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81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包括结构梁和辅助架,所述辅助架为一开口朝上的U形钢板,且所述辅助架设置于所述结构梁底部外侧,所述辅助架中部横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结构梁的对拉螺栓,所述辅助架内底部设置有两组构造柱钢筋,且所述构造柱钢筋两端均向下穿出所述辅助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结构梁底部设置U型钢板并穿孔固定构造柱钢筋,有效解决了梁底构造柱钢筋未预留、遗漏且不允许植筋的构造柱钢筋固定问题,同时增加构造柱钢筋在结构梁上的定位准确性,避免了植筋深度不足、植筋质量不合格或者因为结构梁底部钢筋较密造成的植筋后构造柱钢筋间距、位置不准确问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梁底构造柱钢筋主要采用预留方式预制于梁底位置,当构造柱钢筋未预留或预留位置错误时,大多采用植筋方式进行构造柱的建设施工。目前在梁底植筋过程中,由于梁底钢筋较多,造成植筋难度大,且植筋质量无法保证。同时对于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较高的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对构造柱钢筋留置要求高,当出现构造柱钢筋未预留或预留位置错误时,按等强度代换原则,抗震建筑需要保证植筋深度不小于35d,因此现有植筋方式无法满足抗震建筑施工要求,不允许采用植筋方式进行构造柱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通过在梁底设置U型钢板并穿孔固定构造柱钢筋,有效解决了梁底构造柱钢筋未预留、遗漏且不允许植筋的构造柱钢筋连接问题,同时增加构造柱钢筋的定位准确性,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包括结构梁和辅助架,所述辅助架为一开口朝上的U形钢板,且所述辅助架设置于所述结构梁底部外侧,所述辅助架中部横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结构梁的对拉螺栓,所述辅助架内底部设置有两组构造柱钢筋,且所述构造柱钢筋两端均向下穿出所述辅助架;
[0006]所述构造柱钢筋为一开口朝下的U形弯折结构,且两组所述构造柱钢筋对称设置于所述辅助架底部前后侧,所述构造柱钢筋中部抵紧于所述结构梁底部与所述辅助架内底部相接处,且所述构造柱钢筋与所述辅助架焊接固定。
[0007]采用上述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需要向结构梁底部设置构造柱钢筋时,将两条所述构造柱钢筋弯折形成U形结构,并将构造柱钢筋两端分别穿过定位槽内的两组导向孔,而后通过加固钢筋对两条构造柱钢筋进行焊接固定,之后将辅助架连同构造柱钢筋移动到结构梁底部,通过结构梁底部的上容置槽配合辅助架内的下容置槽对构造柱钢筋以及加固钢筋进行定位容纳,而后通过对拉螺栓贯穿结构梁以将辅助架固定于结构梁上,实现结构梁底部构造柱钢筋的固定安装过程。
[0008]作为优选,所述结构梁底部设置有上容置槽,所述辅助架内底部设置有贴合所述上容置槽的下容置槽,所述上容置槽配合所述下容置槽形成“工”形容置腔,且两条所述构造柱钢筋中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前后侧。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下容置槽包括两条前后分布且相互平行的定位槽,两条所述定位槽中部设置有连接槽,且两条所述定位槽两端均设置有竖向贯穿所述辅助架的导向孔,所述构造柱钢筋两端分别贯穿同一组所述定位槽内的两组导向孔,且所述构造柱钢筋与所述
导向孔间隙配合。
[0010]作为优选,两条所述构造柱钢筋中部相对侧连接有加固钢筋,所述加固钢筋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构造柱钢筋焊接固定,且所述加固钢筋底部一侧卡接于所述连接槽内。
[0011]作为优选,四组所述导向孔下方的所述辅助架底部均设置有限位筒,所述限位筒为一竖向延伸的中空圆筒,且所述构造柱钢筋竖向贯穿所述限位筒。
[0012]作为优选,所述辅助架为4mm厚度钢板弯折制成,且所述辅助架两侧上翻弯折高度为200mm,所述对拉螺栓直径为14mm,所述对拉螺栓横向贯穿所述辅助架且与该辅助架间隙配合。
