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0237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外观面,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外观面的限位孔。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及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具有用于与外界充电设备抵接的接触面,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充电组件配合以限定所述充电组件的安装位置,所述接触面与所述外观面两者平滑对接。通过限位孔的限位作用,确保接触面在确定的安装位置与壳体的外观面平滑对接,这样一方面提高耳机外表面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粉尘聚集在外表面上,确保接触面能与外界充电设备的充电端子形成良好接触,保证接触面与充电端子保持接触而使充电组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提高耳机的充电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相继涌现,并在多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上述电子设备使得耳机等配套产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高耳机使用的方便性,摆脱传统耳机连接线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的干扰,基于蓝牙芯片技术开发的蓝牙耳机相继问世。对于传统的蓝牙耳机,通常采用穿设在蓝牙耳机的壳体中的铜柱与外界充电设备抵接,从而实现对蓝牙耳机的充电。但是,在铜柱的安装完成之后,会导致各种污渍聚集在铜柱端部的死角位置处,从而影响整个耳机充电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耳机充电的稳定性。
[0004]一种耳机,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外观面,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外观面的限位孔;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及
[0006]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具有用于与外界充电设备抵接的接触面,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充电组件配合以限定所述充电组件的安装位置,所述接触面与所述外观面两者平滑对接。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穿设在所述限位孔中,所述第二弹片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两者相互抵接。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外观面朝向相反的内表面,所述限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台阶孔和第一贯穿孔,所述台阶孔由所述外观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贯穿孔由所述台阶孔的底壁面凹陷形成并贯穿所述内表面;
[0009]所述第一弹片包括接触片和第一连接片,所述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接触片上,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接触片上与所述接触面朝向相反的表面上,所述接触片与所述台阶孔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片穿设在所述第一贯穿孔中并与所述第二弹片相抵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内表面连接并相对所述内表面凸出,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接触片上,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弯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抵接在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间隔设置的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由所述台阶孔的底壁面凹陷形成并贯穿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一弹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片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固定在所述接触片上与所述接触面朝向相反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部分贴附所述内表面而与所述壳体相
抵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片包括固定片和抵接片,所述抵接片与所述固定片成夹角连接,所述固定片固定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抵接片与所述固定片弹性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弹片相抵接。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弹片设置的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弹片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弹片设置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两者相互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为平面,所述第二抵接面为圆弧曲面。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面积。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限位孔中的胶接层,所述胶接层连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充电组件之间,所述胶接层用于密封所述壳体与所述充电组件之间的缝隙。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为曲面或者平面。
[0017]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通过限位孔的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充电组件相对限位孔转动而改变安装位置,使得充电组件在壳体上的安装位置是确定的,继而使得接触面的安装位置是确定的,最终确保接触面在确定的安装位置与壳体的外观面平滑对接,即接触面和外观面在对接处的切平面重合而保持相互“平齐”的关系。鉴于耳机的外表面包括充电组件的接触面和壳体的外观面,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耳机外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结构,保证耳机外表面形成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提高耳机外表面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粉尘聚集在凹凸不平结构处,确保接触面能与外界充电设备的充电端子形成良好接触,保证接触面与充电端子保持接触而使充电组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提高耳机的充电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所示耳机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1所示耳机包括壳体和第一弹片在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1所示耳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图6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1所示耳机中第一弹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图1所示耳机中第二弹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组装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0]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0为可以充电的蓝牙耳机,该耳机10包括壳体100、电路板200和充电组件300。电路板200设置在壳体100内,充电组件300穿设在壳体100中并与电路板200电性连接,当充电组件300与充电盒等外界充电设备内的充电端子抵接时,充电盒可以通过该充电组件300和电路板200对耳机10内的电池进行充电,以便电池补充能量以循环利用。
[0031]同时参阅图2、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具有外观面110和内表面120,壳体100的外观面110直接与外界接触,壳体100的内表面120用于界定壳体100内腔的边界,显然,外观面110与内表面120两者的朝向相反。壳体100上开设有限位孔130,限位孔130为通孔,该限位孔130同时贯穿壳体100的外观面110和内表面120。限位孔130的数量为两个,显然,充电组件300的数量同样为两个,每个限位孔130中穿设有一个充电组件300。当其中一个充电组件300与充电盒内的正极充电端子抵接,且另外一个充电组件300与充电盒中的负极充电端子抵接时,可以使得充电盒通过该两个充电组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外观面,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外观面的限位孔;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及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具有用于与外界充电设备抵接的接触面,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充电组件配合以限定所述充电组件的安装位置,所述接触面与所述外观面两者平滑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穿设在所述限位孔中,所述第二弹片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两者相互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外观面朝向相反的内表面,所述限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台阶孔和第一贯穿孔,所述台阶孔由所述外观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贯穿孔由所述台阶孔的底壁面凹陷形成并贯穿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一弹片包括接触片和第一连接片,所述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接触片上,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接触片上与所述接触面朝向相反的表面上,所述接触片与所述台阶孔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片穿设在所述第一贯穿孔中并与所述第二弹片相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内表面连接并相对所述内表面凸出,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接触片上,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宗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