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保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23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主体和内边框,主体包括侧框和盖体,侧框包围盖体的外部边缘,并且侧框与盖体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侧框的角部开设有连通容置腔的通孔;内边框镶嵌于侧框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内边框的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通孔凸出于侧框的外表面,侧框采用第一材料制成,内边框采用第二材料制成,第一材料的弹性小于第二材料的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外硬内软,外部弹性较小的侧框能够防止保护壳在跌落或者受到外力冲击时过度变形,内部较软的内边框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并且内部较软的内边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凸出于侧框角部区域的外表面,从而能够提高保护壳的耐冲击性能。冲击性能。冲击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保护壳


[0001]本技术涉及保护壳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技术介绍

[0002]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随着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智能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防止机器刮伤及摔坏,需要给产品外壳进行有效的保护,但现在大多数保护壳都是使用塑胶及其他软塑胶等材质制成,减震性能差,尤其是发生侧摔时候,容易对产品本身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主体和内边框,所述主体包括侧框和盖体,所述侧框包围盖体的外部边缘,并且侧框与盖体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侧框的角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通孔;内边框通过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侧框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内边框的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所述侧框采用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内边框采用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弹性小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弹性。
[000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部和第一角部,所述侧框的第一角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第一通孔;所述内边框包括第二侧边部和第二角部,所述第二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框的第一侧边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第二通孔,所述内边框的第二侧边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边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互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边框的第一角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朝向背离容置腔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外壳体之间形成缓冲气囊。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边框的第一侧边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设置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外壳体之间形成缓冲气囊。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边框间隔镶嵌于所述侧框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所述侧框上不同内边框之间开设有功能区,所述功能区用于设置功能孔或者功能按键。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后盖,所述容置腔与后盖相对的一面开口,以方便所述移动终端放入。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还包括金属边框;所述主体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边框部、过渡部和底部,所述边框部和过渡部包围底部的外部边缘,过渡部位于边框部和底部之间,并且边框部、底部和过渡部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主体沿所述保护壳的周圈方向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开设于所述主体背离容置腔的一侧;所述金属边框镶嵌于第四凹槽内,所述金属边框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包括平台部和倾斜部,所述平台部位于底部,至少部分所述倾斜部位于过渡部,所述倾斜部与平台部的反向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α,0
°
<α<90
°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和后盖,所述侧框围设于前盖与后盖之间,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封闭开口,以方便所述移动终端放入。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可封闭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之间;所述内边框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第三边框,所述第一边框镶嵌于第一分体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框和第三边框均镶嵌于第二分体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框与第三边框之间开设有功能区,所述功能区用于设置功能孔或者功能按键
[0017]本技术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有益效果为:
[0018]本技术的移动终端保护壳,通过合理设置主体和内边框的结构、材质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保护壳的外硬内软,外部弹性较小的侧框能够防止保护壳在跌落或者受到外力冲击时过度变形,进而防止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内部较软的内边框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并且内部较软的内边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凸出于侧框角部区域的外表面,从而能够提高保护壳的耐冲击性能,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主体与内边框连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主体与内边框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侧边部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主体与内边框连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主体与内边框连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5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侧边部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0025]图7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侧边部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0026]图8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角部的局部纵向截面剖视图。
[0027]图9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示意图。
[0029]图11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侧边部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主体100,侧框110,第一侧边部111,第二通孔112,第一角部113,第一通孔114,第四凹槽115,盖体120,后盖121,前盖122,容置腔123,边框部130,过渡部140,底部150;内边框200,第二侧边部210,第二角部220,第一凹槽230,第二凹槽240,第三凹槽250,第五凹槽260,第一边框270,第二边框280,第三边框290;金属边框300,平台部310,倾斜部320;第一分体410,第二分体420,可封闭开口430,功能区44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侧框和盖体,所述侧框包围盖体的外部边缘,并且侧框与盖体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侧框的角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通孔;及内边框,所述内边框通过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侧框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内边框的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所述侧框采用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内边框采用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弹性小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弹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部和第一角部,所述侧框的第一角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第一通孔;所述内边框包括第二侧边部和第二角部,所述第二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的第一侧边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第二通孔,所述内边框的第二侧边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凸出于所述侧框的外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互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边框的第一角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朝向背离容置腔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外壳体之间形成缓冲气囊。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边框的第一侧边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设置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佳黄小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创卓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