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823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和弯管专用套管,所述导向管的顶侧设置有弯管专用套管,所述弯管专用套管套接至导向管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弯管专用套管的顶侧设置有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竖向插接至弯管专用套管内,所述导向管的下方设置有Y型三通管,所述Y型三通管的顶端在位于左右位置处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接至Y型三通管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导向管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右侧套管内,所述Y型三通管的底侧设置有集灰斗,所述集灰斗通过螺纹之间的相互咬合来栓接于Y型三通管的底端端口处,该类优点可大幅度降低传统直排管道所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可避免因实验室内有害气体排出,而导致的环保不达标现象。而导致的环保不达标现象。而导致的环保不达标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


[0001]本技术属于实验室气路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

技术介绍

[0002]气路指实验室气体工程,即从气瓶至仪器终端之间连接管线,一般有气体切换装置、减压装置、阀门、管线、过滤器、报警器、终端箱和调节阀等部分组成。
[0003]现有实验室用管道存在以下问题:现有实验室在对室内气体进行处理时,大多采用直排方式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该种排放方式,虽操作简单,但实验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排放过程中,极易引起周边环境污染,进而引发环保不达标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实验室在对室内气体进行处理时,大多采用直排方式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该种排放方式,虽操作简单,但实验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排放过程中,极易引起周边环境污染,进而引发环保不达标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和弯管专用套管,所述导向管的顶侧设置有弯管专用套管,所述弯管专用套管套接至导向管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弯管专用套管的顶侧设置有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竖向插接至弯管专用套管内,所述导向管的下方设置有Y型三通管,所述Y型三通管的顶端在位于左右位置处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接至Y型三通管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导向管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右侧套管内,所述Y型三通管的底侧设置有集灰斗,所述集灰斗通过螺纹之间的相互咬合来栓接于Y型三通管的底端端口处,所述导向管的左侧设置有直管,所述直管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左侧套管内,所述直管的左侧设置有V型管,所述V型管的一端横向贯穿至直管处,所述直管的顶侧设置有过滤筒,所述过滤筒竖向插接至直管内,所述过滤筒包括活性炭层、棉纤维层和顶盖,所述直管的顶侧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底端在位于直管的内侧设置有棉纤维层,所述棉纤维层通过胶层固定于顶盖处,所述棉纤维层的内侧设置有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贴合至棉纤维层的环形表面处。
[0007]优选的,所述集灰斗可相对于Y型三通管进行旋转,所述集灰斗相对于Y型三通管进行顺时针旋转时集灰斗紧密固定于Y型三通管处,所述集灰斗相对于Y型三通管进行逆时针旋转时集灰斗逐渐脱离对Y型三通管的链接。
[0008]优选的,所述V型管和直管的相连接处呈九十度垂直设置,所述过滤筒插入深度大于V型管和直管的所贯穿的通口高度。
[0009]优选的,所述顶盖的直径大于直管的端口直径,所述顶盖覆盖于直管的顶端端口处。
[0010]优选的,所述棉纤维层的环形外壁与直管的环形内壁呈环形相贴设置,所述棉纤维层和活性炭层组成的芯体可在力的作用下自直管内进行上下移动。
[0011]优选的,所述V型管的排气端口处覆盖有金属网层,所述弯管的进气端口处覆盖有金属隔网。
[0012]优选的,所述套管共设置有两个,所述套管的大小规格均一致,所述套管的上下端口处均嵌入有密封垫圈。
