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轻便式抗疲劳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类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轻便式抗疲劳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在行走、活动时用来保护足部的重要穿戴用品,尤其与地面直接接触并承载人体重量的鞋底,更是鞋子的重要部位,一般鞋子的鞋底在行走过程中,经常发生与地面之间的滑动,尤其是遇到积水时,防滑性能较差,难以保障人们的安全,容易发生滑倒,且长时间行走人体足部会感到乏力酸痛,普通的鞋底难以起到很好的按摩脚底的作用,鞋底的减震效果不明显,通过鞋底的柔性材料减震,减震效果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鞋子为了更好的起到舒适的效果是将鞋做轻,但大部分鞋没有考虑脚掌,足弓以及后跟在走路时的能量损耗,抗疲劳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考虑脚掌,足弓以及后跟不同位置的能量损耗,提高抗疲劳效果的轻便式抗疲劳鞋。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式抗疲劳鞋,包括鞋面、鞋垫和鞋底,所述鞋面固定在所述鞋底上,所述鞋垫设置在所述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便式抗疲劳鞋,包括鞋面、鞋垫和鞋底(1),所述鞋面固定在所述鞋底(1)上,所述鞋垫设置在所述鞋底(1)的上表面且与所述鞋面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的下表面形成有若干个减震缓冲块和减震缓冲条,且所述减震缓冲块和减震缓冲条分为多组,每组中减震缓冲块和减震缓冲条的结构相同或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便式抗疲劳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包括前鞋底部(2)、中间鞋底连接部(3)以及后鞋底部(4),所述前鞋底部(2)通过中间鞋底连接部(3)与所述后鞋底部(4)连接,所述前鞋底部(2)与地面之间具有夹角,且前鞋底部(2)的下表面从前到后先与地面保持有夹角,然后与地面接触,最后与地面之间具有夹角;所述中间鞋底连接部(3)的厚度小于所述前鞋底部(2)以及后鞋底部(4)的厚度,使得所述中间鞋底连接部(3)与地面之间保持有一定距离,所述后鞋底部(4)的前部与地面相接触,后鞋底部(4)的后部的厚度逐渐减少,使得所述后鞋底部(4)的后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便式抗疲劳鞋,其特征在于:第一减震缓冲块组设置在所述前鞋底部(2)下表面的外侧,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组包括若干个第一减震缓冲块(5),且第一减震缓冲块(5)呈弧形分布在所述前鞋底部(2)上,每个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5)上设置有横向的防滑纹(6)和纵向的防滑纹(7),每个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5)的外侧延伸到所述前鞋底部(2)的侧面上,使得位于前鞋底部侧面部分的第一减震缓冲块(5)与第一减震缓冲块(5)之间形成凹槽;第二减震缓冲块组设置在所述前鞋底部下表面的内侧,所述第二减震缓冲块组包括若干个第二减震缓冲块(8),且第二减震缓冲块(8)呈弧形分布在所述前鞋底部(2)上,每个所述第二减震缓冲块(8)上设置有横向的防滑纹(6)和纵向的第一凹槽(9),且第一凹槽(9)与所述第二减震缓冲块(8)相连通,每个所述第二减震缓冲块(8)的外侧延伸到所述前鞋底部(2)的侧面上,使得位于前鞋底部侧面部分的第二减震缓冲块(8)与第二减震缓冲块(8)之间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减震缓冲块组的整体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组的长度,且第二减震缓冲块组的后端与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组的后端相齐平,第二减震缓冲块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减震缓冲块组的前端后移。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便式抗疲劳鞋,其特征在于:第三减震缓冲块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鞋底连接部(3)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三减震缓冲块组包括若干个矩形设置的第三减震缓冲块(10),每个所述第三减震缓冲块(10)的外侧延伸到所述中间鞋底连接部(3)的侧面上,使得位于中间鞋底连接部侧面部分的第三减震缓冲块(10)与第三减震缓冲块(10)之间形成凹槽。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便式抗疲劳鞋,其特征在于:第四减震缓冲块组设置在所述后鞋底部(4)下表面的外侧,第四减震缓冲块组包括若干个第四减震缓冲块(11),且第四减震缓冲块(11)呈弧形分布在所述后鞋底部(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