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701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加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包括呈管状且内设有电阻丝的发热体、设置在发热体一端的离心风扇、设置在离心风扇上且用于驱动离心风扇的叶轮转动的电机,离心风扇的叶轮旋转中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离心风扇的蜗壳的输出端的中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在电机带动离心风扇的叶轮转动时,处于叶轮的叶片间的空气受离心力的作用向外飞逸,具有风压大、风量大、风力强的特点,此时通过发热体、离心风扇和电机的组合,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防止热风逆流,提高工作时的风压的效果。提高工作时的风压的效果。提高工作时的风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加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加热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加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空气加热结构是由发热体、轴流风扇和电机组成。发热体多采用在金属管内设置高温电阻丝的管状电热元件,轴流风扇的出风口与发热体相连通。在使用时,电机带动轴流风扇转动,轴流风扇转动时将空气吹到发热体内与工作中的高温电阻丝热交换,最终实现吹出热风。
[0003]但是在该空气加热结构使用过程中,因轴流风扇工作过程中存在风压低的特性,若是发热体的出风口被遮挡,存在热风无法排出而导致热风逆向流动的问题,存在安全问题;且若是发热体的长度较长,轴流风扇所产生的风力无法将高效的电加热丝中的热量带出,导致吹出的热风温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加热结构,通过发热体、离心风扇和电机的组合,从而提高工作时的风压。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包括呈管状且内设有电阻丝的发热体、设置在发热体一端的离心风扇、设置在离心风扇上且用于驱动离心风扇的叶轮转动的电机,所述离心风扇的叶轮旋转中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所述离心风扇的蜗壳的输出端的中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
[0006]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离心风扇包括连接发热体和电机的蜗壳、设置在蜗壳内且与电机联动的叶轮,所述电机安装在蜗壳的一个扁平侧壁上,所述蜗壳的另一个扁平侧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蜗壳的输出端与蜗壳的渐开线起点位置处成锐角,沿着所述蜗壳的渐开线的延伸方向,所述叶轮的周侧与蜗壳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叶轮上设置有朝向电机的散热风叶,所述蜗壳对应电机安装的部分设置有散热孔。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的扁平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口大小的开口调节机构,所述开口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蜗壳的扁平侧壁上的基座、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调节板、螺纹连接在基座上且在拧紧时用于压紧调节板的调节螺丝,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使得调节板完全不覆盖进风口的缺口,且在所述调节板转动过程中,所述调节板可完全覆盖进风口。
[000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1、在电机带动离心风扇的叶轮转动时,处于叶轮的叶片间的空气受离心力的作用向外飞逸,具有风压大、风量大、风力强的特点,此时通过发热体、离心风扇和电机的组合,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防止热风逆流,提高工作时的风压的效果;同时离心风扇的叶轮旋转中
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离心风扇的蜗壳的输出端的中心线与发热体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可保证离心风扇输送到发热体内的风压;
[0011]2、在电机带动叶轮转动时,空气被强迫引入叶轮的中心,并在叶轮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增压,沿着蜗壳的内表面流动,并从蜗壳的输出端输出后进入发热体内;蜗壳的输出端与蜗壳的渐开线起点位置处成锐角,可减少输入端风压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0012]3、通过在叶轮上设置朝向电机的散热风叶,且蜗壳对应电机安装的部分设置散热孔,此时在电机带动叶轮转动时,散热风叶运转中产生的风通过散热孔后可对电机进行散热降温;
[0013]4、需要调节进风口大小以改变离心风扇的进风量时,先拧松调节螺丝,再转动调节板,改变调节板覆盖进风口的面积,以调节进风口的大小,最终拧紧调节螺丝对调节板的位置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实施例1的正视图;
[0015]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0016]图3是实施例1中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爆炸图;
[0019]图6是实施例3的结构爆炸图;
[0020]图7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发热体;11、电阻丝;2、离心风扇;21、蜗壳;211、进风口;212、输出端;213、散热孔;22、叶轮;221、散热风叶;3、电机;4、锐角部分;5、开口调节机构;51、基座;52、调节板;521、缺口;522、齿槽;53、调节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呈管状且内设有电阻丝11的发热体1、设置在发热体1一端的离心风扇2、设置在离心风扇2上且用于驱动离心风扇2的叶轮22转动的电机3。
[0024]如图2和图3所示,离心风扇2包括连接发热体1和电机3的蜗壳21、设置在蜗壳21内且与电机3联动的叶轮22。蜗壳21与发热体1之间通过多个螺丝固定。电机3安装在蜗壳21的一个扁平侧壁上,蜗壳21的另一个扁平侧壁上设有进风口211;沿着所述蜗壳21的渐开线的延伸方向,叶轮22的周侧与蜗壳21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0025]如图1到图3所示,离心风扇2的叶轮22旋转中心线(也为电机3的输出轴的旋转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离心风扇2的蜗壳21的输出端212的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同时蜗壳21的输出端212与蜗壳21的渐开线起点位置处成锐角,蜗壳21的输出端212与蜗壳21的渐开线起点形成锐角的位置称作为锐角部分4。
[0026]实施效果:在电机3带动离心风扇2的叶轮22转动时,处于叶轮22的叶片间的空气受离心力的作用向外飞逸,具有风压大、风量大、风力强的特点,此时通过发热体1、离心风
扇2和电机3的组合,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防止热风逆流,提高工作时的风压的效果;同时离心风扇2的叶轮22旋转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离心风扇2的蜗壳21的输出端212的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可保证离心风扇2输送到发热体1内的风压。
[0027]实施例2: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蜗壳21设有进风口211的扁平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口211大小的开口调节机构5。开口调节机构5包括一体设置在蜗壳21的扁平侧壁上的基座51、转动连接在基座51上的调节板52、螺纹连接在基座51上且在拧紧时用于压紧调节板52的调节螺丝53。调节板52上设置有使得调节板52完全不覆盖进风口211的缺口521,且在调节板52转动过程中,调节板52可完全覆盖进风口211。同时在调节板52远离缺口521的周侧设置有多个齿槽522,以便于转动调节板52。
[0028]实施效果:通过先拧松调节螺丝53,再转动调节板52,改变调节板52覆盖进风口211的面积,以调节进风口211的大小,最终拧紧调节螺丝53对调节板52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实现调节进风口211大小以改变离心风扇2的进风量。
[0029]实施例3: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叶轮22上一体设置有朝向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管状且内设有电阻丝(11)的发热体(1)、设置在发热体(1)一端的离心风扇(2)、设置在离心风扇(2)上且用于驱动离心风扇(2)的叶轮(22)转动的电机(3),所述离心风扇(2)的叶轮(22)旋转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垂直,所述离心风扇(2)的蜗壳(21)的输出端(212)的中心线与发热体(1)内形成的风道中心线相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扇(2)包括连接发热体(1)和电机(3)的蜗壳(21)、设置在蜗壳(21)内且与电机(3)联动的叶轮(22),所述电机(3)安装在蜗壳(21)的一个扁平侧壁上,所述蜗壳(21)的另一个扁平侧壁上设有进风口(211),所述蜗壳(21)的输出端(212)与蜗壳(21)的渐开线起点位置处成锐角,沿着所述蜗壳(21)的渐开线的延伸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光前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上虞冠业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