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3145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播种机包括机架,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土壤预处理机构、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土壤预处理机构位于机架前端,关键在于:所述土壤预处理机构包括与机架固定连接的种铲和肥铲,种铲和肥铲的前端都向下倾斜设置,种铲的前端位于肥铲后端的上方,播种机构的排料口位于种铲后端的下方,施肥机构的排料口位于肥铲后端的下方。不用对土地进行旋耕操作,可以保持土壤原状表层,避免对地表土壤结构造成损坏,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可以提高保墒效果,节约灌溉成本。节约灌溉成本。节约灌溉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


[0001]本技术属于农用机械
,涉及到播种机,特别是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包括机架,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旋耕机构、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现有的播种方式是先利用旋耕机构对土地进行旋耕操作,然后利用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进行播种和施肥,旋耕操作容易对地表土壤结构造成损坏,而且旋耕层土壤的水分容易流失,保墒效果较差,导致灌溉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不用对土地进行旋耕操作,可以保持土壤原状表层,避免对地表土壤结构造成损坏,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可以提高保墒效果,节约灌溉成本。
[0004]本技术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包括机架,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土壤预处理机构、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土壤预处理机构位于机架前端,关键在于:所述土壤预处理机构包括与机架固定连接的种铲和肥铲,种铲和肥铲的前端都向下倾斜设置,种铲的前端位于肥铲后端的上方,播种机构的排料口位于种铲后端的下方,施肥机构的排料口位于肥铲后端的下方。
[0005]所述种铲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肥铲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α与β都是16
°-
24
°

[0006]所述种铲和肥铲都位于地面下方,种铲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1,肥铲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2,h1为3-5cm,h2为 8-12cm。
[0007]所述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结构相同,都是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方的料箱、以及与料箱连通的排料管,还包括与机架固定连接且位于种铲/肥铲下方的接料盒、以及设置在接料盒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物料向中间输送的绞龙,排料管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右端的上方,在接料盒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料口,排料口位于接料盒最低处的上方。
[0008]所述料箱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的中心处,料箱内部借助开口朝向下方的V形的第一导流板分隔成左右两个容纳腔,第一导流板的顶部位于进料口下方,左管体与左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右管体与右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
[0009]所述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都还包括排料口宽度调节机构,排料口宽度调节机构包括与接料盒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的挡板、固定在挡板左右两端的旋转臂、以及与接料盒同轴设置且固定在其外端的定位盘,定位盘的中心处开设有螺孔,螺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旋转臂套装在锁紧螺栓上并借助锁紧螺栓与定位盘固定连接。
[0010]在接料盒的排料口后下方设置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后端向下倾斜,第二
导流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有一组隔板,第二导流板与接料盒或机架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
[0011]所述隔板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由上向下线性增大。
[0012]所述绞龙包括轴线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并与接料盒形成转动配合的绞龙轴、固定在绞龙轴左端的右旋叶片、以及固定在绞龙轴右端的左旋叶片。
[0013]所述播种机还包括设置在肥铲前方的深松铲或深松分层施肥铲,深松铲或深松分层施肥铲的上端与机架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种铲将上层土壤整个铲起,使种子直接落到位于种铲下方的土壤上,被种铲铲起的土壤则沿着种铲向后运动,然后落下将种子覆盖住。利用肥铲将下层土壤整个铲起,使肥料直接落到位于肥铲下方的土壤上,被肥铲铲起的土壤则沿着肥铲向后运动,然后落下将肥料覆盖住。这种播种机不用对土地进行旋耕操作,可以保持土壤原状表层,避免对地表土壤结构造成损坏,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可以提高保墒效果,节约灌溉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右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排料口宽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4的左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导流板与接料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中第二导流板的右视图。
[0022]附图中,1、机架,2、料箱,3、排料管,4、接料盒,5、绞龙,5-1、绞龙轴,5-2、右旋叶片,5-3、左旋叶片,6、排料口,7、第一导流板,8、挡板,9、旋转臂,10、定位盘,11、锁紧螺栓,12、第二导流板,13、隔板,14、种铲,15、肥铲。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24]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包括机架1,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土壤预处理机构、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土壤预处理机构位于机架1前端,所述土壤预处理机构包括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种铲14和肥铲15,种铲14和肥铲15的前端都向下倾斜设置,种铲14的前端位于肥铲15后端的上方,播种机构的排料口6位于种铲14后端的下方,施肥机构的排料口6位于肥铲15后端的下方。
[0025]种铲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肥铲1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为了更好地满足播种盒施肥的需求,本技术中α与β都是16
°-
24
°
。种铲14和肥铲15都位于地面下方,种铲14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1,肥铲15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2,h1为3-5cm,h2 为8-12cm且优选为10cm。种铲14和肥铲15与机架1之间都是可拆卸式连接且种铲14和肥铲15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都可调,可实现种下等深施肥,以提供小麦生育期营养。
[0026]如图2所示,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结构相同,都是包括设置在机架1 上方的料箱2、以及与料箱2连通的排料管3,还包括与机架1固定连接且位于种铲14/肥铲15下方的接料盒4、以及设置在接料盒4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物料向中间输送的绞龙5,排料管3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右端的上方,在接料盒4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料口6,排料口6位于接料盒 4最低处的上方。
[0027]料箱2内的种子或肥料经过排料管3进入到接料盒4的左右两端,在绞龙5的推动作用下,种子或肥料向中间移动,移动过程中一部分种子或肥料通过排料口6排出,因为排料口6沿左右方向设置,所以与现有的条播相比,播种带变宽,扩大了种子和肥料的分布面积,撒布均匀,降低了种子之间争水、争肥的机率,有利于种子发芽,保证了出苗的均匀整齐,也有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也可以减小空地面积,使得土壤及水肥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而且,种子直接由排料口6落到土壤内,排料管3不需要与土壤接触,可以避免排料管3的出口端被堵塞,提高植株的均匀性。
[0028]如图2所示,料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包括机架(1),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土壤预处理机构、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土壤预处理机构位于机架(1)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预处理机构包括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种铲(14)和肥铲(15),种铲(14)和肥铲(15)的前端都向下倾斜设置,种铲(14)的前端位于肥铲(15)后端的上方,播种机构的排料口(6)位于种铲(14)后端的下方,施肥机构的排料口(6)位于肥铲(15)后端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铲(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肥铲(1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α与β都是16
°-
24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铲(14)和肥铲(15)都位于地面下方,种铲(14)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1,肥铲(15)前端的最低处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h2,h1为3-5cm,h2为8-12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结构相同,都是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料箱(2)、以及与料箱(2)连通的排料管(3),还包括与机架(1)固定连接且位于种铲(14)/肥铲(15)下方的接料盒(4)、以及设置在接料盒(4)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物料向中间输送的绞龙(5),排料管(3)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右端的上方,在接料盒(4)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料口(6),排料口(6)位于接料盒(4)最低处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敏周晓楠高源高清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