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47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桩基础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具体包括试验桩和套接在试验桩外围的隔离双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周围土体之间填充有碎石块。隔离双套筒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内套筒同轴套装,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外套筒的上方孔口与内套筒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挡板连接,所述外套筒的下方孔口处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内套筒之间留有环空间隙,所述外套筒内壁或内套筒外壁上分布有导向筋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的隔离措施由于自身工艺等原因只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该部分土体对桩身侧面的摩擦阻力,彻底解决了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阻力的技术问题。完全消除摩擦阻力的技术问题。完全消除摩擦阻力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桩基础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深基坑工程的不断增多,在降水未形成前,软土地区周围土体不稳定的情况下,抗压试桩检测难以进行。地下情况复杂多变,如果开挖,需要考虑土方支护及降排水的问题,深基坑还需进行专家论证,试验成本则会大幅度增加。如果直接在原始地表进行试桩,基底标高以上土体与桩身之间的摩阻力无法消除,且设计院无法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隔离基底标高以上土体与桩身的接触。传统的隔离措施由于自身工艺等原因只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该部分桩身对土体的摩阻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摩阻力,进而试桩检测数据无法为设计单位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要解决传统隔离措施由于自身工艺等原因只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该部分土体对桩身侧面的摩擦阻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阻力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离双套筒,包括圆管体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内套筒同轴套装,所述内套筒长于所述外套筒,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内套筒的上、下两端相对于所述外套筒均留有余部;所述外套筒的上方孔口与内套筒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挡板连接,所述外套筒的下方孔口处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内套筒之间留有环空间隙,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设置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贴近所述第二挡板;所述外套筒内壁或内套筒外壁上分布有至少3个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筋板;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吊装环。
[0005]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套筒上的凸环、环绕所述外套筒内壁设置的橡胶带,所述凸环的内圈与所述内套筒的外壁无缝连接、外圈与所述橡胶带抵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注胶孔,所述密封体还包括填充在所述凸环和橡胶带与第二挡板之间的发泡胶。
[0007]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带的截面为直角梯形。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筋板为矩形板,所述导向筋板的两个外漏角为倒角结构。
[0009]一种应用所述的隔离双套筒的试验桩体系,包括试验桩和套接在试验桩外围的隔离双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周围土体之间填充有碎石块,所述内套筒外壁以及外套筒的内壁涂刷有废机油或黄油。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克服了传统的隔离措施由于自身工艺等原因只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该部分土体对桩身侧面的摩擦阻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阻力的缺点,彻底解决了不能完全
消除摩擦阻力的技术问题。
[001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隔离双套筒及应用其的试验桩体系,为了对双套筒的下部进行有效的密封处理,保证双套筒就位后,泥浆不会从下部进入到双套筒之间的空隙,从而影响减阻效果,本技术利用两道措施进行密封处理,保证了双套筒之间的密封性:为了保证内、外套筒可靠分离,有效消除侧摩擦阻力,本技术的内套筒外壁上焊接一定数量的导向筋板,提高侧向支撑力,防止抗压试桩内套筒在加载过程中失稳破坏,另外,内、外套管涂刷废机油或黄油,在摩擦过程中起润滑作用。
[0013]本技术的试验桩体系中,内套筒和试验桩桩身相连,外套筒和桩周土体接触,内、外套筒间设导向筋板以控制双套筒之间间隙和增加稳定性;双套筒底部的两道密封措施保证了内外套筒之间不会有泥浆进入,从而达到隔离的目的;外套筒外壁填充碎石块进行固壁处理,保证双套筒底部周围的土质稳定,以确保静载实验的顺利实施,静载试验前切割内、外套筒上部第一挡板,试验时荷载直接加载在内套筒桩体上,使内、外套筒产生滑移,完全消除设计桩顶标高以上土体侧摩阻力的影响。
[0014]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抗压及抗拔试验桩体系。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隔离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A-A处的剖视图。
[0018]图4为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中:1-外套筒;101-注胶孔;2-内套筒;3-吊装环;4-第一挡板;5-导向筋板;6-凸环;7-橡胶带; 8-发泡胶;9-第二挡板;10-碎石块;11-周围土体;12-试验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隔离双套筒的试验桩体系,包括试验桩12和套接在试验桩12外围的隔离双套筒,所述外套筒1与周围土体11之间填充有碎石块10,所述内套筒2外壁以及外套筒1的内壁涂刷有废机油或黄油。
[0023]如图2、图3所示;一种隔离双套筒,包括圆管体外套筒1和内套筒2,所述外套筒1和内套筒2的管壁厚为8mm;所述外套筒1与内套筒2同轴套装,所述内套筒2长于所述外套筒1,
所述内套筒2与外套筒1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内套筒2的上、下两端相对于所述外套筒1均留有余部;上端余部的长度为 200mm、下端余部的长度为300mm。所述外套筒1的上方孔口与内套筒2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挡板4连接,所述外套筒1的下方孔口处连接有第二挡板9,所述第二挡板9与所述内套筒2之间留有宽度为4mm的环空间隙。所述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置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贴近所述第二挡板9;所述外套筒1内壁或内套筒2外壁上等距分布有8个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筋板5;所述外套筒1上设置有吊装环3。所述导向筋板5为矩形板,所述导向筋板5的两个外漏角为倒角结构。
[0024]如图4所示;所述密封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套筒2上的凸环6、环绕所述外套筒1内壁设置的橡胶带 7,所述凸环6的内圈与所述内套筒2的外壁无缝连接、外圈与所述橡胶带7抵接。所述凸环6为直径为 28mm钢圆环,钢圆环距第二挡板200mm,因为试验桩整体下沉超过50mm,桩体则失败,钢圆环距第二挡板200mm,试验桩和内套筒2留有足量的下沉空间。所述外套筒1上开设有注胶孔101,所述密封体还包括填充在所述凸环6和橡胶带7与第二挡板9之间的发泡胶8。所述橡胶带7的截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双套筒,包括圆管体外套筒(1)和内套筒(2),所述外套筒(1)与内套筒(2)同轴套装,所述内套筒(2)长于所述外套筒(1),所述内套筒(2)与外套筒(1)之间留有空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2)的上、下两端相对于所述外套筒(1)均留有余部;所述外套筒(1)的上方孔口与内套筒(2)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挡板(4)连接,所述外套筒(1)的下方孔口处连接有第二挡板(9),所述第二挡板(9)与所述内套筒(2)之间留有环空间隙,所述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置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贴近所述第二挡板(9);所述外套筒(1)内壁或内套筒(2)外壁上分布有至少3个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筋板(5);所述外套筒(1)上设置有吊装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双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套筒(2)上的凸环(6)、环绕所述外套筒(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淡鹏飞王鑫耿海江董柏君尹立佐管庆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