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834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其作为用于UV固化型硬涂剂等的UV固化型(甲基)丙烯酸树脂的原料,与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相容性优异、溶剂溶解性优异。作为解决方法,提供一种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其特征在于,由式(1)及/或(2)表示,且重均分子量(Mw)为500以上10,000以下的范围。000以下的范围。000以下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溶剂溶解性良好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

技术介绍

[0002]树脂材料由于质量轻且价格低廉,加工性也优异等优点,因此作为工程塑料而被广泛地使用,与玻璃和金属相比表面硬度、耐擦伤性、耐化学性等较差,所以不直接作为替代材料而使用。为了改良树脂材料的这些缺点,一般进行在树脂表面形成与基材的树脂为不同素材的树脂制薄膜,保护基材的树脂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实现表面改质的硬涂处理。该硬涂层的形成,采用在基材的树脂表面涂布硬涂剂并进行干燥后,根据需要照射电子束、紫外线(UV)等放射线,使其固化的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2)。其中,使用UV固化性树脂的UV固化型硬涂剂与以往的硬涂剂相比,因可在低温且短时间内进行处理,故生产性较高,用于多种多样的用途。该UV固化型硬涂剂,作为主要成分使用季戊四醇系(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因此要求所调配的成分为与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相容性较高的物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2425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113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进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其作为用于UV固化型硬涂剂等的UV固化型(甲基)丙烯酸树脂的原料,与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相容性优异、溶剂溶解性优异。
[0005]本专利技术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下述式(1)及/或(2)所表示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中,重均分子量(Mw)为特定范围的寡聚物与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相容性优异,且溶剂溶解性也良好,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06]本专利技术如下所述。1.一种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1)及/或(2)表示,且重均分子量即Mw为500以上10,000以下的范围,[化学式1][化学式2]式(1)、(2)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碳数5~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或者碳原子数6~12的芳香族烃基,R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6、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4的烷基,X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n表示1以上的整数,其中,R6及R7的碳原子数合计为14以下,与X键合的2个氧原子并不键合在X的同一碳原子上。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由于重均分子量(Mw)为500以上10,000以下的范围,与季戊四醇系(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相容性优异,且溶剂溶解性也良好,因此最适合作为UV固化型硬涂剂的原料,通过UV固化可以形成平滑的涂膜,在工业上发挥有利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实施例1中合成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1c)的1H-NMR频谱图。图2为实施例2中合成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1d)的1H-NMR频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本专利技术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为下述式(1)及/或下述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如下述反应式所示,可通过式(A)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寡聚物与(甲基)丙烯酰氯这样的(甲基)丙烯酸化剂反应获得,其重均分子量(Mw)为500以上10,000以下的范围。[化学式3][化学式3][化学式3](反应式中的R1~R7、X、n的定义与上述的式(1)、(2)相同。)
[0010]<关于式(A)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寡聚物>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对作为其合成原料的下述式(A)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寡聚物进行详细的说明来加以说明。即,关于式(A)中的R1~R4、R6、R7、X、n的具体例、优选的化学基及其取代基等,与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的式(1)或者(2)中的R1~R7、X、n相同。
[化学式4](式(A)中的R1~R4、R6、R7、X、n的定义与上述的式(1)、(2)相同。)上述式(A)中,R1、R2、R3及R4中的任意一个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时,作为烷基,优选碳原子数1~4的直链状、支链状的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等。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效果的范围内这类烷基中可以具有例如苯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等取代基。R1、R2、R3及R4中的任意一个为碳原子数5~12的环烷基时,作为环烷基,优选碳原子数5~7的环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环己基、环戊基、环庚基等。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效果的范围内这类环烷基中可以具有例如直链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苯基等取代基。此外,R1、R2、R3及R4中的任意一个为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时,作为烷氧基,优选碳原子数1~4的直链状、支链状的烷氧基,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等。在不损害本申请效果的范围内这类烷氧基中可以具有例如苯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等取代基。进而,R1、R2、R3及R4中的任意一个为碳原子数6~12的芳香族烃基时,作为芳香族烃基,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苯基、萘基等。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效果的范围内这类芳香族烃基中,可被例如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及/或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取代1~3个左右。R1、R2、R3及R4的取代基键合的位置相对于键合在该苯环上的氧原子优选邻位。上述式(A)中,R6及R7中的任意一个为碳原子数1~14的烷基时,作为烷基,优选碳原子数1~12的直链状、支链状的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等。其中,R6及R7的碳原子数合计必须为14以下。上述式(A)中,X具体而言表示亚乙基、亚正丙基、丙烷-1,2-二基、亚正丁基、丁烷-1,3-二基、丁烷-1,2-二基、丁烷-2,3-二基,其中优选亚乙基、亚正丙基、丙烷-1,2-二基、亚正丁基,更优选亚乙基、丙烷-1,2-二基,特别优选亚乙基。
[0011]式(A)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寡聚物,可使用通过以往公知的任意制造方法制造而得的物质。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界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换法、吡啶法、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法、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等。其中,使用界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换法、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在产业上较为有利。这些方法中,特别优选不使用光气的熔融酯交换法、基于熔融酯交换法的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上述制造方法通过使用下述式(B)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形成剂加以进行。[化学式5](式(B)中的R1~R4、R6、R7、X的定义与上述的式(1)、(2)相同。)
[0012]<关于式(B)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作为式(B)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双(4-(2-羟乙氧基)苯基)甲烷、2,2-双(4-(2-羟乙氧基)苯基)丙烷、2,2-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末端(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寡聚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1)及/或(2)表示,且重均分子量即Mw为500以上10,000以下的范围,[化学式1][化学式2]式(1)、(2)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碳数5~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8的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崎充孝须藤健
申请(专利权)人:本州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