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4214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收纳通过对输送纸张进行穿孔处理而产生的穿孔屑(130)的收纳容器(63)中,配置有对穿孔屑(130)所带的静电进行除电的除电部件(120)。该除电部件(120),配置在收纳容器(63)的上端开口部中、与在穿孔单元(60)中配置的穿孔用穿孔机(64)对应的位置上,除电部件(120)的基端部(121)保持在收纳容器(63)上,并且除电部件(120)的前端部是延伸到上述收纳容器的中央部的梳状的除电针(1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穿孔处理装置,其配置在将图像形成后(打印后)的纸张输送到排出部的装载位置的输送路径中途,用于进行纸张后处理工序。
技术介绍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输送纸张的图像打印处理,利用显影剂(色粉)将形成于静电潜影载体(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影可视图像化,在转印工序中以使纸张的前端和感光鼓上的图像信息的前端一致的时序输送纸张,从而由转印部将图像信息转印到纸张上。近年来,伴随着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发、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处理速度的高速化,在转印工序中要求效率高的转印方法。现在,作为转印工序中较多使用的方式,存在“电晕充电器”、“辊转印”、“刷转印”、“带转印”等方式,在任何一个方式中都是使用如下方法在各个部件上施加与显影剂(色粉)的带电极性不同极性的转印电场(大约1~3kV左右),将电吸附到感光鼓表面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施加了这种转印电场的纸张,通过将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电场而带电。此外,输送纸张通过与从供纸部到排出部配置的多个输送辊、纸张引导器等的摩擦,而摩擦带电,打印处理结束后排出的纸张大约带有1~2kV的静电。并且,这样静电带电的纸张多张排出到排出盘部时,在纸张间产生排斥电场,可能会导致排出盘部的堆积性能不良。因此,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案,提出了在排出辊附近配置由导电性刷构成的除电刷(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02-23384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最近,为了将输送的纸张切实地输送到进行转印工序的转印部、而采用使用了转印带的“带转印”方式的装置变多。在带转印方式中,用多个辊将具有预定电阻值的环形带架桥,在架桥的辊内的一个辊、或架桥的辊之间,相对于感光鼓构成称为转印夹持部的转印区域。在这种进行转印工序的带转印方式中,与现有的“电晕充电器”、“辊转印”、“刷转印”等方式相比,施加到转印带上的电场变多。即,需要如下电场使输送纸张吸附在转印带上的“吸附电场”;转印工序中不可缺少的“转印电场”;和为了将吸附/转印后的纸张顺利地输送到下一工序而用于将纸张从转印带剥离的“剥离电场”等。这样一来,在转印工序中采用了带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转印工序中受到上述多个电场的影响,并且从输送路径中的输送辊等受到摩擦带电。此外,在打印处理时不是仅需要一次输送路径通过、而是需要两次或其以上的通过的打印处理模式(即彩色打印处理模式)中,会受到通过转印工序及输送路径的次数的上述各种电场的影响。表1表示在这样的各种打印处理模式中对输送纸张结束了打印处理工序时的带电量进行测量的结果。表1(输送纸张的静电带电量) 从表1可知,与白打印及单色打印相比,在彩色打印中纸张中积存了无法相比的程度的大量的静电。对以上述状态排出的纸张,在最近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下装置逐渐增多作为装置的多功能化,设置进行打印纸张的后处理工序的后处理部。在后处理工序中,进行订书处理和穿孔处理、装订等骑马订处理、归档处理等。其中,对如上静电带电了的纸张在后处理工序中进行穿孔处理时,穿孔后的纸张产生穿孔屑。这种情况下,穿孔屑不带静电时,由于穿孔屑的自重等而自然下落到穿孔屑的收纳容器中并自然堆积,但带有静电的穿孔屑不会自然下落到收纳容器中,会因静电而吸附在容器壁面等上。图17表示此时的状态。如图17所示,如果穿孔屑130吸附到配置于容器壁面等的充满检测传感器102上,则会频繁产生如下误检测虽然收纳容器63的收纳量并未充满,但充满检测传感器102检测成充满。此外,吸附在容器壁面的穿孔屑130间接触,从而产生成块现象(架桥现象),有可能在收纳容器63内产生空隙150。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如下问题由于堆积在其上的穿孔屑130,导致在适当收纳量(充满)之前充满传感器102检测成充满。