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3303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及装置,包括: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关系分析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相距不同距离时,一个同步激发点源所产生的有效波、浅层折射波对另一同步激发点源的影响;根据待探测区域的地质、历史测井、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地球物理参数、观测系统采集参数、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根据地球物理参数和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基于上述影响模拟小于/等于/大于两倍最大炮检距时的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的激发记录,确定距离参数;根据距离参数控制进行DS4采集生产。该方案为DS4采集生产提供合理的距离参数,增加采集数据的品质。增加采集数据的品质。增加采集数据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采集
,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与炸药相比,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传统可控震源勘探通常采用一组可控震源进行作业,施工效率低。这种采集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勘探需求。1995年,阿曼石油公司(PDO)率先进行了滑动扫描试验,并创造了1808炮/天的记录,开创了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新时代。H.Justus Rozemond(1996年)发表了滑动扫描采集的论文,并阐述了其原理。Silverman(1979年)提出了同步激发的技术,该采集方法效率可提高近50%。Jeffryes(2002年)提出了同步滑动扫描技术,在此基础上,2009年,Jack Bouska发表了关于距离分离同步扫描(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weeping,简称DS3)的论文,并结合滑动扫描技术,形成了距离分离同步滑动扫描激发技术(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lip-sweep,简称DS4),DS4技术可多组震源同时施工且具有高效性。高效采集技术的发展以及勘探周期、采集成本的要求共同推动了宽方位、高密度采集技术的应用。
[0003]距离分离同步滑动扫描(DS4)采集技术是建立在同步激发和滑动扫描技术基础之上的。DS4方法是一种高效可控震源采集方法,它通过将同步激发的炮点相隔一定距离,并设定滑动时间,借助数传电台及震源箱体等特定采集设备,无需等待上一震次扫描结束即可起震,用采集一炮的时间达到采集多炮的目的。该采集技术中有两个重要的采集参数,一个是滑动时间,另外一个是同步激发的震源组之间的水平距离。关于滑动时间的选择在国外许多文献中可以查到,但关于可控震源组之间相隔的水平距离该如何选择,在国内外文献中没有具体的相关信息,不合理的水平距离会影响采集数据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确定合理的水平距离,影响采集数据的品质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6]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
[0007]根据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分析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相距不同距离时,一个同步激发点源所产生的有效波、浅层折射波对另一同步激发点源的影响,获得影响结果;
[0008]根据待探测区域的地质数据、历史测井数据和历史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
[0009]根据所述地球物理参数和历史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根据所述观测系统采集参数确定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
[0010]基于所述影响结果,根据所述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和所述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模拟待探测区域内小于两倍最大炮检距、等于两倍最大炮检距、大于两倍最大炮检距时的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的激发记录,根据激发记录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为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
[0011]根据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控制进行DS4采集生产。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0013]推导模块,用于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
[0014]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分析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相距不同距离时,一个同步激发点源所产生的有效波、浅层折射波对另一同步激发点源的影响,获得影响结果;
[0015]地球物理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待探测区域的地质数据、历史测井数据和历史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
[0016]观测系统采集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球物理参数和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根据所述观测系统采集参数确定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
[0017]距离参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影响结果,根据所述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和所述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模拟待探测区域内小于两倍最大炮检距、等于两倍最大炮检距、大于两倍最大炮检距时的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的激发记录,根据激发记录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为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
[0018]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控制进行DS4采集生产。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所述方法。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002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关系分析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相距不同距离时,一个同步激发点源所产生的有效波、浅层折射波对另一同步激发点源的影响;根据待探测区域的地质、历史测井、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地球物理参数、观测系统采集参数、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根据地球物理参数和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基于上述影响模拟小于/等于/大于两倍最大炮检距时的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的激发记录,确定距离参数;根据距离参数控制进行DS4采集生产。该方案为DS4采集生产提供合理的距离参数,减少野外试验,节省时间及成本,同时增加采集数据的品质。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流程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t与X的关系示意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个同步激发点源X1、X2与t的关系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拟同步激发点源激发的软件参数设置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拟的同步震源记录(同步激发点源S1与S2之间的距离小于2倍最大炮检距);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拟的同步震源记录(同步激发点源S1与S2之间的距离等于2倍最大炮检距);
[0029]图7是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根据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分析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相距不同距离时,一个同步激发点源所产生的有效波、浅层折射波对另一同步激发点源的影响,获得影响结果;根据待探测区域的地质数据、历史测井数据和历史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根据所述地球物理参数和历史物探地震数据,确定待探测区域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根据所述观测系统采集参数确定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基于所述影响结果,根据所述待探测区域的地球物理参数和所述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模拟待探测区域内小于两倍最大炮检距、等于两倍最大炮检距、大于两倍最大炮检距时的两个同步激发点源的激发记录,根据激发记录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为两倍最大炮检距的距离;根据所述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控制进行DS4采集生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方式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确定处于不同深度的三个介质R1、R2、R3,根据三个介质R1、R2、R3建立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确定R1介质上的速度和厚度;确定R2介质上的速度和厚度;确定激发源点A到接收点C之间的距离;确定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在介质R2上的入射角、在介质R3上的入射角;确定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在介质R1和R2之间的行程在地表上的投影;确定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到达R2介质和该地震波到达R3介质反射到R2介质之间的距离;根据R1介质上的速度和厚度、R2介质上的速度和厚度、激发源点A到接收点C之间的距离、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在介质R2上的入射角、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在介质R3上的入射角、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在介质R1和R2之间的行程在地表上的投影、激发源点A处的地震波到达R2介质和该地震波到达R3介质反射到R2介质之间的距离,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如下公式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
其中,t表示旅行时间;h1表示R1介质上的厚度;V1表示R1介质上的速度;h2表示R2介质上的厚度;V2表示R2介质上的速度;x表示激发源点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x=2L1+L0,L1表示地震波在R1介质和R2介质之间的行程在地表上的投影;L0表示A点处的地震波到达R2介质和该地震波到达R3介质反射到R2介质之间的距离;R1介质、R2介质、R3介质为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中的三层介质,A点为R1介质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响结果包括:假设有两个同步激发点源S1和S2,当两个同步激发点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小于2倍炮检距时,同步激发点源S2的有效波及浅层折射波会干扰到同步激发点源S1的有效波;当两个同步震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2倍炮检距时,同步激发点源S2的有效波及浅层折射波则不会干扰到S1的有效波,不存在源间污染及干扰波干扰。5.一种确定可控震源距离分离滑动扫描距离参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推导模块,用于根据建立的三层水平均匀介质模型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得到地震波旅行时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分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平肖虎马涛张华张树慧于敏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