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090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井结构,其包括支挡结构,支挡结构包括盾构隧道、内衬支护结构和长短结合的地下连续墙。设计长短结合的地下连续墙,当开挖至短的地下连续墙底时,即短的地下连续墙吊脚时,依靠长的地下连续墙的嵌岩段来保证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当开挖至长的地下连续墙底时,即长的地下连续墙吊脚时,依靠短的地下连续墙结合内衬支护结构的组合结构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实现分阶段受力的体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基坑施工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深基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竖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上土下岩的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吊脚式支护结构应用非常广泛,若将支挡式结构端部嵌入强风化或中风化岩中,特别是岩石强度较高时,施工成槽难度会很大,导致施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考虑到经济性及施工因素,一般嵌入岩的深度是有限的。若基坑底面位于基岩以下,当基坑开挖到基底时,支挡式结构则似吊在空中,即俗称的“吊脚”。现有吊脚式支护结构的构造一般采用的是吊脚式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结合锁脚预应力锚索,上部土层部分一般为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结合预应力锚索或内支撑结构,下部岩层一般是采用喷锚支护,为了保证吊脚结构端部的稳定性,一般会留设宽度为1~3m 的岩肩来支撑桩脚或墙脚。
[0003]然而目前的吊脚式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还不成熟。在吊脚桩的设计施工时,由于建筑空间的限制,预留岩肩的宽度不能太大,因此,其对桩脚或墙脚的嵌固力也是有限,一般设计时在桩脚或墙脚处增加一道锚索来弥补岩肩嵌固力的不足。现有吊脚式支护结构的局限和缺点在于灌注桩或地下连墙端部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挡结构,所述支挡结构包括盾构隧道(13)、内衬支护结构和长短结合的地下连续墙(11),所述内衬支护结构包括内衬墙(12),所述内衬墙(12)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构成,所述内衬支护结构包括环框梁,所述环框梁设在所述内衬墙(1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挡结构设有锁脚锚索(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挡结构的顶部设有压顶梁(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华陈富强李支令杜秀忠贾恺李长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