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9210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01
抑制起因于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放电生成物的减少。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之间的分隔板(14),高度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高,且与风的流动方向平行,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位置、或相较于此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正侧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之中的最靠下游侧。下游侧。下游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放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空气调节机等的设备所包括的放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放电装置,已知有进行室内的空气的净化、杀菌或除臭等的离子产生装置。离子产生装置,对针状或刷状的放电电极施加高电压,在放电电极的前端与感应电极之间使电晕放电产生而由此产生离子。如此的离子产生装置,通常安装于空气调节机的吹送出空气的风路。
[0003]离子产生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通常产生正离子以及负离子。因此,离子产生装置包括:使正离子产生的正侧的放电电极、以及使负离子产生的负侧的放电电极,以作为放电电极。
[0004]具体来说,离子产生装置若在正侧的放电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施加正的高电压则电晕放电由此产生正离子,若在负侧的放电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施加负的高电压则电晕放电由此产生负离子。
[0005]另外,若已产生的正离子与负离子互相接触,则电性被中和,而离子量减少。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使正离子与负离子难以混合,在具有正侧的放电电极的正离子产生元件与具有负侧的放电电极的负离子产生元件之间设置分隔板。分隔板为与在风路的风的流动方向平行。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44917号”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66029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然而,尽管分隔板使得已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难以混合,但在另一方面,也具有已产生的正离子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并使离子量减少的作用。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在正离子产生元件与负离子产生元件之间仅单纯地设置分隔板的构成,相反地具有所谓离子量有可能减少的问题点。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能够抑制由第一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以及由第二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的减少。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放电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突出;以及第三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放电,从而产生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之间,包括高度较所述第一及第二放电电极的上端部高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是设置为和与所
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与沿着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方向即风的流动方向平行,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是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位置、或相较于所述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所述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之中的最靠下游侧。专利技术效果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能够抑制由第一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与由第二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混合而减少的状况。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的(a)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2的(b)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2的(c)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图2的(b)的A方向侧面图,图2的(d)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图2的(b)的B-B剖面图,图2的(e)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C方向侧面图。图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4是作为安装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面图。图5的(a)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0的(a)是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一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二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三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四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5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五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5的(b)是图15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图16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六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6的(b)是图16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图17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七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7的(b)是图17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图18的(a)是表示使用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18的(b)是图18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8的前视图,图
18的(c)是图18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侧面图。图19是表示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浓度的测量状态的说明图。图20的(a)是表示图19所示的设备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前视图,图20的(b)是表示图20的(a)的D-D的剖面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结果的说明图。图22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构成的纵剖面图。图23是表示安装在图2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吹出风路安装离子产生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5的(a)是表示图24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的(b)是图25的(a)所示的吹出风路的装置安装部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6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吹出风路的装置安装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方式1](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概要)以下,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的(a)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前视图,图2的(b)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俯视图,图2的(c)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A方向侧面图,图2的(d)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B-B剖面图,图2的(e)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C方向侧面图。图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正侧放电电极11、分隔板14以及感应电极1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13]如图1至图3所示,离子产生装置1具有正侧放电电极(第一放电电极)11、负侧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12、壳体部13、分隔板(分隔部件)14、电极保护部15、感应电极16(第三电极,参照图3)以及电极基板17(参照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放电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突出;以及第三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放电,从而产生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之间,包括高度较所述第一及第二放电电极的上端部高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是设置为和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与沿着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方向即风的流动方向平行,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是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位置、或相较于所述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所述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之中的最靠下游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保护部,其连结棒形状的横部件以及纵部件而形成,且高度较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上端部高;其中所述电极保护部是在与相对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所述分隔部件为相反侧位置,至少具有所述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第一纵部件与下游侧的第二纵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崎哲也冈野哲之大江信之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