[0013]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结构梁底部设置U型钢板并穿孔固定构造柱钢筋,有效解决了梁底构造柱钢筋未预留、遗漏且不允许植筋的构造柱钢筋固定问题,同时增加构造柱钢筋在结构梁上的定位准确性,避免了植筋深度不足、植筋质量不合格或者因为结构梁底部钢筋较密造成的植筋后构造柱钢筋间距、位置不准确问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内部的结构图;
[0017]图3是本技术辅助架的俯视结构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结构梁的仰视结构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0]1、结构梁;101、上容置槽;102、安装孔;2、辅助架;201、下容置槽;201a、定位槽;201b、连接槽;202、导向孔;3、构造柱钢筋;4、对拉螺栓;5、加固钢筋;6、限位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2]参见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包括结构梁1和辅助架2,辅助架2为一开口朝上的U形钢板,且辅助架2设置于结构梁1底部外侧,辅助架2中部横向设置有贯穿结构梁1的对拉螺栓4,辅助架2内底部设置有两组构造柱钢筋3,且构造柱钢筋3两端均向下穿出辅助架2,辅助架2为4mm厚度钢板弯折制成,且辅助架2两侧上翻弯折高度为200mm,对拉螺栓4直径为14mm,对拉螺栓4横向贯穿辅助架2且与该辅助架2间隙配合,通过对拉螺栓4将辅助架2固定于结构梁1底部,以通过辅助架2对构造柱钢筋3进行支撑定位。
[0023]构造柱钢筋3为一开口朝下的U形弯折结构,且两组构造柱钢筋3对称设置于辅助
架2底部前后侧,构造柱钢筋3中部抵紧于结构梁1底部与辅助架2内底部相接处,且构造柱钢筋3与辅助架2焊接固定。
[0024]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结构梁1底部设置有上容置槽101,辅助架2内底部设置有贴合上容置槽101的下容置槽201,上容置槽101配合下容置槽201形成“工”形容置腔,容置腔用以容纳构造柱钢筋3中部结构,以提高辅助架2与结构梁1的贴合紧密性,且两条构造柱钢筋3中部分别设置于容置腔前后侧,下容置槽201包括两条前后分布且相互平行的定位槽201a,两条定位槽201a中部设置有连接槽201b,且两条定位槽201a两端均设置有竖向贯穿辅助架2的导向孔202,构造柱钢筋3两端分别贯穿同一组定位槽201a内的两组导向孔202,且构造柱钢筋3与导向孔202间隙配合,两条构造柱钢筋3中部相对侧连接有加固钢筋5,加固钢筋5两端分别与两条构造柱钢筋3焊接固定,以通过该加固钢筋5提高两条构造柱钢筋3的结构稳定性,且加固钢筋5底部一侧卡接于连接槽201b内,四组导向孔202下方的辅助架2底部均设置有限位筒6,限位筒6为一竖向延伸的中空圆筒,且构造柱钢筋3竖向贯穿限位筒6,以通过该限位筒6对构造柱钢筋3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梁(1)和辅助架(2),所述辅助架(2)为一开口朝上的U形钢板,且所述辅助架(2)设置于所述结构梁(1)底部外侧,所述辅助架(2)中部横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结构梁(1)的对拉螺栓(4),所述辅助架(2)内底部设置有两组构造柱钢筋(3),且所述构造柱钢筋(3)两端均向下穿出所述辅助架(2);所述构造柱钢筋(3)为一开口朝下的U形弯折结构,且两组所述构造柱钢筋(3)对称设置于所述辅助架(2)底部前后侧,所述构造柱钢筋(3)中部抵紧于所述结构梁(1)底部与所述辅助架(2)内底部相接处,且所述构造柱钢筋(3)与所述辅助架(2)焊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梁(1)底部设置有上容置槽(101),所述辅助架(2)内底部设置有贴合所述上容置槽(101)的下容置槽(201),所述上容置槽(101)配合所述下容置槽(201)形成“工”形容置腔,且两条所述构造柱钢筋(3)中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前后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梁底构造柱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容置槽(201)包括两条前后分布且相互平行的定位槽(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兵陈伟高蔡克克常兆滨张春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