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负压电路及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0884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负压电路及灯具,防负压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多个按照正负极连接方式串联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组,灯组接在电源模块和地之间,每个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形成寄生电容,防负压电路还包括多个防负压元件,多个防负压元件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一并联,在所述寄生电容充放电的情况下,各所述防负压元件所承载的电压小于与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阈值。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在寄生电容充放电的情况下,发光二极管的电压被钳位在对应的防负压元件所承载的电压,且防负压元件压所承载的电压小于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阈值,从而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上出现负压及微亮。管上出现负压及微亮。管上出现负压及微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负压电路及灯具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负压电路及灯具。

技术介绍

[0002]灯具接入L(火线),N(零线),PE(大地)三线,三线中L-PE有220V 交流电压存在。在灯具正常工作时,发光二极管正极与发光二极管负极电压被电源钳位,发光二极管上的电压都是正向电压,发光二极管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特定的状态下(如开机瞬间电源未工作时,软关机时,关断零线时等),交流电对发光二极管与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进行充放电,每个寄生电容充放电得到的电压不同,产生压差,加在发光二极管上使发光二极管处于负压中。反向电压不断施加在发光二极管上,超过发光二极管承受范围,会导致发光二极管损伤。同时,在寄生电容充放电过程中,电流流过发光二极管,使灯珠微亮,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防负压电路及灯具。
[000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负压电路,其包括电源模块、多个按照正负极连接方式串联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组,所述灯组接在所述电源模块和地之间,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防负压元件,
[0005]所述多个防负压元件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一并联,在所述寄生电容充放电的情况下,各所述防负压元件所承载的电压小于与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阈值。
[0006]可选地,所述防负压元件为下列任意之一:
[0007]电容、电阻、二极管。
[0008]可选地,在所述防负压元件为二极管的情况下,各所述防负压元件与对应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
[0009]可选地,所述灯组包括串联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多个防负压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一一并联的第一防负压元件、第二防负压元件和第三防负压元件;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地间形成第一寄生电容,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地间形成第二寄生电容,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负极与地间形成第三寄生电容,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地间形成第四寄生电容。
[0010]可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双向触发二极管、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及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接零线,所述第四连接
点接火线。
[00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其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防负压电路。
[0012]在本技术中,在寄生电容充放电的情况下,发光二极管的电压被钳位在对应的防负压元件的分压,且防负压元件所承载的电压小于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阈值,从而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上出现负压。
[0013]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14]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15]图1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一种电流流向图;
[0016]图2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一种电流流向图;
[0017]图3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另一种电流流向图;
[0018]图4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另一种电流流向图;
[0019]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第一种电流流向图;
[0020]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第一种电流流向图;
[0021]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第一种电流流向图;
[0022]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第一种电流流向图;
[0023]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第三电流流向图;
[0024]图10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负压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第三电流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6]图1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一种电流流向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一种电流流向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充电状态下的另一种电流流向图;图 4是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在寄生电容放电状态下的另一种电流流向图。其中,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现有技术中LED驱动
电路包括的电源模块100为非隔离电源模块的情况下,其寄生电容充放电过程的电流流向图。图3和图4分别展示了现有技术中LED驱动电路包括的电源模块100为隔离电源模块的情况下,其寄生电容充放电过程的电流流向图。参见图1-4,LED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00和由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正负极连接方式连接。电源模块100分别与火线L、零线N和灯组连接。灯组设置在灯板上200,灯板200设置在散热器300上使散热器300为灯组散热,散热器 300通常接地线PE,这导致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两端分别与地线PE间产生寄生电容。
[0027]具体地,参见图1-4,电源模块100至少包括双向触发二极管DB。双向触发二极管DB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且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D2间形成第一连接点C。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且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间形成第二连接点D。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间形成第三连接点E,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间形成第四连接点F。其中,第二连接点 D接零线N,第四连接点F接火线L。
[0028]参见图1、2,在电源模块100为非隔离电源模块的情况下,电源模块100 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负压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多个按照正负极连接方式串联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组,所述灯组接在所述电源模块和地之间,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防负压元件,所述多个防负压元件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一并联,在所述寄生电容充放电的情况下,各所述防负压元件所承载的电压小于与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阈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负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负压元件为下列任意之一:电容、电阻、二极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负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负压元件为二极管的情况下,各所述防负压元件与对应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负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组包括串联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多个防负压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一一并联的第一防负压元件、第二防负压元件和第三防负压元件;所述电源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广传梁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