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工艺、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4749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工艺、应用,其中压敏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丙烯酸丁酯5%~20%,丙烯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工艺、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胶粘剂
,尤其涉及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工艺、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压敏胶粘剂(PSA)是一种在很轻的作用力下就能形成比较牢固的粘接力。丙烯酸酯压敏胶是由(甲基)丙烯酸(酯)聚合形成的共聚物,具有原料易得、配方简单、粘接范围广、耐候性好、低毒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子、汽车、家装、家电、新能源等领域。丙烯酸酯压敏胶分为溶剂型、乳液型、辐射固化型、无溶剂型四大类别,市场上主要以溶剂型、乳液型为主,日本欧美等在此领域发展较为成熟,近年来光固化性、无溶剂型发展也颇为迅速。溶剂型丙烯酸压敏胶由于其优异性能,在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是乳液型丙烯酸压敏胶无法替代的。
[0003]但是在一些非极性性的材料表面(如PP、PE、PTFE)的粘接方面,传统的溶剂型压敏胶的存在粘接强度低,附着力弱,容易发生翘曲现象的缺陷。因此,急需对现有的压敏胶水配方以及工艺进行改良,以满足在非极性材料上面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非极性材料表面贴合力强、无翘曲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工艺、应用。
[0005]为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0006]丙烯酸丁酯5%~20%,
[0007]丙烯酸-2-乙基己酯10%~35%,
[0008]单体A 2%~10%,
[0009]丙烯酸2%~5%,
[0010]丙烯酸羟丙酯0%~2%,
[0011]含氟单体0%~5%,
[0012]单体B 0%~2%,
[0013]引发剂0.3%~1.5%,
[0014]增粘树脂5%~20%,
[0015]溶剂余量。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体A为长链丙烯酸烷基酯,其包括丙烯酸癸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体B为含有氨基的单体,其包括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和甲苯的混合物,比例为4:1~3:
2。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优选偶氮二异丁腈。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聚合松香、氢化松香酯、萜烯树脂、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地优选氢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两者比例为4:1~2:1。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含氟单体,包括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六氟丁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丙烯酸压敏胶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3]a、取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单体A、丙烯酸、2/3丙烯酸羟丙酯、1/2单体B、2/3溶剂,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C;取1/3丙烯酸羟丙酯、含氟单体、1/2单体B,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D,混合物C、D待用;
[0024]b、取1/5~1/4混合物C投入反应釜中,升温至69-70℃,然后将1/3~1/2的引发剂溶解在适量溶剂中,加入反应釜,反应45-75min,得到预聚体;
[0025]c、在步骤b得到的预聚体中,在2-2.5h内匀速滴加剩余的混合物C,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控制在75-76℃;当滴加至1-1.5h时间时,向剩余的混合物C中加入混合物D,搅拌3-6min之后,继续滴加0.5-1.5h,反应温度控制在80-82℃,进行改性聚合,滴加结束后,83-85℃继续保温50-70min,使聚合物分子量进一步增长;
[0026]d、向反应釜内加入剩余的引发剂,83-85℃继续保温2.5-3.5h;然后在,加入剩余的溶剂,直接加料,加完后继续搅拌1-2h,接着再加入增粘树脂,搅拌1.5-2.5h,使增粘树脂充分溶解,制得所述丙烯酸酯压敏胶。
[002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贴合于非极性材料表面上的应用。
[00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在丙烯酸酯压敏胶中添加基于其质量百分比1.0%~3.0%的交联剂,搅拌均匀,然后涂布于基材上,在98-105℃环境中交联固化2-5min,然后在37-45℃环境中熟化40-56h,最后将所得胶粘剂制品贴合于非极性材料表面。
[002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非极性材料包括PP、PE、PTFE。
[003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交联剂包括金属盐、环氧树脂、活泼羟甲基树脂、多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地优选多异氰酸酯。
[0031]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1)多种单体的复配使用,引入长链丙烯酸烷基酯以及含氟单体,降低丙烯酸压敏胶整体的表面张力,2)引入含有氨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使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间形成一定的交联,提高压敏胶的内聚性能。3)选取低极性的增粘树脂,提高剥离力且增强与非极性材料之间的粘合力。4)采用分步接枝聚合的方法,对预聚体进行结构改性,制备得到满足使用要求的丙烯酸酯压敏胶,通过本专利技术涂布制备得到的胶粘剂制品在非极性材料表面贴合之后,展现了良好的粘结力和耐温性,并且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容易翘曲的现象,贴合剥离之后无残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3]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0034]丙烯酸丁酯5%~20%,
[0035]丙烯酸-2-乙基己酯10%~35%,
[0036]单体A 2%~10%,
[0037]丙烯酸2%~5%,
[0038]丙烯酸羟丙酯0%~2%,
[0039]含氟单体0%~5%,
[0040]单体B 0%~2%,
[0041]引发剂0.3%~1.5%,
[0042]增粘树脂5%~20%,
[0043]溶剂余量。
[0044]所述单体A为长链丙烯酸烷基酯,所述单体A包括丙烯酸癸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5]所述单体B为含有氨基的单体,所述单体B包括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6]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和甲苯的混合物,比例为4:1~3:2;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优选偶氮二异丁腈。所述的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聚合松香、氢化松香酯、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丙烯酸丁酯 5%~20%,丙烯酸-2-乙基己酯 10%~35%,单体A 2%~10%,丙烯酸 2%~5%,丙烯酸羟丙酯 0%~2%,含氟单体 0%~5%,单体B 0%~2%,引发剂 0.3%~1.5%,增粘树脂 5%~20%,溶剂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A为长链丙烯酸烷基酯,其包括丙烯酸癸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B为含有氨基的单体,其包括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和甲苯的混合物,比例为4:1~3: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聚合松香、氢化松香酯、萜烯树脂、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单体,包括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六氟丁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中的一种或几种。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压敏胶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取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单体A、丙烯酸、2/3丙烯酸羟丙酯、1/2单体B、2/3溶剂,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C;取1/3丙烯酸羟丙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良端吴林群周晓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晶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