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890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二极管封装模块和第二导电端子,二极管封装模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二极管封装模块包括绝缘塑封体及置于绝缘塑封体内部的二极管芯片,第一导电端子的内端、第二导电端子的内端插入二极管封装模块内,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与二极管芯片的P极和N极电连接;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应用于分体式接线盒的不同盒体内,从而可以避免在接线盒加工时生产多种结构的接线端子,节省额外的冲压模具的投入,兼顾了元件标准化以及成本,方便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的管理。程中的零部件的管理。程中的零部件的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在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接线盒起着光伏电能有效输出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将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输出以及保护太阳能光伏组件。每个太阳能面板产生的电流是比较小的,需要用光伏接线盒将多个太阳能面板相互电连接在一起,以便将多个太阳能面板产生的电流汇聚在一起输出构成达到一定发电能力的光伏系统。在实际使用时,光伏接线盒一般直接安装在相应的太阳能面板上并与太阳能面板的汇流条电连接。为了方便安装、减少损耗,出现了一些分体式光伏接线盒。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盒体与盒盖的结构示意图,三分体式接线盒安装过程中,需要将接线端子、二极管组成的导电元件分别安装到左、中、右三个盒体内;但是,在使用中,左接线盒、右接线盒需要分别连接电缆线,而中间接线盒不需连接电缆线,因此,现有的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中,中间接线盒内部的导电元件的结构与左接线盒、右接线盒内部的导电元件的结构不一致,即左接线盒、右接线盒内部的导电元件分别设有电缆线连接结构,中间接线盒内部的导电元件两端不设置电缆线连接结构,在生产制造时需要配置多种结构的冲压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且不方便零部件的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将一种结构的导电元件应用于三分体式接线盒的不同盒体内,避免生产多种结构的导电元件,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制造成本,方便零部件管理。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包括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二极管封装模块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设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包括绝缘塑封体及置于所述绝缘塑封体内部的二极管芯片,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内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内端插入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与所述二极管芯片的P极和N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的任意一个导电端子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
[0006]优选地,所述电缆线铆接部由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或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端部延伸出来经过冲压加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或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成型为一体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电缆线铆接部呈U型,且其U型两侧设有开槽。
[0008]优选地,所述电缆线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或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平面部分之间设置有具有折起高度的连接部。
[0009]优选地,所述电缆线铆接部的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凸台。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靠近所述绝缘塑封体处设有供汇流带穿过的第一槽
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靠近所述绝缘塑封体处设有供汇流带穿过的第二槽孔。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设有第一汇流条焊接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设有第二汇流条焊接区。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采用导电端子和二极管的集成一体化封装技术,避免二次转接,增强了二极管的导电性和散热能力;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应用于左接线盒或右接线盒时,电缆线铆接部分别与电缆连接,应用于中间接线盒时,电缆线铆接部不与电缆连接,从而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应用于分体式接线盒的不同盒体内,可以避免在接线盒加工时生产多种结构的接线端子,节省额外的冲压模具的投入,兼顾了元件标准化以及成本,方便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盒体与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立体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俯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主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应用于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00-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200-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10-第一导电端子,11-第一槽孔,12-第一汇流条焊接区,13-第一定位孔,20-二极管封装模块,21-绝缘塑封体,22-二极管芯片,30-第二导电端子,31-连接部,32-第二槽孔,33-第二汇流条焊接区,34-第二定位孔,35-U型槽,40-电缆线铆接部,41-开槽,42-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21]请参见图1,图1为一种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盒体与盒盖的结构示意图,该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100包括左接线盒、中间接线盒和右接线盒,使用中,左接线盒与右接线盒分别需要与电缆线连接,中间接线盒不需要连接电缆线。现有的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100中,中间接线盒内部的接线端子与左接线盒、右接线盒内部的接线端子结构不一致,在生产制造时需要配置多种结构的冲压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且不方便零部件的管理。
[002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可以采用同一种结构应用于三分体式光伏接线盒的不同盒体内,能够节省额外的冲压模具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方便光伏组件零部件的管理;请结合参见图2至图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主视图;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20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10、二极管封装模块20和第
二导电端子30,二极管封装模块20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0和第二导电端子30之间,二极管封装模块20包括绝缘塑封体21及置于绝缘塑封体21内部的二极管芯片22,第一导电端子10的内端、第二导电端子30的内端插入二极管封装模块20内,第一导电端子10、第二导电端子30分别与二极管芯片22的P极和N极连接;本技术采用导电端子和二极管的集成一体化封装技术,避免二次转接,增强了二极管的导电性,还能简化工艺,减小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的体积。
[0023]本技术的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中,第一导电端子10、第二导电端子30中任意一个导电端子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40。电缆线铆接部40由第一导电端子10或第二导电端子30的端部延伸出来经过冲压加工与第一导电端子10或第二导电端子30成型为一体结构。请结合参见图2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二导电端子30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40,方便安装光伏接线盒时将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200与电缆线铆接。电缆线铆接部40由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二极管封装模块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设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包括绝缘塑封体及置于所述绝缘塑封体内部的二极管芯片,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内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内端插入所述二极管封装模块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与所述二极管芯片的P极和N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的任意一个导电端子的端部设有电缆线铆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线铆接部由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或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端部延伸出来经过冲压加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或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成型为一体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式光伏旁路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线铆接部呈U型,且其U型两侧设有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正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