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984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连接器,连接器外壳由三层夹心结构构成,包括处于外侧的外层、处于内侧的内层以及嵌设在外层和内层之间的金属层,金属层在其前后端分别具有用于接触导通其他金属部件、提高金属材质合围封闭面积的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通过将金属层内嵌在内、外两层耐腐蚀材料之间,规避了金属外壳易被腐蚀的风险,提高了可靠性,同时通过金属层的镂空结构、薄板造型和内、外层材料的选用减小了连接器外壳的重量,提高了抗干扰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重量轻、耐腐蚀、抗干扰的连接器外壳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业、机器人、(海上)风电等行业的发展,对连接器的重量和耐腐蚀、抗干扰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航空业,对重量的要求极其苛刻。卫星、火箭、飞机等上天的飞行器,每一克重量的减少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巨大的收益和性能提升,而为了兼顾连接器的抗干扰功能,连接器外壳通常包裹有金属材质,一般而言,常规的屏蔽连接器外壳通常是锌合金或者锌合金材质,重量比较重,而且在特种环境中,这种金属外壳的连接器耐腐蚀的能力也会受到考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外壳。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外壳,用于安装并容置连接器的接触体,所述连接器外壳包括外层、内层以及嵌设在外层和内层之间的金属层,所述外层和内层由轻型耐腐蚀材质制成。
[0006]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作为连接器对接端的接口端,其中,为了提高抗电磁干扰效果,所述金属层在接口端具有外露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第一导通部。
[0007]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用于安装导线的进线端,其中,为了提高抗电磁干扰效果,所述金属层在其靠近进线端的一端具有外露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第二导通部。
[0008]其中,为了提高抗电磁干扰效果,在所述连接器外壳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通部接触导通的环形金属屏蔽圈。/>[0009]其中,为了提高抗电磁干扰效果,便于同导线接头进行接触导通,所述连接器外壳在所述进线端具有一螺纹孔,所述金属屏蔽圈为一环形的T型套结构,所述金属屏蔽圈的一端部处于所述螺纹孔中。
[0010]其中,基于轻量化设计和生产制造考虑,所述外层和内层由高分子材料或硅胶材料或电木材料制成。
[0011]其中,基于轻量化设计和生产制造考虑,所述金属层为具有镂空结构的金属网格薄板。
[0012]其中,基于轻量化设计和生产制造考虑,所述金属层为涂布在外层或内层上的金属涂料。
[0013]其中,基于轻量化设计和生产制造考虑,所述金属层为电镀在外层或内层上的金属薄膜。
[0014]基于上述的连接器外壳,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上述的连
接器外壳。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连接器外壳将金属层内嵌在内、外两层耐腐蚀材料之间,规避了金属外壳易被腐蚀的风险,同时通过金属层的镂空结构、薄板造型和内、外层材料的选用减小了连接器外壳的重量,可靠性佳,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好,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的逐层结构的示意图(逐层拆解);
[0017]图2是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的右视图;
[0018]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0019]图4是实施例中金属层的示意图;
[0020]图5是另一种金属层可选方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2]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3]参阅图1-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1,连接器外壳1具有内螺纹孔的一端为安装导线的进线端15,连接器外壳1开口的一端为接口端14,作为连接器的对接端,连接器外壳1内部形成有安装连接器接触体(如插针)的内腔。连接器外壳1由三层夹心结构构成,包括处于外侧的外层13、处于内侧的内层11以及嵌设在外层13和内层11之间的金属层12,金属层12为金属材质,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外层13形成包裹连接器外壳1的外壳体,内层11则形成连接器外壳1的内壁,外层13和内层11由耐腐蚀重量轻的材质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和橡胶等)、硅胶材料、电木材料等,外层13和内层11相比于金属层12的盐雾等级更高,外层13能够作为外部防护层防止其内部的连接器接触体以及易腐蚀的金属层12被腐蚀,内层11可以同样对易腐蚀的金属层12形成防护(如防止腐蚀性气体侵入连接器外壳1腐蚀金属层12),也可以起到对连接器外壳内部的接触体的隔离作用,避免腐蚀情况出现时,连接器外壳逐渐由金属层腐蚀至内部的接触体,因此本实施例在特种环境下的可靠性更佳;并且通过设置内层11,在将连接器接触体(如插针及其具有的插座体)安装在连接器外壳1内时,也免于对金属层12形成刮伤等风险。参阅图3和图4,金属层12大致是一篓状结构,金属层12在接口端14和其靠近进线端15的一端分别具有外露出外层13和内层11的第一导通部121和第二导通部122,当同时具有连接器外壳1的两个连接器端子相接合时(两个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外壳1在接口端14对接),由两个连接器外壳1各自的金属层12在第一导通部121接触连接从而使两金属层12合围形成大致密闭的磁场,以隔绝外部的电磁干扰;继续参阅图3,在第二导通部122处,于连接器外壳1内部固定设置有一金属屏蔽圈14,金属屏蔽圈14大致是一环形的T型套结构,其一端面抵靠在第二导通部122上形成接触导通,另一端贴靠在进线端15内螺纹孔的孔底,
在安装导线时,导线接头(导线接头内安装导线)旋入到内螺纹孔的孔底与金属屏蔽圈14接触导通(导线接头可以为当前市面上常见的金属接头),从而进一步以金属材质合围封闭连接器外壳1,提高抗干扰效果。继续参阅图4,金属层12是很薄的,在连接器外壳1接入导线时,导线接头(或导线)可以直接捅破第二导通部122,从而进入到连接器外壳1的内腔中。为了减轻连接器外壳1的重量,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层12为具有镂空结构的金属网格薄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金属漆或金属膜等通过涂布或电镀等手段形成在外层13或内层11上来实现,但这样的工艺较为复杂,精度要求也更高,批量化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本实施例优选采用简单、高效的成型工艺得到的金属网格薄板内嵌在外层13和内层11之间的方法来得到连接器外壳1。
[0024]参阅图5,实际运用时,也可以选择在金属层12后端开孔,以提供使导线穿过的通道,对应地,此时第二导通部122'不处于连接器外壳1的内腔中,而是与第一导通部121类似的具有一外露的端面,以和金属屏蔽圈14'接触导通。
[0025]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屏蔽圈14(14')的设计是为了配合导线接头进一步提高金属材质合围连接器外壳1的封闭效果,倘使没有金属屏蔽圈14(14')的存在,连接器外壳1也已存在较好的抗干扰功能。同时对比常规的金属外壳式连接器外壳而言,本实施例所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外壳,用于安装并容置连接器的接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包括外层、内层以及嵌设在外层和内层之间的金属层,所述外层和内层由轻型耐腐蚀材质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作为连接器对接端的接口端,所述金属层在接口端具有外露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第一导通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用于安装导线的进线端,所述金属层在其靠近进线端的一端具有外露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第二导通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外壳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通部接触导通的环形金属屏蔽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培源杨刚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唯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