除此之外,在取出插入收纳容器时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带有静电的穿孔屑130会飞散到容器外部,并吸附到装置内部。因此提出了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11-255417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特开2003-23267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3”)等)。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穿孔屑振动装置振动穿孔屑收纳容器,使山状的穿孔屑平坦。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具有可上下移动地支撑接收穿孔屑的穿孔屑装载设备的支撑设备、和对随着穿孔屑的装载重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穿孔屑装载设备的下降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设备,当穿孔屑装载设备下降到预定的位置时,检测为在穿孔屑装载设备中充满穿孔屑。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技术,在图像形成装置为低速机、打印处理模式为单色打印等输送纸张的摩擦带电量较少时,是有效的技术。即,如上述技术所述,作为摩擦带电量为1~2kV左右时的对策,可以期待相应的效果。但是,最近的图像形成装置,如上所述变得高速化、并且在转印工序中采用带转印方式时,如表1所示,纸张的静电带电量增加,因此即使如专利文献2所述振动穿孔屑收纳容器,吸附在容器壁面等的穿孔屑也不能完全下落。此外,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在排出辊的下游侧配置有除电刷,因此排出到排纸盘时纸张的静电被除去。但是,在追加了后处理工序时,仍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在穿孔处理时由穿孔用穿孔机的穿孔处理而产生的强烈的剪切力,穿孔屑产生摩擦带电,因此穿孔屑吸附在容器壁面等上,充满检测传感器发生误检测。此外,根据专利文献3所述的技术,即使穿孔屑带有静电而吸附在容器壁面等上,由于实质上检测的是穿孔屑装载设备(穿孔屑收纳容器)自身的重量,因此可以消除是否充满的误检测。但是,区别于现有的充满检测传感器,为此需要新设置使穿孔屑装载设备可上下移动的机构部、检测穿孔屑装载设备的下降的检测传感器等,导致用于进行穿孔处理工序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部件成本上升。此外,由于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存在装置无法进一步小型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孔处理装置,其从穿孔处理产生的穿孔屑直接除去静电,从而可使穿孔屑切实地下落/堆积到收纳容器的下部。本专利技术的穿孔处理装置,配置在图像形成后的纸张的输送路径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容器,收纳通过对上述图像形成后的纸张进行穿孔处理而产生的穿孔屑;和除电部件,配置在该收纳容器中,对上述穿孔屑所带的静电进行除电。该除电部件,优选配置在与上述穿孔处理装置中配置的穿孔用穿孔机对应的位置上。在配置于穿孔用穿孔机的下部的收纳容器中,在其上部内壁面上配置有反射型或透过型的光耦合器,通过该光耦合器检测穿孔屑是否充满。因此,除电部件配置在收纳容器中该光耦合器的配置位置的上部。具体地说,上述除电部件,优选配置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上端开口部。例如,优选的是,上述除电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上端开口部的相对的边缘部上,以使上述除电部件的基端部保持在上述收纳容器上,并且上述除电部件的前端部延伸到上述收纳容器的中央部。此外,上述除电部件的前端部,优选是形成为梳状的除电针。该除电针优选以能够捕集上述穿孔屑的间隔进行配置。即,优选以能够切实地抓住从纸张打通的穿孔屑、且除电后可从除电针之间落下的间隔进行配置。进而优选的是,与上述穿孔用穿孔机对应的部分上的上述除电针的配置密度,高于与上述穿孔用穿孔机的周边部对应的部分上的上述除电针的配置密度。这样配置时,在密集部分切实地抓住静电带电状态的穿孔屑,使其不会飞散到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孔处理装置,配置在图像形成后的纸张的输送路径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容器,收纳通过对上述图像形成后的纸张进行穿孔处理而产生的穿孔屑;和除电部件,配置在该收纳容器中,对上述穿孔屑所带的静电进行除电。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辻优长田甚一吉川秀雄金子英敏山口孝三长谷正幸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