冷散热的电机带来了如下效果:(1)通过第一叶轮向风冷散热的电机内吹进第一气体,再通过第二叶轮将风冷散热的电机内第一气体排出,第一气体在风冷散热的电机内快速流动,可以实现风冷散热的电机的快速降温;(2)通过导向片增加了第二气体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3)通过导热片使得风冷散热的电机的热量通过导热片传递到冷却通道内;(4)第二气体将冷却通道内的热量排出,通过冷却装置对第二气体的降温,提高了风冷散热的电机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壳体;11、进气口;12、第一连通口;13、第二连通口;2、定子装置;21、第一铁芯;22、第一安装槽;23、第一绕组;3、转子装置;31、转轴;32、第二铁芯;33、第二安装槽;34、第二绕组;4、第一叶轮;41、第一架体;42、第一叶片;5、第二叶轮;51、第二架体;52、第二叶片;53、第三架体;6、第三叶片;7、冷却装置;71、导向圈;72、导向片;73、制冷片;8、冷却通道;81、导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图中X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右端。风冷散热的电机包括壳体1、围绕壳体1内设置的定子装置2、旋转设置在定子装置2内的转子装置3、吸入第一气体的第一叶轮4、排出第一气体的第二叶轮5、吸入第二气体的第三叶片6、冷却第二气体的冷却装置7和流通第二气体的冷却通道8。第一叶轮4和第二叶轮5分别设置在转子装置3两端。第三叶片6围绕第二叶轮5设置;冷却通道8围绕定子装置2开设在壳体1内。冷却装置7设置在壳体1上靠近冷却通道8的位置。
[0021]定子装置2包括第一铁芯21、开设在第一铁芯21上的第一安装槽22和绕设在第一安装槽22内的第一绕组23。转子装置3旋转设置在第一铁芯21内。第一绕组23围绕转子装置3绕设在第一安装槽22内。
[0022]壳体1为左右方向设置。第一铁芯21左右方向设置在壳体1内。第一安装槽22左右方向开设在第一铁芯21的内表面。第一绕组23左右方向绕设在第一安装槽22内。
[0023]转子装置3包括旋转设置在壳体1内的转轴31、套设在转轴31上的第二铁芯32、开设在第二铁芯32上的第二安装槽33和绕设在第二安装槽33内的第二绕组34。第二绕组34围绕第二铁芯32绕设在第二安装槽33内。
[0024]优选的,转轴31为圆柱形。转轴31左右方向设置在壳体1内。第二铁芯32左右方向设置在转轴31的外表面。第二绕组34左右方向绕设在第二安装槽33内。
[0025]围绕壳体1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11。壳体1上开设有流入第二气体的第一连通口12和流出第二气体的第二连通口13。第一连通口12开设在壳体1的另一端。第二连通口13开设在壳体1上远离第一连通口12的位置。冷却通道8分别连通第一连通口12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散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围绕所述壳体(1)内设置的定子装置(2)、旋转设置在所述定子装置(2)内的转子装置(3)、吸入第一气体的第一叶轮(4)、排出所述第一气体的第二叶轮(5)、吸入第二气体的第三叶片(6)、冷却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装置(7)和流通所述第二气体的冷却通道(8);所述第一叶轮(4)和所述第二叶轮(5)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装置(3)两端;所述第三叶片(6)围绕所述第二叶轮(5)设置;所述冷却通道(8)围绕所述定子装置(2)开设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冷却装置(7)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靠近所述冷却通道(8)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散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装置(2)包括第一铁芯(21)、开设在所述第一铁芯(21)上的第一安装槽(22)和绕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22)内的第一绕组(23);所述转子装置(3)旋转设置在所述第一铁芯(21)内;所述第一绕组(23)围绕所述转子装置(3)绕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22)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散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装置(3)包括旋转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转轴(31)、套设在所述转轴(31)上的第二铁芯(32)、开设在所述第二铁芯(32)上的第二安装槽(33)和绕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3)内的第二绕组(34);所述第二绕组(34)围绕所述第二铁芯(32)绕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3)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散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壳体(1)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11);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流入所述第二气体的第一连通口(12)和流出所述第二气体的第二连通口(13);所述第一连通口(12)开设在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通口(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仁龙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庄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