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939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包括本体壳体、水冷室和水冷组件,本体壳体上盖设有壳体上盖,壳体上盖与本体壳体之间设有防尘布;水冷组件包括循环泵、进水管、出水管、蓄水箱和吸热管;本体壳体内设有吸风仓和冷却仓,吸风仓和冷却仓之间通过通风管连通,吸风仓内设有吸风风机,吸热管设于冷却仓内;循环泵、进水管、出水管和蓄水箱分别设于水冷室内,蓄水箱和循环泵通过进水管连通,循环泵和吸热管通过出水管连通,吸热管的出水端与蓄水箱连通。该工控机在满足对工控机内部的防潮、防潮性能的同时,能够对工控机内部进行有效散热,以保证其正常进行工作和使用寿命。以保证其正常进行工作和使用寿命。以保证其正常进行工作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


[0001]本技术涉及工控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

技术介绍

[0002]工控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IPC)即工业控制计算机,是一种采用总线结构,对生产过程及机电设备、工艺装备进行检测与控制的工具总称。工控机具有重要的计算机属性和特征,如具有计算机主板、CPU、硬盘、内存、外设及接口,并有操作系统、控制网络和协议、计算能力、友好的人机界面。工控行业的产品和技术非常特殊,属于中间产品,是为其他各行业提供稳定、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业计算机。
[0003]车道专用的工控机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然而车道专用的工控机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所以工控机通常会进行加固、防尘、防潮等特殊设计。然而,由于工控机内的电子元器件工作会发热而影响工控机的工作和使用寿命,所以,现有的工控机内一般会设置散热风扇,然而设置散热风扇就需要在工控机的机壳上开出入通风孔,而开了通风孔后又会影响工控机的防潮、防尘效果,导致无法适用车道恶劣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该工控机在满足对工控机内部的防潮、防潮性能的同时,能够对工控机内部进行有效散热,以保证其正常进行工作和使用寿命。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包括本体壳体、水冷室和水冷组件,所述本体壳体上盖设有壳体上盖,所述壳体上盖与所述本体壳体之间设有防尘布;所述水冷组件包括循环泵、进水管、出水管、蓄水箱和吸热管;所述本体壳体内设有吸风仓和冷却仓,所述吸风仓和所述冷却仓之间通过通风管连通,所述吸风仓内设有吸风风机,所述吸热管设于所述冷却仓内;所述循环泵、进水管、出水管和蓄水箱分别设于所述水冷室内,所述蓄水箱和所述循环泵通过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循环泵和所述吸热管通过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吸热管的出水端与所述蓄水箱连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室设于所述本体壳体下端,所述吸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壳体的底板与所述蓄水箱和出水管连通,所述吸热管的外壁和所述本体壳体的底板之间进行密封防尘处理。
[0008]所述吸风仓和所述冷却仓分别设于所述本体壳体内左右两端,所述冷却仓朝向所述吸风仓的一侧开有多个长条状的出风口,所述吸风风机将所述吸风仓外的空气吸入后经过所述通风管送入所述冷却仓内,所述冷却仓内的空气经过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冷却仓外。
[0009]所述吸热管在所述冷却仓内呈盘管状设置。
[0010]所述水冷室内还设有散热风机,所述出水管在所述水冷室内呈盘管状设置,所述
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水管对所述出水管进行冷却。
[0011]所述散热风机在所述水冷室内水平设置,所述水冷室底部位于所述散热风机正下方处开有进风窗,所述水冷室的侧壁开有出风窗。
[0012]所述水冷室下端设有垫脚。
