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997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污过滤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于壳体组件内的滤芯;壳体组件上设有总出水口和总进水口;滤芯包括第一过滤结构以及第二过滤结构;第一过滤结构包括导流部和滤水部;滤水部设有与总出水口相通的滤芯出水口;导流部设有多个分流出水口以及与总进水口相通的滤芯进水口;壳体组件的内壁与第一过滤结构之间形成与滤水部、分流出水口相通的流道;第二过滤结构位于流道内且设置在滤水部与分流出水口之间;分流出水口的开口侧朝向偏向重力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其结构较为简单且易实现,同时提高了过滤净水能力。时提高了过滤净水能力。时提高了过滤净水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污过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净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污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由于生活用水中的杂质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人们对水质问题越来越重视,许多用水设备上安装了用于滤水的装置。但是,传统技术中的滤水装置的结构和工艺较为复杂,且一定程度上未能够满足用户对用水的水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污过滤装置。
[0004]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污过滤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于壳体组件内的滤芯;壳体组件上设有总出水口和总进水口;
[0005]滤芯包括第一过滤结构以及第二过滤结构;第一过滤结构包括导流部和滤水部;滤水部设有与总出水口相通的滤芯出水口;导流部设有多个分流出水口以及与总进水口相通的滤芯进水口;
[0006]壳体组件的内壁与第一过滤结构之间形成与滤水部、分流出水口相通的流道;第二过滤结构位于流道内且设置在滤水部与分流出水口之间
[0007]分流出水口的开口侧朝向偏向重力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污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0)以及设于所述壳体组件(10)内的滤芯;所述壳体组件(10)上设有总出水口(10a)和总进水口(10b);所述滤芯包括第一过滤结构(22)以及第二过滤结构(26);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2)包括导流部(220)和滤水部(240);所述滤水部(240)设有与所述总出水口(10a)相通的滤芯出水口(240a);所述导流部(220)设有多个分流出水口(220a)以及与所述总进水口(10b)相通的滤芯进水口(220b);所述壳体组件(10)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2)之间形成与所述滤水部(240)、所述分流出水口(220a)相通的流道;所述第二过滤结构(26)位于所述流道内且设置在所述滤水部(240)与所述分流出水口(220a)之间;所述分流出水口(220a)的开口侧朝向偏向重力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伞型挡板(30);所述伞型挡板(30)位于所述分流出水口(220a)与所述滤芯进水口(220b)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40)以及第一密封圈(50);所述壳体组件(10)上还设有与所述流道相通的排污通道;所述第一密封圈(50)套设于所述单向阀(40)的一端;所述单向阀(4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排污通道中,并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50)密封所述排污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污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上还设有中空柱体(10c);所述中空柱体(10c)具有所述排污通道;所述中空柱体(10c)的相对两侧上分别设有导轨缺口(101c);所述导轨缺口(101c)包括纵向部(104c)和横向部(108c);所述单向阀(40)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上均设有用于将所述单向阀(40)卡设在所述横向部(108c)上的第一卡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龙延山余浩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