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897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轧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该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包括基座、竖向设置在基座上的立柱、夹持单元和加热单元,夹持单元包括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上夹持机构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立柱上的上顶柱,下夹持机构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立柱上的下顶柱,上顶柱和下顶柱沿同一条直线延伸,上顶柱和下顶柱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工作空间;加热单元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升降地设置在立柱上,且加热装置内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的上下两端均形成有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整体采用立式结构,上顶柱和下顶柱夹持工件,采用电磁感应加热,解决了轴类零件在加热时效处理时出现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件在加热时效处理时出现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件在加热时效处理时出现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轧辊加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轧机上使金属产生连续塑性变形的主要工作部件和工具。轧辊主要由辊身、辊颈和轴头3部分组成。辊身是实际参与轧制金属的轧辊中间部分。它具有光滑的圆柱形或带轧槽的表面。辊颈安装在轴承中,并通过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把轧制力传给机架。传动端轴头通过连接轴与齿轮座相连,将电动机的转动力矩传递给轧辊。轧辊在轧机机架中可呈二辊、三辊、四辊或多辊形式排列。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进行时效处理的时候、由于轧辊或轴类零件一般都是放置后直接进行加热灯时效处理工序,容易出现弯曲变形等现象,不但会大大的降低进行时效处理的质量、也容易导致对代加工工件的损害。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减少弯曲变形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整体采用立式结构,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用于轧辊或大型轴类零件的感应加热时效,释放工件内应力,解决了轴类零件在加热时效处理时出现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包括基座、竖向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立柱、夹持单元和加热单元,其中:所述夹持单元包括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所述上夹持机构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上顶柱,所述下夹持机构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下顶柱,所述上顶柱和所述下顶柱沿同一条直线延伸,所述上顶柱和所述下顶柱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工作空间;以及所述加热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顶柱和所述下顶柱之间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所述加热装置内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上下两端均形成有开口。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夹持机构还包括:
[0008]上顶柱横梁,与所述立柱可滑动连接;
[0009]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上,所述上顶柱横梁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
[0010]第一驱动装置;
[0011]第一丝杠,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上顶柱横梁上设置有第一螺母座,所述第一螺母座通过滚珠螺母副装配在所述第一丝杠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夹持机构还包括辅助夹持组件,所述辅助夹持组件与所述上顶柱连接;所述辅助夹持组件包括:
[0013]滑枕,与所述上顶柱连接,所述滑枕通过直线导轨副与所述上顶柱横梁产生相对
运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
[0015]感应器横梁,与所述立柱可滑动连接;
[0016]底座,与所述感应器横梁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0017]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上,所述感应器横梁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0018]第二驱动装置;
[0019]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感应器横梁上设置有第二螺母座,所述第二螺母座通过滚珠螺母副装配在所述第二丝杠上。
[0020]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保温垫,所述保温垫为陶瓷纤维。
[0021]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横梁上连接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环设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围。
[0022]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时效专用设备还包括找正单元,用于将所述工件移动至与所述下顶柱对正;所述找正单元包括第一找正机构和第二找正机构,所述第一找正机构包括:
[0023]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工件相配合的第一对正槽;
[0024]翻转机构,与所述支撑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支撑座翻转至竖向位置;
[0025]移动机构,与所述翻转机构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翻转机构和所述支撑座朝向或背向所述下顶柱移动。
[0026]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
[0027]翻转体,与所述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翻转体可转动连接;
[0028]滑动块,与所述翻转体可滑动连接;
[0029]连接杆,其第一端与所述滑动块可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连接。
[003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找正机构包括找正体,所述找正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找正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对正槽相对应的第二对正槽。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正槽和所述第二对正槽的槽壁上均设置有耐热钢条。
[003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33]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整体采用立式结构,夹持单元中的上顶柱和下顶柱夹持工件,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用于轧辊或大型轴类零件的感应加热时效,释放工件内应力,解决了轴类零件在加热时效处理时出现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
[0034]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顶柱体中设置有400X400mm的方形滑枕,滚动导轨支撑,滑枕联接上顶柱,当工件热伸长时(热伸长量不超过40mm),滑枕可以向上自由滑动,实现上顶柱自重顶紧。
[0035]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了找正单元,用于将工件移动至与下顶柱对正,第一对正槽和第二对正槽的槽壁上镶装不锈钢耐热钢条(316L)与工件接触,当工件对耐热钢条磨损严重时,可方便更换磨损的耐热钢条。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种视角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的立体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种视角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的立体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种视角的第一找正机构的立体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种视角的第一找正机构的立体图;
[004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三种视角的第一找正机构的立体图;
[004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找正机构的立体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0-基座,101-地脚螺栓,102-垫铁;
[0044]20-立柱,201-联接梁,202-立柱防护罩;
[0045]30-上夹持机构,301-上顶柱,302-上顶柱横梁,303-第一升降电机,304-第一减速机,305-第一丝杠,306-上顶柱体,307-滑枕;
[0046]40-下夹持机构,401-下顶柱,402-下顶住体;
[0047]50-加热单元,501-加热装置,502-感应器横梁,503-底座,504-第二升降电机,505-第二减速机,506-第二丝杠,507-定位环;
[0048]60-找正单元,601-支撑座,6011-第一对正槽,602-翻转体,603-滑动块,604-连接杆,605-床身,606-找正体,607-第二对正槽,608-转轴;
[0049]70-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0]通过解释以下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0)、竖向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的立柱(20)、夹持单元和加热单元(50),其中:所述夹持单元包括上夹持机构(30)和下夹持机构(40),所述上夹持机构(30)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20)上的上顶柱横梁(302),所述下夹持机构(40)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20)上的下顶柱(401),所述上顶柱横梁(302)和所述下顶柱(401)沿同一条直线延伸,所述上顶柱横梁(302)和所述下顶柱(401)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工作空间;以及所述加热单元(5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顶柱横梁(302)和所述下顶柱(401)之间的加热装置(501),所述加热装置(501)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立柱(20)上,且所述加热装置(501)内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上下两端均形成有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机构(30)还包括:上顶柱横梁(302)横梁,与所述立柱(20)可滑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20)上,所述上顶柱横梁(302)横梁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丝杠(305),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上顶柱横梁(302)横梁上设置有第一螺母座,所述第一螺母座通过滚珠螺母副装配在所述第一丝杠(30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机构(30)还包括辅助夹持组件,所述辅助夹持组件与所述上顶柱横梁(302)连接;所述辅助夹持组件包括:滑枕(307),与所述上顶柱横梁(302)连接,所述滑枕(307)通过直线导轨副与所述上顶柱横梁(302)横梁产生相对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轧辊感应加热时效专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50)还包括:感应器横梁(502),与所述立柱(20)可滑动连接;底座(503),与所述感应器横梁(502)连接,所述加热装置(501)安装于所述底座(503)上;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20)上,所述感应器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燕红付居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宇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