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382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包括:机箱,内接挡板,对应第一隔室的两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进口,对应第二隔室的两侧壁开设有排风出口和新风出口;新风风机,架设于第一隔室内侧;排风风机,架设于第一隔室内侧;热交换芯,包括框架,内接有若干隔板,新风隔腔内设置有新风热交换块,开设有若干新风热交换风道;排风隔腔内设置有排风热交换块,开设有若干排风热交换风道;电控箱;遥控器。所述新风换气系统送风和排风由一台主机完成,可快速吸热和放热,保证了与空气之间充分的热交换,室外温差较大时也能降低能耗,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基础上,能尽量减少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风换气
,具体地,涉及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明显提高,故定时、定量有组织通风换气已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也成为评价室内环境档次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新风换气机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必将成为室内空气处理的必装设备之一。
[0003]随着围护结构密闭性的提高和为了达到保温效果尽量减少室外冷风的侵入等措施的采用,造成室内污染物排放或稀释不及时,这种环境中的人们表现出严重的因缺少新风的病态反应,迫使专业技术人员想办法采用强制通风解决此类问题。强制通风通常在公共建筑中使用,随着人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健康的认识,现在部分高端住宅也安装了户式新风换气机进行强制通风换气。采用新风换气机保证了室内新风换气,但新风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热损失。新风量越大对室内空气品质越有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能量的过高消耗。
[0004]据资料统计,新风负荷占到房间热负荷总的30%左右。因此新风量的大小对建筑能耗影响很大,既要考虑室内空气品质,又要考虑能耗,所以采用具有热交换功能的新风换气机保证新风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办法,但效率普遍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所述新风换气系统是双向流系统的一种形式,送风和排风由一台主机完成,可快速吸热和放热,保证了与空气之间充分的热交换,排出室外的空气和送进室内的新风在这个全热交换装置里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回收冷量、热量的目的,室外温差较大时也能降低能耗,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基础上,能尽量减少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包括:机箱,水平放置,所述机箱的内侧内接有一挡板,所述挡板竖直设置,所述挡板将机箱内侧空间沿机箱宽度方向分隔成并列排布的第一隔室和第二隔室,对应第一隔室的机箱相对两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进口,对应第二隔室的机箱相对两侧壁开设有排风出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位于挡板两侧,所述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位于挡板两侧,所述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间隔开设于机箱同一侧壁上,所述排风进口和新风出口间隔开设于机箱同一侧壁上;所述挡板上端面长度方向中部开设有一插接口;新风风机,架设于靠近新风出口的第一隔室内侧,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新风出口;排风风机,架设于靠近排风出口的第一隔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排风出口;热交换芯,竖直插设于所述挡板的插接口,所述热交换芯的底面设置于机箱的底板内表面,所述热交换芯包括一竖直设置的框架,所述框架内侧内接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水平设置,若干所述隔板沿框架高度方向由上至下间隔排布,若干所述
隔板配合将框架内侧空间沿框架高度方向分隔成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若干隔腔,相邻两层隔腔中,一层隔腔为新风隔腔、另一层隔腔为排风隔腔,新风隔腔和排风隔腔沿框架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交替排布;新风隔腔内水平设置有新风热交换块,新风热交换块端面上沿新风热交换块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贯通新风热交换块的新风热交换风道,若干所述新风热交换风道的截面形状为菱形,每个新风热交换块的若干所述新风热交换风道沿新风热交换块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排风隔腔内水平设置有排风热交换块,排风热交换块端面上沿排风热交换块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贯通排风热交换块的排风热交换风道,若干所述排风热交换风道的截面形状为菱形,每个排风热交换块的若干所述排风热交换风道沿排风热交换块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新风热交换块的新风热交换风道与排风热交换块的排风热交换通道相互交叉设置,新风热交换通道的一端对应新风进口、另一端对应新风出口,排风热交换通道的一端对应排风进口、另一端对应排风出口,新风热交换风道和排风热交换通道形成X状交叉结构;新风进口、新风热交换通道以及新风出口配合在机箱内侧形成新风通道;排风进口、排风热交换通道以及排风出口配合在机箱内侧形成排风通道;电控箱,设置于对应第一隔室的机箱的正面板上,所述电控箱内设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外接电源,所述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分别与电路板通信连接,上述电路板上设置无线信号接收模块;遥控器,所述遥控器内设无线信号发射模块,所述遥控器通过无线信号发射模块与电控箱内电路板上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通信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机箱的上表面开口,开口处开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机箱的背板枢轴连接,盖板与机箱的正面板通过卡扣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机箱的正面板内壁和背板内壁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组,所述滑轨组包括两滑轨,一滑轨竖直设置于位于排风风机与排风出口之间的机箱的正面板内壁,另一滑轨竖直设置于机箱的背板内壁,两所述滑轨对应设置,对应两所述滑轨的挡板上端面开设有一插槽;一滤框插设于插槽,滤框的两侧壁滑动插设于滑轨,所述滤框内设置滤网。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滑轨组的数量为3组,沿机箱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组滑轨组对应一个滤框,3个所述滤框内的滤网分别为除尘滤网、活性炭滤网以及光触媒滤网。
