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871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管束和横板,所述壳体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和新风口,且回风口和新风口分别与管箱Ⅰ和管箱Ⅱ相连通,所述管束左右两端分别由左管板和右管板固定,且管束依次贯穿折流板Ⅰ、折流板Ⅱ、折流板Ⅲ和折流板Ⅳ,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室内空气进口和进气口,且进气口处安装有第一电磁阀,壳体下方设置有排风口、第一冷凝水出口和第二冷凝水出口,第一冷凝水出口和第二冷凝水出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该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结构设置合理,通过设置第一冷凝水出口、第二冷凝水出口和电磁阀,能及时将冷凝水排出从而减小换热热阻,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收效率。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空气换热
,具体为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为空气-空气换热器,众所周知空气的换热热阻较大,在换热过程中如果不对空气侧进行强化,换热的效率较低,其次当两种温差较大的气体进行换热时,如果一侧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将会发生冷凝结露现象,最终在管壁形成一层液膜,会严重影响换热效率,近年来传统的能量回收装置的空气侧换热缺少强化,冷凝液体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排风能量的回收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的推广应用。
[0003]为了解决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缺点,急需改善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的技术,能够更好的保证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的安全作业,促进空气-空气换热行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管束和横板,所述壳体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和新风口,且回风口和新风口分别与管箱Ⅰ和管箱Ⅱ相连通,所述管束左右两端分别由左管板和右管板固定,且管束依次贯穿折流板Ⅰ、折流板Ⅱ、折流板Ⅲ和折流板Ⅳ,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室内空气进口和进气口,且进气口处安装有第一电磁阀,壳体下方设置有排风口、第一冷凝水出口和第二冷凝水出口,第一冷凝水出口和第二冷凝水出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所述横板与竖板连接在一起,竖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管束之间形成有壳程。
[0006]优选的,所述壳体外形呈长方体状,壳体纵向剖面呈正方形,壳体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左管板和右管板,且壳体分别与左管板和右管板围绕形成管箱Ⅰ和管箱Ⅱ。
[0007]优选的,所述管束呈圆管状,管束水平固定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之间,管束呈阵列排布,管束连通管箱Ⅰ和管箱Ⅱ。
[0008]优选的,所述折流板Ⅰ、折流板Ⅱ、折流板Ⅲ和折流板Ⅳ形状、大小均相同,折流板均由两块横板和三块竖板构成,折流板截面呈阶梯状。
[0009]优选的,所述折流板Ⅰ和折流板Ⅲ上端垂直固定在与壳体顶面内壁,折流板Ⅱ和折流板Ⅳ下端垂直固定在与壳体底面内壁,且折流板Ⅰ和折流板Ⅲ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折流板Ⅱ和左管板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折流板Ⅳ和右管板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
[0010]优选的,所述竖板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排列成一排,管束穿过通孔。
[0011]优选的,所述室内空气进口通过壳程与排风口相连通,室内空气进口设置在壳体
左上端,排风口设置在壳体右下端。
[0012]根据传统能量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利用一种类似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装置配合一种高效折流板增强壳程流体的热扰动,安装排水阀及时将冷凝水排出,从而大大提高了排风能量的回收效率。从而使得能量回收装置使用范围更加广泛,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结构设置合理,通过设置第一冷凝水出口、第二冷凝水出口和电磁阀,能及时将冷凝水排出从而减小换热热阻,提高能量回收效率,通过设置折流板,增强管壳式换热器内的壳程流体的热扰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排风能量的回收效率,室外新风通过管束,室内空气通过壳程,使得新风温度降低,冷量得到回收,节能效果好,能够更好的保证排风冷量回收装置的安全作业,促进空气-空气换热行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展开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结构折流板三维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结构侧视展开示意图。
