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4303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墩、爬模支撑系统、监测系统和加载系统,试验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爬模支撑系统安装在试验墩上,包括操作平台和悬挑平台,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设备、应变传感器和全站仪,数据采集设备固定在试验墩上,应变传感器布置在爬模支撑系统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并与数据采集设备电连接,全站仪布置在加载试验场地上,用于记录爬模支撑系统关键受力点的空间变化情况;加载系统包括设于试验墩一侧场地上的起重机,起重机将加载砝码堆载至爬模支撑系统顶端的第三层悬挑平台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类似试验的进行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缺,指导实际工程应用发展,降低爬模成本。降低爬模成本。降低爬模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爬模加载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人们对爬模支撑系统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并不是非常成熟,一些理论计算落后于实际工程的应用发展,对爬模的设计比较保守,导致爬模的成本居高不下。针对爬模研究较少的情况,对于其承载的试验设计和分析也鲜有研究。尤其是针对工艺复杂的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工作时的受力状态以及其极限承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并无可靠的参考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模拟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工作时的受力状态,通过监测和分析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主要构件的受力特征及其工作状态,以解决针对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研究不足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墩、爬模支撑系统、监测系统和加载系统,所述试验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在加载试验场地上;所述爬模支撑系统通过导轨滑动安装在附墙支座上,所述附墙支座通过锚固件固定设置在试验墩上,所述爬模支撑系统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三层操作平台和三层悬挑平台,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设备、应变传感器和全站仪,所述数据采集设备固定在试验墩上,所述应变传感器布置在操作平台和悬挑平台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并与数据采集设备电连接,所述全站仪布置在加载试验场地上,用于记录爬模支撑系统关键受力点的三维空间变化情况;所述加载系统包括设于试验墩一侧场地上的起重机,所述起重机将加载砝码堆载至爬模支撑系统顶端的第三层悬挑平台上。
[0006]优选地,所述操作平台和悬挑平台均为由主梁和次梁焊接固定而成的桁架结构,操作平台和操作平台之间、悬挑平台和悬挑平台之间均通过立柱相连,悬挑平台外侧立柱之间通过斜撑加固,第二层和第三层悬挑平台仅用最外侧主梁和操作平台相连,位于最底部的第一层悬挑平台不与操作平台相连。
[0007]优选地,所述应变传感器采用对称布置原则,每个监测点处布置两个应变传感器;第三层操作平台的主梁部位布置两个监测点,两个应变传感器对称布置在主梁的上翼缘边缘,两个应变传感器对称布置在上下翼缘中部;第二层操作平台的主梁部位布置三个监测点,四个应变传感器分别对称布置在内侧和外侧主梁的上下翼缘中部,两个应变传感器对称布置在内侧和外侧主梁的腹板中部;设置在第二层与第三层操作平台靠近悬挑平台一端的外侧立柱中部内外两面对称布置应变传感器,共一个监测点;第二层与第三层悬挑平台的四根立柱和外侧斜撑的中部两面对称布置应变传感器,共布置五个监测点。
[0008]优选地,所述全站仪观测的关键受力点共设有三处,分别布设在第三层操作平台远离悬挑平台一端角部前侧、第三层悬挑平台远离操作平台一端角部前侧和外侧。
[0009]优选地,所述试验墩水平截面为一横置的U形槽,所述爬模支撑系统设置在试验墩一侧槽帮上,其悬挑平台设置于试验墩槽底一端。
[0010]优选地,所述加载砝码包括混凝土砌块和沙袋,所述混凝土砌块对称放置于第三层悬挑平台两侧,所述沙袋堆放于第三层悬挑平台中部空隙处。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的试验装置,通过试验对爬模支撑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现场试验包括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以及相应的爬模支撑系统构件的应变与三维空间数据监测,通过对试验所得应变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爬模支撑系统的极限承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析爬模支撑系统的工作性能及应力变化规律,为类似试验的进行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缺,指导实际工程应用发展,降低爬模成本。
附图说明
[0012]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
[0013]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的左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的右视图。
[0017]附图标记:1-试验墩、2-爬模支撑系统、3-导轨、4-附墙支座、5-锚固件、6-操作平台、7-主梁、8-次梁、9-立柱、10-斜撑、11-悬挑平台、12-数据采集设备、13-应变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4,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如图1-4所示,本技术优选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墩1、爬模支撑系统2、监测系统和加载系统,所述试验墩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在加载试验场地上,其水平截面为一横置的U形槽;所述爬模支撑系统2通过导轨3滑动安装在附墙支座4上,所述附墙支座4通过锚固件5固定设置在试验墩1一侧槽帮上,所述爬模支撑系统2包括上支下挂设置的三层操作平台6和三层悬挑平台11,其悬挑平台11设置于试验墩1槽底一端,所述操作平台6和悬挑平台11均为由主梁7和次梁8焊接固定而成的桁架结构,操作平台6和操作平台6之间、悬挑平台11和悬挑平台11之间均通过立柱9相连,悬挑平台11外侧立柱9之间通过斜撑10加固,第二层和第三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墩(1)、爬模支撑系统(2)、监测系统和加载系统,所述试验墩(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在加载试验场地上;所述爬模支撑系统(2)通过导轨(3)滑动安装在附墙支座(4)上,所述附墙支座(4)通过锚固件(5)固定设置在试验墩(1)上,所述爬模支撑系统(2)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三层操作平台(6)和三层悬挑平台(11),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设备(12)、应变传感器(13)和全站仪,所述数据采集设备(12)固定在试验墩(1)上,所述应变传感器(13)布置在操作平台(6)和悬挑平台(11)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并与数据采集设备(12)电连接,所述全站仪布置在加载试验场地上,用于记录爬模支撑系统(2)关键受力点的三维空间变化情况;所述加载系统包括设于试验墩(1)一侧场地上的起重机,所述起重机将加载砝码堆载至爬模支撑系统(2)顶端的第三层悬挑平台(1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6)和悬挑平台(11)均为由主梁(7)和次梁(8)焊接固定而成的桁架结构,操作平台(6)和操作平台(6)之间、悬挑平台(11)和悬挑平台(11)之间均通过立柱(9)相连,悬挑平台(11)外侧立柱(9)之间通过斜撑(10)加固,第二层和第三层悬挑平台(11)仅用最外侧主梁(7)和操作平台(6)相连,位于最底部的第一层悬挑平台(11)不与操作平台(6)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角部悬挑爬模支撑系统稳定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泽赛菡杨晓毅徐巍王练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