[0013]优选的,所述弯管的进气口和V型管的排气口均位于室内环境中。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采用室内循环管道来对实验室内气体进行循环处理,该循环管道在设置时采用重力分离以及滤芯过滤方式,来对气体内杂质和有害成份进行剔除,且在剔除后保持实验室内环境呈相对稳定设置,该循环管道相较于传统直排式管道,具有气体可处理、气体可循环以及循环后无害等使用优点,该类优点可大幅度降低传统直排管道所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可避免因实验室内有害气体排出,而导致的环保不达标现象。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实验室用循环管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实验室用循环管道的内剖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实验室用循环管道中过滤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集灰斗;2、Y型三通管;3、套管;4、导向管;5、弯管专用套管;6、弯管;7、过滤筒;8、V型管;9、直管;71、活性炭层;72、棉纤维层;73、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技术方案:
[0023]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4和弯管专用套管5,导向管4的顶侧设置有弯管专用套管5,弯管专用套管5套接至导向管4的顶端端头处,弯管专用套管5的顶侧设置有弯管6,弯管6的一端竖向插接至弯管专用套管5内,V型管8的排气端口处覆盖有金属网层,弯管6的进气端口处覆盖有金属隔网,弯管6的进气口和V型管8的排气口均位于室内环境中。
[0024]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4的下方设置有Y型三通管2,Y型三通管2的顶端在位于左右位置处设置有套管3,套管3套接至Y型三通管2的顶端端头处,导向管4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右侧套管3内,Y型三通管2的底侧设置有集灰斗1,集灰斗1通过螺纹之间的相互咬合来栓接于Y型三通管2的底端端口处,集灰斗1可相对于Y型三通管2进行旋转,集灰斗1相对于Y型三通管2进行顺时针旋转时集灰斗1紧密固定于Y型三通管2处,集灰斗1相对于Y型三通管2进行逆时针旋转时集灰斗1逐渐脱离对Y型三通管2的链接。
[0025]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4的左侧设置有直管9,直管9的底端竖向插接
至左侧套管3内,直管9的左侧设置有V型管8,V型管8的一端横向贯穿至直管9处,V型管8和直管9的相连接处呈九十度垂直设置,过滤筒7插入深度大于V型管8和直管9的所贯穿的通口高度,直管9的顶侧设置有过滤筒7,过滤筒7竖向插接至直管9内,该设置一方面可便于气体自筒体进行除味、除毒等过滤操作,另一方面可方便后期通过提拉进行便捷的芯体更换操作。
[0026]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活性炭层71、棉纤维层72和顶盖73,直管9的顶侧设置有顶盖73,顶盖73的直径大于直管9的端口直径,顶盖73覆盖于直管9的顶端端口处,顶盖73的底端在位于直管9的内侧设置有棉纤维层72,棉纤维层72通过胶层固定于顶盖73处,棉纤维层72的内侧设置有活性炭层71,活性炭层71贴合至棉纤维层72的环形表面处,棉纤维层72的环形外壁与直管9的环形内壁呈环形相贴设置,棉纤维层72和活性炭层71组成的芯体可在力的作用下自直管9内进行上下移动,该设置可便于滤芯在消耗殆尽时,通过向上提拉顶盖73,来将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包括导向管(4)和弯管专用套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4)的顶侧设置有弯管专用套管(5),所述弯管专用套管(5)套接至导向管(4)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弯管专用套管(5)的顶侧设置有弯管(6),所述弯管(6)的一端竖向插接至弯管专用套管(5)内,所述导向管(4)的下方设置有Y型三通管(2),所述Y型三通管(2)的顶端在位于左右位置处设置有套管(3),所述套管(3)套接至Y型三通管(2)的顶端端头处,所述导向管(4)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右侧套管(3)内,所述Y型三通管(2)的底侧设置有集灰斗(1),所述集灰斗(1)通过螺纹之间的相互咬合来栓接于Y型三通管(2)的底端端口处,所述导向管(4)的左侧设置有直管(9),所述直管(9)的底端竖向插接至左侧套管(3)内,所述直管(9)的左侧设置有V型管(8),所述V型管(8)的一端横向贯穿至直管(9)处,所述直管(9)的顶侧设置有过滤筒(7),所述过滤筒(7)竖向插接至直管(9)内,所述过滤筒(7)包括活性炭层(71)、棉纤维层(72)和顶盖(73),所述直管(9)的顶侧设置有顶盖(73),所述顶盖(73)的底端在位于直管(9)的内侧设置有棉纤维层(72),所述棉纤维层(72)通过胶层固定于顶盖(73)处,所述棉纤维层(72)的内侧设置有活性炭层(71),所述活性炭层(71)贴合至棉纤维层(72)的环形表面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循环管道,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强刘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橡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