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90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以太网切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包括结构外壳、电气组件和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所述主控板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该以太网切换设备,通过设置主控板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主控板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可以满足对于不同网络之间的灵活切换,切换方式兼并远程、手动两种切换方式,元器件选用工业级及以上等级,配合铝合金外壳设计,可适应恶劣的工业、军工等领域。领域。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以太网切换
,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以太网接口已成为数据通信的一种典型接口方式,而越来越多的系统不仅仅依赖于同一网络接口进行数据通信,在使用不同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需要对网络物理链路进行切换,
[0003]现有货架产品可通过按键方式对网络进行链路切换,切换方式单一,不能实现远程控制;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采用远程网络控制及手动控制两种方式对以太网物理链路进行选择切换,满足了系统对多种网络通路选择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采用ARM+MCU架构,配合多组继电器实现对以太网链路进行二选一切换,其中ARM作为设备的主处理器实现对设备远程控制管理和切换命令接收,MCU作为协处理器实现手动网络切换,并通过ARM主处理命令交互实现远程网络切换功能。设备外壳采用铝合金材质,铣加工工艺设计,可适用于较为恶劣的工业、军工领域。
[0005]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包括结构外壳、电气组件和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所述主控板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
[0006]所述ARM核心电路通过UART串口与MCU核心电路电性连接,所述MCU核心电路通过IO口语继电器组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组电路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结构外壳的表面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结构外壳的后侧设置有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和远程控制接口,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有电源开关、选择开关和指示灯,所述结构外壳的分别两侧设置有安装法兰和散热通风孔。
[0008]优选地,所述主控板上的接口分别与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远程控制接口、电源开关、选择开关和指示灯均通过PCB板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MCU核心电路与手动切换开关KEY电性连接,所述KEY切换开关具有3个档位,分别为LAN1档、LAN2档和自动档,其中在LAN1或LAN2档位时对应选择LAN1联通至LAN3或LAN2联通至LAN3。
[0010]优选地,所述ARM核心电路具有1个继电器组,继电器组为8个双刀双掷信号继电器,通过8个继电器可对2个千兆以太网的4对网络信号进行二选一切换,继电器组通过MCU的IO口控制ULN2803进行驱动。
[0011]优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实现外部供电转换为设备内部供电,本设备中外部供电为DC24V供电输入。
[0012]优选地,所述主控板的工作环境温度为-40℃至+80℃。
[0013]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
[0014]通过设置主控板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主控板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可以满足对于不同网络之间的灵活切换,切换方式兼并远程、手动两种切换方式,元器件选用工业级及以上等级,配合铝合金外壳设计,可适应恶劣的工业、军工等领域。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的结构外壳结构立体前视图;
[0016]图2为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的结构外壳结构立体后视图;
[0017]图3为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的结构外壳结构爆炸图;
[0018]图4为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的原理框图。
[0019]图中:1、结构外壳;2、电气组件;3、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参照图1-4,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包括结构外壳1、电气组件2和主控板3,主控板3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主控板3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
[0022]ARM核心电路通过UART串口与MCU核心电路电性连接,MCU核心电路通过IO口语继电器组电路电性连接,继电器组电路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性连接;AMR核心电路扩展1路以太网CTLR,通过此以太网实现远程命令的控制;当ARM收到切换命令时,通过UART串口把此切换命令传输给MCU;通过选择不同组以实现对2路以太网接口LAN1/LAN2的二选一切换,即LAN1联通至LAN3或LAN2联通至LAN3;
[0023]结构外壳1的表面呈长方体形状,结构外壳1的后侧设置有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和远程控制接口,电气组件2包括有电源开关、选择开关和指示灯,结构外壳1的分别两侧设置有安装法兰和散热通风孔,方案桌面使用或安装固定,减少外壳内部热量聚集,整体结构外壳以铝合金铣加工加工而成,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减轻重量。以适应恶劣复杂环境;
[0024]主控板3上的接口分别与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远程控制接口、电源开关、选择开关和指示灯均通过PCB板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0025]MCU核心电路与手动切换开关KEY电性连接,KEY切换开关具有3个档位,分别为LAN1档、LAN2档和自动档,其中在LAN1或LAN2档位时对应选择LAN1联通至LAN3或LAN2联通至LAN3;手动切换的优先级高于网络远程切换优先级,在自动挡时可通过远程网络切换LAN1联通至LAN3或LAN2联通至LAN3;
[0026]ARM核心电路具有1个继电器组,继电器组为8个双刀双掷信号继电器,通过8个继电器可对2个千兆以太网的4对网络信号进行二选一切换,继电器组通过MCU的IO口控制ULN2803进行驱动;
[0027]电源转换电路实现外部供电转换为设备内部供电,本设备中外部供电为DC24V供电输入;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景,本电路在输入端具有滤波、浪涌抑制、防反接、过流保护、隔离、降额等设计,同时选用隔离型电源模块充分考虑降额设计,降低电源转换电路的EMI,同时配合输出滤波电路使得输出供电的纹波减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供电质量。以适应恶劣的工业、军工工作环境;
[0028]主控板3的工作环境温度为-40℃至+80℃;通过结构外壳两侧法兰安装固定锁紧,亦可应对具有振动、冲击的使用环境。设备上电后可通过切换开关或网络远程切换方式进行网络二选一切换,且切换开关手动切换方式优先级高于网络远程切换方式,只有切换开关在自动档时,网络远程切换方式才会生效。在设备重新上电后,切换状态为最后一次的切换状态,实现掉电记忆功能。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包括结构外壳(1)、电气组件(2)和主控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3)为一块印刷电路板,通过螺钉与结构外壳螺纹连接,所述主控板(3)由4部分电路组成,包括有ARM核心电路、MCU核心电路、继电器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所述ARM核心电路通过UART串口与MCU核心电路电性连接,所述MCU核心电路通过IO口语继电器组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组电路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外壳(1)的表面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结构外壳(1)的后侧设置有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和远程控制接口,所述电气组件(2)包括有电源开关、选择开关和指示灯,所述结构外壳(1)的分别两侧设置有安装法兰和散热通风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以太网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3)上的接口分别与网络选择接口、供电接口、远程控制接口、电源开关、选择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陈明公维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鹍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