[0010]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体的框架为ABS塑料框架。
[0011]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截面为菱形或六边形,所述隔板的截面形状与框架截面形状相对应,所述新风热交换块和排风热交换块的截面形状分别与框架截面形状相对应。
[0012]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热交换块表面和排风热交换块表面分别涂覆有导热涂层。
[0013]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涂层用导热涂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纳米石墨烯:40~50份,丙烯酸树脂:20~30份,乙酸乙酯:5~10份,二甲苯:10~15份,聚醚改性硅氧烷:5~10份,有机膨润土:1~5份,氧化镁:5~10份,氮化硼:5~10份,碳化硅:1~5份,去离子水:70~80份。
[0014]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涂层用导热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纳米石墨烯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纳米石墨烯分散液,然后将纳米石墨烯分散液、丙烯酸树脂、乙酸乙酯、二甲苯、聚醚改性硅氧烷、有机膨润土、氧化镁、氮化硼以及碳化硅加入搅拌釜中,常温下搅拌得到所述导热涂料。
[0015]进一步地,所述机箱内壁涂覆有防腐涂层,所述防腐涂层为酚醛环氧涂层。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采用全新的热交换芯,新风风
道和排风风道在热交换芯内交叉流动,新风、排风完全分开,避免任何气味的传递,菱形结构的新风热交换通道和排风热交换通道,沿程阻力小,风压损失小,保证了传热面积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热交换模块表面涂覆导热涂层,提升换热能力;采用双向流系统的一种形式,送风和排风由一台主机完成,在机箱内部增设热交换芯,可快速吸热和放热,保证了与空气之间充分的热交换,排出室外的空气和送进室内的新风在这个全热交换装置里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回收冷量、热量的目的,室外温差较大时也能降低能耗,在改善室内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腐防潮的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水平放置,所述机箱的内侧内接有一挡板,所述挡板竖直设置,所述挡板将机箱内侧空间沿机箱宽度方向分隔成并列排布的第一隔室和第二隔室,对应第一隔室的机箱相对两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进口,对应第二隔室的机箱相对两侧壁开设有排风出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位于挡板两侧,所述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位于挡板两侧,所述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间隔开设于机箱同一侧壁上,所述排风进口和新风出口间隔开设于机箱同一侧壁上;所述挡板上端面长度方向中部开设有一插接口;新风风机,架设于靠近新风出口的第一隔室内侧,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新风出口;排风风机,架设于靠近排风出口的第一隔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排风出口;热交换芯,竖直插设于所述挡板的插接口,所述热交换芯的底面设置于机箱的底板内表面,所述热交换芯包括一竖直设置的框架,所述框架内侧内接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水平设置,若干所述隔板沿框架高度方向由上至下间隔排布,若干所述隔板配合将框架内侧空间沿框架高度方向分隔成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若干隔腔,相邻两层隔腔中,一层隔腔为新风隔腔、另一层隔腔为排风隔腔,新风隔腔和排风隔腔沿框架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交替排布;新风隔腔内水平设置有新风热交换块,新风热交换块端面上沿新风热交换块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贯通新风热交换块的新风热交换风道,若干所述新风热交换风道的截面形状为菱形,每个新风热交换块的若干所述新风热交换风道沿新风热交换块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排风隔腔内水平设置有排风热交换块,排风热交换块端面上沿排风热交换块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贯通排风热交换块的排风热交换风道,若干所述排风热交换风道的截面形状为菱形,每个排风热交换块的若干所述排风热交换风道沿排风热交换块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新风热交换块的新风热交换风道与排风热交换块的排风热交换通道相互交叉设置,新风热交换通道的一端对应新风进口、另一端对应新风出口,排风热交换通道的一端对应排风进口、另一端对应排风出口,新风热交换风道和排风热交换通道形成X状交叉结构;新风进口、新风热交换通道以及新风出口配合在机箱内侧形成新风通道;排风进口、排风热交换通道以及排风出口配合在机箱内侧形成排风通道;电控箱,设置于对应第一隔室的机箱的正面板上,所述电控箱内设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外接电源,所述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分别与电路板通信连接,上述电路板上设置无线信号接收模块;遥控器,所述遥控器内设无线信号发射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磊仲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惠林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