[0013]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该工控机的壳体上盖合本体壳体之间设有防尘布,以此可以有效提高工控机的防尘性能。设置了水冷室和水冷组件,水冷组件包括循环泵、进水管、出水管、蓄水箱和吸热管,本体壳体内设有吸风仓和冷却仓,吸风仓和冷却仓之间通过通风管连通,其中,吸热管是设在冷却仓内的,水冷组件可以源源不断为冷却仓内的吸热管提供冷水以供散热用,工作时,本体壳体内的吸风仓内的吸风风机吸走本体壳体内的热风,热风经过通风管送到冷却仓内,热风在冷却仓内与吸热管接触降温形成冷风,冷风再流回本体机壳内为电子元器件降温;而吸热管内的水与热风接触后温度升高,再流回蓄水箱内冷却降温,循环泵再将蓄水箱内的冷水送入吸热管内以供本体机壳内部的散热。因此,本技术实现降温的过程中,在本体机壳内的空气流动只在本体机壳内形成对流,无需与外界空气进行空气交换,因此,本技术的本体机壳可采用全密封的状态设置,以此有效地保障了本体机壳内的防潮和防尘性能,保障工控机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本体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本体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本体壳体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水冷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具体结构说明:1本体壳体、11连接耳、12冷却仓、121 出风口、13吸风仓、131吸风风机、14通风管、2水冷室、21垫脚、 22进风窗、23出风窗、3壳体上盖、4防尘布、5水冷组件、51循环泵、52进水管、53出水管、54吸热管、55蓄水箱、6散热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参照图1-6,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包括本体壳体1、水冷室2和水冷组件5,所述本体壳体1上盖设有壳体上盖3,在本体壳体1的外侧设有连接耳11,所述连接耳11和壳体上盖3之间通过螺钉锁紧连接固定,以此实现将本体上盖3固定到本体壳体1上;所述壳体上盖3与所述本体壳体1之间设有防尘布4;所述水冷组件5包括循环泵51、进水管52、出水管53、蓄水箱55和吸热管54;所述本体壳体1内设有吸风仓13和冷却仓12,所述吸风仓13和所述冷却仓12之间通过通风管14连通,所述吸风仓13内设有吸风风机131,所述吸热管54设于所述冷却仓12内;所述循环泵51、进水管52、出水管53和蓄水箱55分别设于所述水冷室2内,所述蓄水箱55和所述循环泵51通过所述进水管52连通,所述循环泵51和所述吸热管54通过所述出水管53连通,所述吸热管54的出水端与所述蓄水箱55连通。工作时,本体壳体1内的
吸风仓13内的吸风风机131 吸走本体壳体1内的热风,热风经过通风管14送到冷却仓12内,热风在冷却仓12内与吸热管54接触降温形成冷风,冷风再流回本体机壳1内为电子元器件降温;而吸热管54内的水与热风接触后温度升高,再流回蓄水箱内冷却降温,循环泵51再将蓄水箱55内的冷水送入吸热管内以供本体机壳1内部的散热。因此,本技术实现降温的过程中,在本体机壳内1的空气流动只在本体机壳1内形成对流,无需与外界空气进行空气交换,因此,本技术的本体机壳1可采用全密封的状态设置,以此有效地保障了本体机壳1内的防潮和防尘性能,保障工控机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0023]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室2设于所述本体壳体1下端,所述吸热管 54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壳体1的底板与所述蓄水箱55和出水管 53连通,所述吸热管54的外壁和所述本体壳体1的底板之间进行密封防尘处理。此设置方式,使得整个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0024]所述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包括本体壳体(1),所述本体壳体(1)上盖设有壳体上盖(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冷室(2)和水冷组件(5),所述壳体上盖(3)与所述本体壳体(1)之间设有防尘布(4);所述水冷组件(5)包括循环泵(51)、进水管(52)、出水管(53)、蓄水箱(55)和吸热管(54);所述本体壳体(1)内设有吸风仓(13)和冷却仓(12),所述吸风仓(13)和所述冷却仓(12)之间通过通风管(14)连通,所述吸风仓(13)内设有吸风风机(131),所述吸热管(54)设于所述冷却仓(12)内;所述循环泵(51)、进水管(52)、出水管(53)和蓄水箱(55)分别设于所述水冷室(2)内,所述蓄水箱(55)和所述循环泵(51)通过所述进水管(52)连通,所述循环泵(51)和所述吸热管(54)通过所述出水管(53)连通,所述吸热管(54)的出水端与所述蓄水箱(55)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道专用工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室(2)设于所述本体壳体(1)下端,所述吸热管(54)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壳体(1)的底板与所述蓄水箱(55)和出水管(53)连通,所述吸热管(54)的外壁和所述本体壳体(1)的底板之间进行密封防尘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平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沣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