[0017]图中:1、回风口,2、管箱Ⅰ,3、左管板,4、室内空气进口,5、壳体,6、第一电磁阀,7、进气口,8、管束,9、管箱Ⅱ,10、新风口,11、右管板,12、排风口,13、折流板Ⅳ,14、第一冷凝水出口,15、第二电磁阀,16、壳程,17、折流板Ⅲ,18、折流板Ⅱ,19、第二冷凝水出口,20、第三电磁阀,21、折流板Ⅰ,22、横板,23、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5、管束8和横板23,所述壳体5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1和新风口10,且回风口1和新风口10分别与管箱Ⅰ2和管箱Ⅱ9相连通,所述壳体5外形呈长方体状,壳体5纵向剖面呈正方形,壳体5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左管板3和右管板11,且壳体5分别与左管板3和右管板11围绕形成管箱Ⅰ2和管箱Ⅱ9,所述管束8左右两端分别由左管板3和右管板11固定,且管束8依次贯穿折流板Ⅰ21、折流板Ⅱ18、折流板Ⅲ17和折流板Ⅳ13,所述管束8呈圆管状,管束8水平固定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11之间,管束8呈阵列排布,管束8连通管箱Ⅰ2和管箱Ⅱ9,所述折流板Ⅰ21、折流板Ⅱ18、折流板Ⅲ17和折流板Ⅳ13形状、大小均相同,折流板均由两块横板23和三块竖板24构成,折流板截面呈阶梯状,通过设置折流板,增强管壳式换热器内的壳程16流体的热扰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排风能量的回收效率,所述折流板Ⅰ21和折流板Ⅲ17上端垂直固定在与壳体5顶面内壁,折流板Ⅱ18和折流板Ⅳ13下端垂直固定在与壳体5底面内壁,且折流板Ⅰ21和折流板Ⅲ17之间的壳体5上设置有进气口7,折流板Ⅱ18和左管板3之间的壳体5上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19,折流板Ⅳ13和右管板11之间的壳体5上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14,结构设置合理,通过设置第一冷凝水出口14、第二冷凝水出口19和
电磁阀,能及时将冷凝水排出从而减小换热热阻,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所述壳体5上方设置有室内空气进口4和进气口7,且进气口7处安装有第一电磁阀6,壳体5下方设置有排风口12、第一冷凝水出口14和第二冷凝水出口19,第一冷凝水出口14和第二冷凝水出口19处分别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5和第三电磁阀20,所述横板23与竖板24连接在一起,竖板24上开设有通孔22,所述竖板24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孔22,通孔22排列成一排,管束8穿过通孔22,所述管束8之间形成有壳程16,所述室内空气进口4通过壳程16与排风口12相连通,室内空气进口4设置在壳体5左上端,排风口12设置在壳体5右下端,室外新风通过管束8,室内空气通过壳程16,使得新风温度降低,冷量得到回收,节能效果好。
[0020]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时,冷却物冷藏间通风换气时,室外新风的温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5)、管束(8)和横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1)和新风口(10),且回风口(1)和新风口(10)分别与管箱Ⅰ(2)和管箱Ⅱ(9)相连通,所述管束(8)左右两端分别由左管板(3)和右管板(11)固定,且管束(8)依次贯穿折流板Ⅰ(21)、折流板Ⅱ(18)、折流板Ⅲ(17)和折流板Ⅳ(13),所述壳体(5)上方设置有室内空气进口(4)和进气口(7),且进气口(7)处安装有第一电磁阀(6),壳体(5)下方设置有排风口(12)、第一冷凝水出口(14)和第二冷凝水出口(19),第一冷凝水出口(14)和第二冷凝水出口(19)处分别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5)和第三电磁阀(20),所述横板(23)与竖板(24)连接在一起,竖板(24)上开设有通孔(22),所述管束(8)之间形成有壳程(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外形呈长方体状,壳体(5)纵向剖面呈正方形,壳体(5)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左管板(3)和右管板(11),且壳体(5)分别与左管板(3)和右管板(11)围绕形成管箱Ⅰ(2)和管箱Ⅱ(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物冷藏间排风冷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8)呈圆管状,管束(8)水平固定在左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洪川李庆才路坤仑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鲁商冰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