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5172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用于500kV变电站中主变的降噪,所述的主变包括相互连接的变电组件和油箱,该降噪结构包括第一降噪模块和第二降噪模块,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包括变电降噪组件和油箱降噪组件,所述的变电降噪组件包括依次竖直设置于地面的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的顶部连接的第四隔声板,所述的变电组件设置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之间,所述的油箱设置于第一隔声板和第二隔声板之间,所述的第二降噪模块设置于第一降噪模块的外围,包括多个降噪单元,所述的多个降噪单元依次连接成折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效减少500kV变电站噪声且成本低等优点。且成本低等优点。且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变电站降噪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导致新建的500kV变电站周围开始出现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与110kV、220kV变电站相比, 500kV变电站噪声源种类较多、噪声源强较大、噪声影响较复杂,对站外环境的影响也较明显。
[0003]在变电站的运行期间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断路器和屋外配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电磁噪声及冷却风扇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根据相关环境噪声标准要求,500kv变电站工程产生的噪声需要在昼间控制在55dB(A)、夜间控制在45dB(A)以内。
[0004]由于制造工艺参差不齐、设备老化、长期运行、与敏感点距离较近等一系列原因,变电站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与变电站噪声问题相关的纠纷、投诉案件不断上升,变电站噪声问题已成为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迫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500kV 变电站的降噪结构,有效减少变电站噪声污染且成本低。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用于500kV变电站中主变的降噪,所述的主变包括相互连接的变电组件和油箱,该降噪结构包括第一降噪模块和第二降噪模块,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包括变电降噪组件和油箱降噪组件,所述的变电降噪组件包括依次竖直设置于地面的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的顶部连接的第四隔声板,所述的变电组件设置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之间,所述的油箱设置于第一隔声板和第二隔声板之间;
[0008]所述的第二降噪模块由多个依次连接的降噪单元构成,设置于第一降噪模块的外围。第二降噪模块主要设置于靠近变电组件的两个角处,并包围变电组件两侧,进一步隔断变电组件穿过第一降噪模块后的噪声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还包括防火墙和吸声体,所述的防火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的连接,中部与第二隔声板连接,所述的防火墙、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相互配合形成围墙,包围变电组件和油箱,所述的吸声体设置于防火墙内侧。变电组件是变电站主变的最大噪声来源之一,第二隔声板、第三隔声板、防火墙和第四隔声板包围变电组件,形成第一层降噪,同时第一隔声板能够在隔断油箱噪声的同时,进一步隔断变电组件穿过第一层降噪后的噪声。
[00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吸声体包括多块矩形吸声体,所述的多块矩形吸声体分别均匀排列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之间的防火墙上,形成吸声体阵列。
[00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吸声体为铝蜂窝吸声板。所述的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
第三隔声板、第四隔声板和铝蜂窝吸声板的厚度均设置为10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排风口处的排风消声器,所述的排风消声器设置于第四隔声板的上部,用于对风机的排风降噪,进一步降低噪声影响。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排风消声器包括外壳、角铁、百叶出风口和导流板,所述的外壳为长方体外壳,所述的角铁呈U型,设置于外壳底部的两角,用于固定安装排风消声器,所述的百叶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外壳的两侧面,所述的导流板(84) 设置于外壳内部。
[0014]优选地,所述的第二隔声板的高度小于第三隔声板的高度,所述的第四隔声板倾斜设置于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之上,所述的第一隔声板的高度大于油箱的高度,各隔声板的尺寸配合各主变的结构和尺寸,提高可靠性。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隔声板上开设油管孔,用于穿设连接油箱和变电组件的油管,且其两侧分别设置进出门,所述的第三隔声板的两侧分别设置进出门和进风消音器。
[0016]进一步地,所述的降噪单元包括固定安装于地基内的主支撑柱、设置于地基上表面的辅支撑柱以及横向设置于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之间的屏障板,所述的屏障板设置多个,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上下两个相邻屏障板之间的距离为8-9cm,主支撑柱起主要支撑的作用,但是需要打入地基中,加工困难,而辅支撑柱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且加工简单。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降噪单元的高度为3m、5m或10m。
[0018]第二降噪模块设置两个,分别设置于靠近变电组件的两个角处,多个降噪单元相互配合形成Z型折线,构成一个第二降噪模块,第二降噪模块一端的起点与第二隔声板平行,另一端朝第三隔声板外侧延伸。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0]1)本技术采用两层相互作用的降噪模块,重点对500kV变电站中主变的变电组件进行降噪,能够治理变电站中最主要的噪声,有效提高变电站的降噪性能;
[0021]2)本技术通过设置排风消声器和进风消音器,对变电组件的进风口和排风口都进行降噪处理,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的降噪性能;
[0022]3)本技术中采用的隔声板、吸声体以及屏障板等材料,均能轻松获取,只通过设计其摆放位置与相互之间的联系,提高降噪效果,实施简单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中500kV变电站中主变的降噪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第一降噪模块俯视图;
[0025]图3为第一降噪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图 (3a)的A-A剖面图,图(3c)为图(3a)的B-B剖面图;
[0026]图4为第一降噪模块侧面剖视图;
[0027]图5为排风消声器的立体图;
[0028]图6为排风消声器的剖视图;
[0029]图7为排风消声器的俯视图;
[0030]图8为防火墙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第二降噪模块中降噪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现有变电站周围噪声示意图;
[0033]图11为采用本技术结构后变电站周围噪声示意图。
[0034]其中,1、变压器,2、第一隔声板,3、第二隔声板,4、第三隔声板,5、防火墙,6、第二降噪模块,61、辅支撑柱,62、主支撑柱,63、屏障板,64、地基, 7、油箱,8、排风消声器,81、角铁,82、外壳,83、百叶出风口,84、导流板,9、第四隔声板,10、进风消音器,11、进出门,12、油管孔,13、吸声体,14、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实施例
[0037]本技术提供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用于500kV变电站中主变的降噪,所述的主变包括相互连接的变电组件和油箱,其特征在于,该降噪结构包括第一降噪模块和第二降噪模块(6),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包括变电降噪组件和油箱降噪组件,所述的变电降噪组件包括依次竖直设置于地面的第一隔声板(2)、第二隔声板(3)和第三隔声板(4)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二隔声板(3)和第三隔声板(4)的顶部连接的第四隔声板(9),所述的变电组件(1)设置于第二隔声板(3)和第三隔声板(4)之间,所述的油箱(7)设置于第一隔声板(2)和第二隔声板(3)之间;所述的第二降噪模块(6)由多个依次连接的降噪单元构成,设置于第一降噪模块的外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还包括防火墙(5)和吸声体(13),所述的防火墙(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隔声板(2)和第三隔声板(4)的连接,中部与第二隔声板(3)连接,所述的防火墙(5)、第一隔声板(2)、第二隔声板(3)和第三隔声板(4)相互配合形成围墙,包围变电组件(1)和油箱(7),所述的吸声体(13)设置于防火墙(5)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声体(13)包括多块矩形吸声体,所述的多块矩形吸声体分别均匀排列于第二隔声板(3)和第三隔声板(4)之间的防火墙(5)上,形成吸声体阵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声体(13)为铝蜂窝吸声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00kV变电站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降噪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排风口处的排风消声器(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卓林龚淼卢晨朱春叶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